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是舒伯特創(chuàng)作的一首鋼琴奏鳴曲作品,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風格特征。首先,本文通過對該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曲式結構及和聲語言的深入分析,以加深對作品的了解。其次,根據(jù)筆者個人演奏經(jīng)驗,探討如何在演奏中把握所需演奏技巧,從而表現(xiàn)作品的音樂內涵,以及如何引導聽眾理解作品的情感走向。最后,本文將提供具體的教學建議,幫助學習者更好地了解這首作品的藝術表現(xiàn)。
【關鍵詞】《A大調鋼琴奏鳴曲》 鋼琴演奏 音樂教學 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4)10-0093-06
舒伯特是世界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浪漫主義作曲家之一,雖被稱為“藝術歌曲之王”,但他在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上也有極高的造詣。在人才輩出的浪漫主義音樂大潮中,舒伯特憑借其獨特的才華成為鋼琴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其作品《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也成為鋼琴奏鳴曲中的經(jīng)典。該作品以明快的旋律、豐富的和聲和深刻的情感表達,展現(xiàn)出舒伯特對音樂語言的精湛掌握,贏得了廣泛贊譽。作為鋼琴演奏者和教學者,對這首奏鳴曲的深入研究和細致分析,不僅有助于理解舒伯特的音樂風格,還能夠為鋼琴教學及演奏實踐提供有益啟示。
一、作品概述
(一)創(chuàng)作概述
舒伯特是浪漫主義音樂領域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都在創(chuàng)作與探索中度過。他在遵守傳統(tǒng)音樂形式的同時,還力求在每個作品中都達到藝術的極致。他的鋼琴奏鳴曲在承襲古典主義精髓的基礎上,注入了濃厚的個人情感色彩。這使得舒伯特的鋼琴曲在主題選擇、調式調性處理,以及曲式結構設計上都展現(xiàn)出獨特的個人創(chuàng)作特征。
在音樂主題的選擇方面,古典主義音樂作品傾向于追求“條理性”和“規(guī)范性”,很少在作品中融入顯著的個性化情感表達,音樂主題部分設計多簡潔精致,強調理性的美。然而在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他在繼承古典主義音樂作品簡潔精致的基礎上,同時又賦予作品更強的歌唱性與抒情性,使音樂呈現(xiàn)出更加流暢的線條感,開始強調感性的美。
在調式調性的處理方面,舒伯特的寫作方式延續(xù)了古典主義傳統(tǒng),其調性轉變的頻率相對較低,伴奏的調性往往與主調或屬調緊密相連。同時在和弦的運用上,功能性和弦占據(jù)主導地位。但不同的是,古典主義大多嚴格遵循傳統(tǒng)功能的和聲走向,明確避免和聲屬到下屬走向的使用,但舒伯特勇于創(chuàng)新,引入屬—下屬—主走向的和聲。這種和聲運用豐富了作品的音響色彩,賦予作品更加自由的調性表達。
在曲式結構的設計方面,盡管舒伯特并未完全遵循古典主義的曲式結構,但在布局上卻保持古典主義的框架,同時在音樂表達上則展現(xiàn)出個性化的風格特征。舒伯特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情感與樂曲發(fā)展的緊密結合,這使得他的作品結構緊湊而富有張力。
關于《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的創(chuàng)作時間,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該作品始于1819年夏日,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其創(chuàng)作于1825年。該作品是舒伯特與友人出游時的靈感結晶,旅途中他入住于一家小旅館,意外邂逅了旅社老板的女兒。這份不期而遇的緣分激發(fā)了舒伯特的創(chuàng)作靈感,于是他創(chuàng)作這首獻給旅社老板女兒克拉的奏鳴曲。該作品屬于舒伯特創(chuàng)作早期和中期的過渡作品,盡管篇幅緊湊,但已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人創(chuàng)作特征,作品的旋律悠揚如歌,結構細膩精巧,情感層次豐富,寄托了舒伯特對幸福生活的深深向往。整首曲子洋溢著積極向上的氣息,充滿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如同詩畫般生動而富有生命力。
