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弘揚教育家精神的宣講活動在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教師們學習事跡時容易被感動,但面對復雜多變的教育情境,存在落實教育家精神的動力不強、能力不足等問題。由此可知,師德需持續(xù)養(yǎng)護才可以使道德情感不斷地帶動行為,每位教師應以教育家為榜樣,不斷涵養(yǎng)自身的育人精神。本文嘗試用孟子關于道德的學說看教育家精神,將其與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聯系,探討教育家精神對提高師德水平的支撐作用。
關鍵詞:教育家精神;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
引言
教育家精神被明確提出后,迅速成為教育界探討的熱點話題。綜觀現有研究,首先是關于教育家精神的解讀,如鄭剛、吳婭鑫指出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植根于中華傳統(tǒng)師道文化[1]。其次是對于教育家精神培育的見解,包括在教師努力回應時代難題中萌發(fā)[2];在修身、修心、修業(yè)中孕育[3];于法治、包容的社會環(huán)境和教育者自主、創(chuàng)造的品性中生成[4]。已有研究闡釋了教育家精神深厚的文化積淀、敢于自我革新的力量和形成路徑,是在普遍意義上論述,側重將師德修養(yǎng)作為彰顯教育家精神的途徑。本文將結合高職教師實際,詳解教育家精神于師德修養(yǎng)的影響力。
一、教育家精神支撐下的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
每一位教師都曾是學生,當其做學生時都希望教師能道德高尚;每一位新教師從教之初都希望成為一名品格出眾的好老師。毋庸置疑,每一位教師都有成為“教育家”的職業(yè)初衷,心中都有“教育家精神”的“善端”,這是教師本身所具備的內在潛質。但教師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社會不良風氣的浸染可能會超過教師自我調節(jié)修復的限度,使“善端”逐漸失去生命力,難以向“善行”轉換。為此,需要教師存心養(yǎng)性,持“大先生”志養(yǎng)“教育家精神”氣。在當代,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優(yōu)秀教師在道德上的表率,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思想引擎。
(一)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新時代教師道德要義
從國家強化教師隊伍質量建設的角度看,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說明的是新時代教師道德上的規(guī)范。既有對教師個人道德的引領,包括“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勤學篤行、求是創(chuàng)新的躬耕態(tài)度”;也有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導航,分別是“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以教師自身專業(yè)發(fā)展的立場出發(fā),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教師自我循師道而行,內得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德性品質。老子在《道德經》中表明“道”是萬事萬物的總根源和運行規(guī)律,因此,師道便是教育者從事教育活動時要落實的原理。而“德”是“道”的體現程度和狀態(tài)??梢?,廣義的教師道德不僅指“愛崗敬業(yè)、關愛學生”等能夠命名的師德品質,而且指教師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為人處世、教書育人時,使自己充分地、適當地成為其所能形成的教師形象。所以,在此意義上,教育家精神是教師道德的精要表達,是教師崇高職業(yè)志向、仁德、義德、禮德、智德的價值求索。
在這“四德一志”上,教師的言辭與行為超越一般,成為示范,展現了教育家精神。其中教師的專業(yè)志向指突破“小我”的局限,不為一己私利,只為忠誠于祖國“大丈夫”的豪情壯志,它是在戰(zhàn)亂時,心懷匡扶社稷之愿,用教育救國;在和平時,秉持立德樹人之心,以教育強國的信仰。教育家精神的仁德指無論教師得到何種類型的“英才”或者按某些評價指標看算不上“英才”的學生,都能享受其成長進步的快樂以及不讓自己的意圖凌駕于學生,尊重并寬以待人的大愛;義德指非功利化地將教育工作全然代換為物質利益,而是見利思義,踏實耕耘在教育的田野上,從實際出發(fā),以公正為本謀求創(chuàng)新而非片面地為了升學率或教育政績等搞創(chuàng)新的“花架子”;禮德指用道德的方式教化學生,使其經文化的陶冶,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能肩負起民族復興的重任,放眼世界,博采眾長,兼濟天下,而非被應試的戰(zhàn)車綁架,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恐嚇或賄賂學生努力學習,培訓出無思想的考試機器或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智德指明辨教育的是非曲直,不是行為規(guī)訓而是心靈喚醒,不是罔顧學生獨特性而是各因其材,讓每個學生獲得成就感,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二)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特殊性需要教育家精神
