什么是攻擊性行為?國內(nèi)外有關(guān)攻擊性行為概念的界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國內(nèi)張文新學者認為攻擊性行為是通過打、踢、咬或用語言故意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國外學者普遍認為攻擊性行為由于需要鑒定其攻擊目的、攻擊對象、攻擊方式等等,所以在客觀闡述中存在一定的難度。但結(jié)合相關(guān)研究,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攻擊性行為的顯著特點是存在傷害性的。因此本研究結(jié)合個案表現(xiàn),將攻擊性行為界定為是給別人帶來身心上傷害的舉動或刻意的行為,包括語言攻擊、身體攻擊等等。攻擊性行為是幼兒負面的社交行為,長此以往不僅會影響幼兒的同伴交往、同伴關(guān)系,還會影響到幼兒未來的社會性發(fā)展。
在小班開學的第3周的早上,到園的幼兒在放好書包后都開始了自己選擇材料和區(qū)域進行玩耍。壯壯拿了4塊大積木在建構(gòu)區(qū)玩耍,但不一會兒建構(gòu)區(qū)就傳來哭聲,老師走近后貝貝哭著告訴老師壯壯咬她,老師看到貝貝手上有一排小牙印。這已經(jīng)是壯壯第3次出現(xiàn)咬人的行為了。老師詢問壯壯為什么咬貝貝,壯壯生氣地回答:“她要搶我的積木!”貝貝馬上回答:“我才沒有,我就摸了一下!”
壯壯在幼兒園的這3周都沒有哭鬧,但對同伴卻有咬人的攻擊性行為,有時會主動去搶別的小朋友的玩具,還會故意破壞,但在其他小朋友向老師告狀時理直氣壯地說理由,面對老師的批評也會反駁。
小班年齡段的幼兒以自我為中心,分享意識和語言表達能力較為薄弱,不會正確表達自己的訴求,正因為他們沖動性強,自制力差,不能很好地和同伴進行友好交往,常常就會發(fā)生糾紛和沖突。
壯壯正處于小班,他的口頭表達能力弱,同時對物品有很大的占有欲,經(jīng)常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在面對同伴的拿積木行為,壯壯會覺得同伴是在搶自己的積木,所以會采取不妥當?shù)姆椒ㄌ幚恚从靡н@一動作代替語言。
壯壯是家中的獨生子,平時一直由爺爺奶奶撫養(yǎng),在家庭中都處于被別人照顧的地位,通過對壯壯爺爺奶奶的溝通得知,壯壯在家時爺爺奶奶一有不如他意就會出現(xiàn)以咬來應(yīng)對,爺爺奶奶遂立馬順從。長此以往壯壯覺得咬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從而出現(xiàn)了攻擊性行為。
所以在壯壯進入幼兒園后,原本就缺乏同伴間的交往和平等競爭的環(huán)境,他的占有欲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會使他在與同伴交往中碰壁,但又不會用語言協(xié)商,于是直接使用身體攻擊爭奪玩具。
游戲中同類材料的缺乏會引起幼兒之間的爭奪。建構(gòu)區(qū)的大積木只夠滿足4~5名幼兒同時搭建中型模型。所以壯壯在同伴碰自己的大積木時以為自己的積木要被搶走,搭建不了自己的模型時和自己搭建積木不夠時,都會選擇去攻擊同伴,從而滿足自己的積木數(shù)量。
1.增加材料投放,減弱幼兒的依戀感,減少攻擊行為
小班幼兒對于人和物品都具有很強的從眾心理和占有欲。為了減少幼兒之間的爭奪,首先增加材料的投放,增加同類玩具的數(shù)量,滿足幼兒需要,從而減少因爭搶玩具而引起的打架現(xiàn)象。其次,在幼兒游戲的過程中引導幼兒之間相互協(xié)助完成作品,在游戲后組織幼兒分享交流作品,同時鼓勵幼兒拆解、再次搭建作品,增加材料的循環(huán)使用,讓幼兒體驗和同伴友好交往和再創(chuàng)作的快樂。
2.讓幼兒明確自己錯誤,引導幼兒解決用正確方法解決問題
首先,要讓幼兒明確咬人是不對的,不為自己做錯事情找理由,并敢于向同伴道歉;其次,要讓幼兒清楚自己給同伴帶來傷害,如案例中壯壯咬貝貝后,可以讓壯壯看一看同伴手上的牙印,培養(yǎng)其責任意識,學會關(guān)心同伴;最后,引導幼兒遇到問題先克制自己,然后想辦法解決問題。
1.提供良好社會交往環(huán)境,提高幼兒社交能力
模仿是幼兒的天性,也是幼兒直接學習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一個適宜的、良好的社會交往環(huán)境,將幼兒交往中常見的問題以情境再現(xiàn)的方式教給幼兒正確處理矛盾的社交方法,如同伴關(guān)系和矛盾沖突融入情景劇表演、角色游戲等,讓幼兒通過角色扮演,體驗和感受錯誤社交方法帶來的難受心理,學會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
2.采用榜樣示范法,讓幼兒學會友愛和謙讓
樹立榜樣的方法恰好貼合小班幼兒崇拜英雄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以通過表揚正面社交行為的方法,讓幼兒學有榜樣、做有目標,從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陶冶高尚情操。
3.教師多正向鼓勵引導
教師要以幼兒的縱向發(fā)展來評價幼兒,不與其他同伴進行橫向比較,看到幼兒的進步要及時表揚,并不斷強化。要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幼兒的閃光點對幼兒進行正面的表揚,而不是一味地批評打擊。另外,可以讓幼兒親身體驗自己不良行為導致的后果,遠遠比不斷批評說教更有效。
家長要轉(zhuǎn)變教育觀念,讓幼兒明辨是非,讓幼兒明白一件事情怎么做是對的,哪些事情可以做。當幼兒做了不對的事情時,家長不能隨意口頭批評幾句就了事,而是要嚴肅地指出哪里不對、為什么不對。
(作者單位:成都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