(二)音樂結構分析
鋼琴奏鳴曲是一種多樂章的器樂套曲,亦稱“奏鳴曲套曲”,通常由三到四個相互對比的樂章構成。第一樂章多為奏鳴曲式的快板;第二樂章為慢板,多用變奏曲式、復三部曲式或自由奏鳴曲式;第三樂章多為復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或諧謔曲;第四樂章為快板或更快的急板,多用回旋曲式或奏鳴曲式。而《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選用三樂章形式,其中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的中快板,第二樂章為復三部曲式的行板,第三樂章為奏鳴曲式的快板。
1.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共133小節(jié),屬于典型的奏鳴曲式,包括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和尾聲四部分,整體拍號為四四拍。
呈示部(1~47小節(jié))包括主部和副部兩部分。主部(1~20小節(jié))采用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結構為A-B-A1,調性建立在A大調上。前兩小節(jié)為全曲的主題動機,A樂段的兩個樂句便是以此動機為基礎寫作而成,B樂段則是以低小三度的模進形式寫作而成,A1樂段是A樂段的變化重復,最后結束于主和弦。副部(21~47小節(jié))由C和C1兩個樂段組成,二者關系為非對稱性的模仿樂段,調性轉至E大調,連續(xù)演奏的三連音使得旋律極富有流動性,從第38小節(jié)開始,和聲織體逐漸拉寬,節(jié)奏逐漸密集,將音樂情緒推至高潮,至第43小節(jié)情緒逐漸歸于平緩。該部分結束于主和弦,屬于收攏性樂段。
展開部(48~79小節(jié))分為主部主題展開、連接部和副部主題展開三個部分。主部主題展開(48~56小節(jié))運用主部主題的節(jié)奏型與卡農(nóng)手法進行寫作,調性變化豐富,運用升f小調、e小調和升c小調。連接部(57~65小節(jié))調性轉回E大調,大量運用模進上行的八度三連音,將樂曲情緒推至頂點,在最后1小節(jié)力度突弱,為后一段的進入鋪墊情緒。副部主題展開(66~79小節(jié))調性轉至升f小調,并呈現(xiàn)出屬準備的特征,整體音樂趨于平靜,預示著主題的回歸。
再現(xiàn)部(80~126小節(jié))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xiàn),主題動機部分增加了一個八度聲部,以此充實和聲色彩。
尾聲部分(127~133小節(jié))同樣運用呈示部的主題動機發(fā)展,以極弱的力度演奏,結束于主音。
2.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共75小節(jié),采用復三部曲式寫作而成,包括首部、中部和再現(xiàn)部三部分,整體拍號為四三拍。
首部(1~15小節(jié))只有一個樂段A,分為a和a1兩個平行樂句,調性建立在D大調上。兩個樂句均以連續(xù)的柱式和弦形式呈現(xiàn),節(jié)奏一長三短,音色純凈且和聲飽滿,旋律以四度內忽上忽下的走向發(fā)展,仿佛在描繪舒伯特壓抑的內心情感。
中部(16~49小節(jié))分為B和A1兩個樂段。B樂段(16~32小節(jié))在首部主題動機的基礎上進行發(fā)展寫作,調性轉至升f小調與A大調,織體方面采用三連音形式,將樂曲情緒推至高潮。A1樂段(33~49小節(jié))是首部的變化重復,調性轉至G大調,41小節(jié)開始出現(xiàn)漸強符號,是樂曲的最高潮,隨后與44小節(jié)回歸弱力度,為后段的再現(xiàn)鋪墊情緒。
再現(xiàn)部(50~75小節(jié))調性轉回D大調,是首部的變化再現(xiàn),同時音樂材料中還加入B樂段的材料,并融入復調手法進行寫作。整段以弱力度演奏,結束音落于主和弦,形成完滿終止。
3.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共216小節(jié),同樣采用奏鳴曲式,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xiàn)部和尾聲四部分組成,整體拍號為八六拍。