教師在從教生涯中需不斷進行道德修煉,才能擴充“善端”,形成“善德”。處于不同教育階段、教育類型的教師面臨的學生群體、培養(yǎng)目標、教學任務等有別,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所處的情境與其他類別的教師相比有特殊性,修養(yǎng)起來有難度,教育家精神可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高職教師克服境遇給修養(yǎng)德性帶來的困擾。
1.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面對的學生多且復雜
通常,道德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準則與規(guī)范的意識形態(tài)[5]。在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況會影響師德的狀態(tài)。高職階段的學生數量相對較多,如2023年普通本科招生478.16萬人,普通本科專任教師是134.55萬人,高職(??疲┱猩?55.07萬人,高職(??疲W校專業(yè)教師是68.46萬人[6],這意味著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工作量較大。學生情況復雜體現在高職生源來自中等職業(yè)學校、普通高中、五年制轉段等多種類型,能力、性格、學習動機與興趣等個性差異大,不良慣性強;價值觀念容易偏激,會將死亡看作解決問題的方式或當面對教師批評教育時,不是從自身尋找原因,而是遷怒于反映問題的同學或教師,通過網絡,歪曲事實,煽動輿論攻擊對方。為此,教師在與學生相處中需要更多的耐心、智慧等德性能量。面對普職分流現狀且學生惰性較強、觀念偏差的局面,高職教師可用教育家精神中的志德與仁德改造心態(tài),克服“拈輕怕重”的動物式本能,走向承擔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和“樂教愛生”的理性存在。
2.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主體發(fā)展任務新且艱巨
高職教師無疑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主體,盡管教育家精神被教育界熟知時是從外在規(guī)范的角度對教師群體提出的期待。但正如相關研究發(fā)現“傳統(tǒng)的師德建設模式導致教師被視為被‘控制’‘訓練’的對象,其內在需要無法顯示。這不僅違背了教師專業(yè)工作的自主特性,還遺忘了教師道德學習的階段性需要,造成對屬‘人’的教師的根本遺忘”[7]。所以新時代師德教育必須轉向教師自主自為的修養(yǎng),這是專業(yè)化發(fā)展任務之一,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新思想,形成新覺悟,這屬于第一層“新”的含義。
第二層“新”指高職教師面臨教學科研等方面的新挑戰(zhàn),因為高職教師來源于專門的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比例較低,多是由普通高等教育畢業(yè)的師范生或各專業(yè)人員獲取教師資格證后擔任,這便面臨著要將普通教育學科知識體系轉變?yōu)橐詫嵺`為導向的“工作邏輯”教學思路,才能適合于職業(yè)教育的特色。發(fā)展任務艱巨性表現是教師在進行道德、知識、能力修養(yǎng)的同時需定期到企業(yè)實踐、獲得職業(yè)技能等級證書,這屬于新時代“雙師型”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這中間的“轉軌”需要消耗教師較多精力,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時間會受影響,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教師道德修養(yǎng)是獨立于教師生活的工作,應是寓于職業(yè)生活中。只不過教師道德修養(yǎng)中的反思相對地需跳出工作事件去省察,如果工作中事務繁重,會讓教師陷入“忙而無思”的困境。因此,教師可用教育家精神中的義德、智德、禮德,讓自己在工作中和后,堅持反思是否憑借良心在做教育,是否在明智地教人教心,是否以文明的方式善待自己和他人的身心健康。
二、教育家精神為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提供外在支持
立足高職教師自身向外看,教育家精神是卓越教師群體具備的德行經實踐檢驗,取得良好效果的精神氣質。他們作為高職教師的同道中人,顯示的職業(yè)風范、自信氣場、育人智慧,是其道德修養(yǎng)的“榜樣資源庫”,分別在職業(yè)理想和人格形成兩方面予以補給。
(一)展現職業(yè)幸福推動高職教師“建構意義”
教育家群體身上凝聚著公而忘私、孜孜不倦奉獻教育事業(yè)的共識,當他們預定的目標實現時,內心產生的滿足感便是教師職業(yè)的幸福。他們難得的是能將國民素質的提高、學生的成長視為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志向,去創(chuàng)造不同于世俗觀念的“意義”。如當身為大學教授和教務主任的陶行知,意識到作為平民的80%以上的農民生活在缺少教育的農村,便毅然到鄉(xiāng)下辦曉莊師范,向農民“燒心香”。為改造農村,培養(yǎng)鄉(xiāng)村教師,他拒絕升遷,耗盡個人資財,卻很愉快[8]。這是他職業(yè)的理想在逐步實現,是他將“教人民進步,做人民的向導”作為任教的意義。這股寶貴的精神力量促使高職教師思考職業(yè)幸福的源泉,不只在于工作帶來的物質待遇或名譽,而是工作過程本身敞開的意義世界。這需要高職教師學習教育家精神文化,為其生命過程提供解釋系統(tǒng),以應對生存窘境,在反思中增添對幸福的理解能力[9]。高職教師在遇到難處理的工作問題時,對標教育家的工作態(tài)度和狀態(tài),看到他們雖然面對的阻礙大,但他們可以笑對苦難,能樂觀地面對學生、家長等,這源于其對教育的大愛和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鑒于教育家精神的鼓舞,高職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將從閱讀教育家的職業(yè)發(fā)展故事起步,受其尋求職業(yè)幸福的指引,自覺行動,生成教育生活的意義。