呈示部(1~84小節(jié))包括主部、連接部、副部和結束部四部分。主部(1~18小節(jié))分為a和a1兩個平行樂句,結構為非方整性樂句,調性建立在A大調上。前2小節(jié)為該部分的主題動機,開頭以弱起小節(jié)進入,隨后運用八分音符與小附點節(jié)奏增強主題效果,而左手演奏兩個聲部,中聲部呈現(xiàn)出舞曲節(jié)奏,而下聲部則作長音的低音鋪墊。連接部(19~34小節(jié))延續(xù)主部調性,以左右手交替的形式演奏錯位上行的十六分音符琶音,在熱烈的情緒下將樂曲推進至副部。副部(35~60小節(jié))的調性轉至E大調,包含A、B兩個對比樂段。A樂段出現(xiàn)呈示部的第二主題,旋律表現(xiàn)出跳躍性,左手以分解和弦為主。B樂段的旋律轉至右手,旋律的跳躍性更加明顯,將整段情緒推高。結束部(61~84小節(jié))運用副部結束處的材料進行寫作,呈現(xiàn)出十六分音符結構,由雙手交替完成演奏。隨后通過八度音階上行,將樂曲三次推向高潮。
展開部(85~121小節(jié))有三個主題。主題一調性轉至升f小調,運用呈示部的主部主題材料發(fā)展而成;主題二運用連接部材料寫作而成;主題三調性轉至升c小調,運用大量主和弦,呈現(xiàn)出屬準備的特征。
再現(xiàn)部(122~203小節(jié))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xiàn),與呈示部結構相差無幾,由D大調開始,經(jīng)過多次離調轉調后,結束于A大調。
尾聲部分(204~216小節(jié))在第一主題動機上發(fā)展變化而成,可以視為對整段的補充部分,最后以輝煌的音響色彩結束于主和弦。
二、演奏技巧分析
(一)觸鍵方式
觸鍵方式是指在演奏過程中手指所運用的各種技法,是塑造樂曲風格的前提條件,不同觸鍵方式所演奏出的效果都會有所不同,其中體現(xiàn)了演奏者對于作品的深刻理解。在作品《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三個樂章的音樂風格迥異,因此對演奏者而言,選擇合適的觸鍵方式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樂章的音樂風格以抒情性為主。在作品的呈示部中,主旋律聚焦于右手的高音聲部,因此在演奏時需注意突出右手的線條感,而左手則負責演奏上下行交替的分解和弦作為旋律聲部的襯托,由于此處需以頻繁的快速跑動來演奏,因此手腕肌肉必須保持充分放松狀態(tài),以確保音樂的輕盈連貫。該部分的觸鍵速度應嚴格控制,雙手與琴鍵的接觸角度應盡可能地減小,同時右手與琴鍵接觸的角度盡量減小,以柔和的方式下鍵,如此演奏才能與第一樂章的整體風格更加契合。
第二樂章的音樂風格以寧靜優(yōu)美為主,為了充分展現(xiàn)這一風格,演奏時應將速度進一步放慢。因此在演奏這一樂章時,應采取輕松的觸鍵方式,同時保持手臂的自然放松,以確保音符之間的連貫性。此外,還需注意縱向聲部上的觸鍵力度區(qū)分,由于旋律聲部的觸鍵力度較輕,因此織體聲部的觸鍵力度一定不能過重,避免壓過旋律聲部,以確保各聲部間的和諧統(tǒng)一。
第三樂章轉為熱情歡快的舞曲風格。在演奏本樂章時,要確保肘關節(jié)的靈活放松,手指保持自然的拱形彎曲,并以指尖觸鍵,通過手腕帶動手指進行演奏。此外,為了突出該部分的舞曲風格,還應盡量減少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面積,從手指的第二關節(jié)點開始發(fā)力,以演奏出更加清亮透徹的效果。
(二)踏板運用
浪漫主義時期開始,踏板在鋼琴彈奏中逐漸被廣泛使用,并在塑造樂曲風格方面發(fā)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鋼琴踏板主要分為延音踏板、柔音踏板和保持音踏板三種類型。而舒伯特的作品以抒情性著稱,因此在演奏他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時,以延音踏板的運用居多,偶爾用到柔音踏板,以此增強樂曲的抒情色彩。
作品第一樂章的呈示部主題動機部分,主旋律主要集中于高音聲部,在演奏時,為了保證音響效果的連貫性,前三拍需通過踩踏延音踏板來連接,同時這種踏板運用同樣適用于后續(xù)樂思相似的段落。演奏至第10小節(jié)處,高音聲部出現(xiàn)排列密集的和弦,旋律音則在左手,此時踏板應在強拍時踩下,以確保旋律清晰度。而在45小節(jié)與前面段落有所不同,由于力度標記為極弱,因此除了踩延音踏板外,還需要同時踩下柔音踏板,如此才能使音量在最低時維持音色柔和。
第二樂章的音樂風格如流水般舒緩。在踏板的應用上,不僅要與旋律的情感相契合,而且需與樂句的節(jié)奏及旋律的流轉相呼應。由于該樂章的主旋律深藏于和弦之中,因此手指力度和踏板運用都需要精確控制。在第1小節(jié)中,首個和弦演奏完畢后不要匆忙釋放踏板,避免破壞音樂連貫性。當?shù)诙€和弦響起時,左手的和弦應保持按鍵狀態(tài),同時迅速重新踩下踏板,以確保音樂的和諧統(tǒng)一與流暢自然。這種踏板技巧在多處均有所體現(xiàn),無論是全分解、半分解,還是柱式和弦的伴奏,都可采用這種方式來提升音樂的表現(xiàn)力。
而對于舞曲風格的第三樂章,在演奏時應該注重踏板在重拍的作用,從而凸顯出此段的音樂特色。由于該樂章的音樂風格兼具古典與浪漫,因此踏板在這里不可過多使用。例如在呈示部的副部主題部分,演奏時只需在每小節(jié)開始時踩下踏板,把重音點出即可。
(三)力度把控
在演奏過程中,力度的精準掌握顯得尤為關鍵。音樂材料的變化或者相同音樂材料在不同音區(qū)的演奏,都會導致音樂情緒改變。這要求演奏者具備敏銳的感知力,以捕捉這些微妙的變化,并通過靈活調整演奏力度,使之與音樂情緒變化相契合,從而確保整體音樂表現(xiàn)的準確性。
以作品第一樂章為例,其中展開部的主部主題展開和連接部旋律便是通過音樂材料變化來體現(xiàn)音樂情緒的改變。在主部主題展開的首句力度較弱,隨后一句的力度短暫加大,但很快又回歸為較弱,并在結尾處展現(xiàn)出漸強的趨勢,演奏時需著重把握該段的力度變化。而連接部旋律則采用連續(xù)的八度上行級進和弦,整體力度較強,為音樂注入一定的緊張氛圍,與前面部分在力度上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該部分8小節(jié)的連續(xù)強奏,也給演奏上帶來一定難度。在演奏這8小節(jié)的強奏時,演奏者需要合理安排力度層次。將8小節(jié)劃分為以4個小節(jié)為一組的兩個樂句,每個樂句的開頭在保持雙手協(xié)調的同時,應有明顯的呼吸感,并以稍重的力度奏出,以確保聲音穩(wěn)定。隨后在八度的上行過程中,利用手臂的自然力量逐漸加大力度。到了第三和第四個樂句時,應將力量推向頂峰,同時保證音色的飽滿通透。
在第三樂章再現(xiàn)部的副部主題部分,第165小節(jié)與第173小節(jié)所呈現(xiàn)的兩段旋律便是相同音樂材料在不同音區(qū)的展現(xiàn),音樂的情緒和音色均發(fā)生改變。第165小節(jié)中,右手附點節(jié)奏和連跳演奏決定了右手旋律具有輕快靈動的特點,觸鍵的力度要控制在弱范圍;而第173小節(jié)盡管旋律形態(tài)相近,但整體音區(qū)的下移為音樂情緒增添了一定的緊張感。同時樂曲中的強標記在此處不能單純理解為力度加強,而是樂句情感的深化表達,因此在演奏右手十六分音符時,需要在快速跑動的基礎上做出強弱起伏,而左手則要通過手臂的橫向運動將力量傳遞至指尖。
(四)裝飾音處理
浪漫主義時期,裝飾音的演奏方式多傾向于與旋律融為一體,即將裝飾音以旋律化的形式呈現(xiàn),從而達到統(tǒng)一的音樂效果。在《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也是如此,該作品裝飾音的使用以上波音為主,需要演奏者在深入理解每個裝飾音在音樂中含義的同時,通過個人技巧來展現(xiàn)其魅力。
在演奏裝飾音時,首先要明確裝飾音與主音之間的音程關系,并調整手指的觸鍵位置和演奏力度,在保持主音清晰的基礎上,快速完成演奏。在作品的第三樂章中多次出現(xiàn)上波音演奏,例如再現(xiàn)部的第157小節(jié),出現(xiàn)雙手交替演奏的裝飾音,其中兩處應處理為上波音。在演奏這部分時,要注意雙手配合,確保雙手能夠迅速地交替觸鍵,以保持音樂連貫性。而在第158小節(jié)中,右手演奏稍慢的八分音符旋律,而左手則要在保持同樣速度的基礎上,演奏帶上波音的織體,演奏過程中要保證兩個聲部的旋律音保持同等清晰度,不能讓裝飾音成為旋律附屬品,且雙手在演奏時還需保持相同的觸鍵方式,使音樂聽起來更加和諧統(tǒng)一。此外,對于整首作品的裝飾音部分,建議不使用踏板,從而保持裝飾音的清晰度。
三、教學重點及實施路徑
(一)教學重點
1.旋律的歌唱性
在教學過程中,旋律的歌唱性便是其重點之一。舒伯特的音樂創(chuàng)作與同時代的其他作曲家有著顯著差異,他深受藝術歌曲的影響,舒伯特擅長運用歌曲般的旋律來表達內心情感,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音樂形象,這一點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舒伯特借鑒德國民歌的寫作手法。因此大跳音程并不常見,而是集中于中音區(qū),多為二到五度的音程關系,營造出一種平靜柔和的氛圍。同時樂句之間的界限清晰,連接自然流暢,整部作品的隱約感覺一氣呵成。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旋律線條,把握旋律起伏,使學生能夠通過鋼琴演奏將旋律的歌唱性充分表現(xiàn)出來,與聽眾產(chǎn)生共鳴。
2.對位旋律處理
在《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舒伯特大量運用對位旋律手法,即通過不同聲部的交織對話來表達音樂情緒。這就要求演奏者不僅要橫向把握旋律流暢性,還需縱向理解多聲部旋律層之間的交織關系,確保旋律層次清晰分明。這部作品的核心手法在于主題動機的變化發(fā)展,尤其在各樂章的展開部,音樂材料被碎片化,通過對位手法進行展現(xiàn)。例如作品第一樂章展開部的第48小節(jié),運用模仿復調的手法來表現(xiàn)對位旋律;而在69小節(jié)則以卡農(nóng)形式的嚴格模仿手法來表現(xiàn)。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清晰分辨這些對位結構,并教授學生如何在演奏中恰當處理這些聲部之間的關系,確保它們在音響上保持獨立的同時又和諧統(tǒng)一。