(二)散發(fā)人格魅力吸引高職教師“價值追隨”
正如每一位教師都有教育家精神的“善端”那樣,在道德的傾向上,教師們也都認可教育家精神的倡導是好的,但愿意做并做成功的少,原因之一是“難”。而作為人格“范例”的教育家昭示著某些道德價值在實踐中存在的可能性,這將增強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信心。于漪老師說:“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一方面表明優(yōu)秀教師的自我超越性要求,另一方面也點明教師不僅是一個職業(yè)稱謂,更是一種“資質”。取得教師資格證僅表示個體具備基本的從業(yè)條件,要成為一名好教師需終身學習修行,教育家是普通教師效仿的楷模,教育家精神是其敬佩的人格榜樣。當然,這里“榜樣”的另一層含義是指舍勒言明的“一種體現價值狀況應然存在要求的統(tǒng)一的價值人格形式,不是具體的經驗性的人”[10]。教育家精神作為道德榜樣,之所以能有無窮的吸引力是因其為孟子所說“集義所生”的浩然正氣,因此至大至剛,不只讓教育家個體勇敢地破除艱難險阻,還能影響到高職教師的道德修養(yǎng),令其自愿追隨教育家行為中呈現的“價值”[11]。
三、教育家精神激發(fā)高職教師道德修養(yǎng)的內生動力
若只把教育家精神視作外在規(guī)約、價值信條,那么高職教師將只能被動遵守和膜拜這種精神,無法真正喚起道德主體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同理,若道德修養(yǎng)單靠外在支持,高職教師會產生依賴心理,難以獨立地完成道德判斷。總之,道德修養(yǎng)的動力應源于高職教師自身,教育家精神為其供給道德勇氣與智慧。
(一)激勵高職教師涵養(yǎng)道德勇氣
教育家精神是為師之道,高職教師心懷教育家精神便能夠時常反省自己的行為是否合乎正道。面對外在的壓力、誘惑與誤解,憑借勇氣做到孟子所言的“不動心”。這不同于告子主張“不得于言,勿求于心”的不求甚解,而是用心思考,掌握要理,不苛責環(huán)境與學生,伺時而動,順勢而為。
(二)勉勵高職教師運用道德智慧
教育情境千變萬化,學生的復雜性與工作任務的新穎性使高職教師容易被看到和聽到的現象所迷惑,只預設一種情況后憑借經驗與感性去處理。而教育家精神標示道德高度,啟迪高職教師運用理智去預判多種可能性,采取決策時命中要害,在實踐中依循正義靈活調整。
結語
強國必先強教,教師是興教之本,師德是立教之源。師德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但其知易行難,特別是在高職階段,教師不僅需應對工作的獨特性,還面臨著職業(yè)教育社會認可度尚且不高的情況。如此,更需高職教師回歸育人初心,修養(yǎng)德性,踐行教育家精神,助力高職教育內涵式發(fā)展。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一般課題《課崗證賽融合式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課程實施的創(chuàng)新》(課題編號:2021YB0689)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鄭剛,吳婭鑫.中國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歷史基礎、演進脈絡與實踐路向[J].當代教育論壇,2024,(02):110-117.
[2]杜時忠,馮建軍,劉鐵芳,等.筆談:中國教育家精神與現代教育[J].現代大學教育,2024,40(01):1-13+111.
[3]龍寶新,郭琴.人民教育家精神的時代蘊含與落地培育[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4,23(02):12-16.
[4]儲朝暉.教育家成長與教育家精神的弘揚——兼論陶行知的教育家精神[J].教師發(fā)展研究,2023,7(04):6-12.
[5]蔡笑岳.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3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基本情況發(fā)布——教育部: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1億人[EB/OL].2024-03-01.htt://www:moe.gov. cn/fbh/live/2024/55831/mtbd/202403/t20240301_1117755.html.
[7]林崇德,黃四林.新時代師德修養(yǎng)動力的心理學透視[J].教育研究,2022,43(10):56-61.
[8]孫培青,杜成憲.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9]樊浩.生活世界——意義世界:人類文明的兩輪[J].探索與爭鳴,2023,(06):5-8.
[10]孫瑞玉.舍勒價值倫理學中的“榜樣追隨”及其教育意蘊[J].教育研究,2020,41(05):39-48.
[11](戰(zhàn)國)孟軻著,天瑜譯注.孟子[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