3.音樂情感的把握
作品前兩樂章由抒情性旋律構成,甚至連歡快的舞蹈性第三樂章中,也不乏抒情性因素的出現(xiàn)。作品的第一樂章猶如一場歌劇,旋律如同歌唱般流暢優(yōu)美。第二樂章則體現(xiàn)了作曲家文雅的內心情感。從旋律的結構來看,它主要基于三度、四度的跳進,以及平穩(wěn)二度級進發(fā)展,這種設計使得旋律在流暢中不失變化。即便偶爾出現(xiàn)較大的音程跳躍,也迅速以小跳或級進的方式回歸平穩(wěn),這樣的處理使得整個樂章在保持歌唱性優(yōu)美特質的同時,也展現(xiàn)出一種深沉的音樂風格。第三章節(jié)所呈現(xiàn)的音響效果在恢宏中透露著抒情元素。在這一樂章中,主部主題沿用古典主義的音樂風格,而副部主題則展現(xiàn)出浪漫主義音樂的感覺。兩種不同音樂風格的融合,使作品情感表達更為深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背景,并通過分析作品的旋律、和聲等元素,把握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并通過鋼琴演奏將其表達出來。
(二)實施路徑
在旋律的歌唱性訓練方面,教師應首先選取作品中的代表性旋律片段,通過示范演奏讓學生感受旋律的歌唱性。隨后,教師可以通過慢練的方式,引導學生逐步掌握旋律的起伏和節(jié)奏,并指導學生運用適當?shù)挠|鍵方式,如控制手指的垂直力度和橫向移動,模擬歌唱音色。同時,教師還需提醒學生注意樂句之間的呼吸和停頓,使旋律的歌唱性更加自然流暢。
在對位旋律處理方面,教師可以從聽覺訓練入手,讓學生通過聆聽作品來感受不同聲部之間的交織關系。在聽覺訓練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作品中的對位結構,并教授學生如何運用聽覺來分辨和把握不同聲部之間的層次關系。在演奏實踐中,教師可以采用分聲部練習的方式,讓學生分別練習各個聲部,再逐步將聲部合并,以達到音響上的和諧統(tǒng)一。
在音樂情感把握方面,教師應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品所表達的音樂情感。教師可以通過講解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情感內涵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作品。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情感體驗來把握作品的演奏風格,如:運用適當?shù)牧Χ?、速度和音色來表現(xiàn)作品的情感變化。
四、結語
在對《A大調鋼琴奏鳴曲》中演奏技巧及教學要點的深入剖析后可以認識到,舒伯特的這部作品不僅是對鋼琴演奏技巧的考驗,更是對演奏者音樂理解力與表現(xiàn)力的挑戰(zhàn)。演奏這部作品,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技巧層次及音樂理解能力,同時,與聽眾達成心靈上的共鳴。
參考文獻:
[1]羅旭彤.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的演奏分析[D].濟南:山東藝術學院,2021年.
[2]李妍.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D664》創(chuàng)作特點與演奏技巧探析[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0年.
[3]駱璠.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D.664的音樂分析與演奏詮釋[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20年.
[4]谷雨桐.探索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的演奏及教學[J].黃河之聲,2018(14):64.
[5]李娃佳.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抒情性”風格及其演繹——以(D664)第一樂章為例[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5年.
[6]田英杰.舒伯特A大調奏鳴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探究[J].黑河學院學報,2024(04):155-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