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拓展與延伸,圍繞繪本資源對字詞、短語、句式等知識點加以鞏固,能促進學生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能實現(xiàn)由“智育為先”到“育人為先”的轉變。繪本教學不囿于“讀”的層面,既要了解故事的發(fā)展脈絡,也要挖掘情節(jié)背后蘊含的邏輯結構、人文情感。
教師如果將繪本視為帶插圖的資料,而不去挖掘文章背后的道理邏輯,就難以形成高質量的閱讀。教師要從“What、Why、How”等維度了解繪本的結構、主題意義及語言風格,從而能對繪本形成結構化的理解。“What”能促進學生對繪本主題的提煉,教師可以從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視角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與結果;“Why”指向繪本意義,通過進一步追問,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散,能引發(fā)學生對繪本內容的深度思考;“How”指向繪本的結構,能引領學生探索故事的呈現(xiàn)、語言的描繪、特點的顯現(xiàn)等方式。
閱讀是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過程,繪本閱讀更注重學生自主性的激發(fā),通過學生視聽感官的調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立足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并實現(xiàn)有意義的建構。教師要發(fā)揮引導作用,為學生搭建閱讀的支架,讓學生通過拼圖、多元表征、圖片環(huán)游、思維導圖等方式展開閱讀,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任務為學生的閱讀指向,以激活學生的動力,能讓閱讀由扁平化走向立體化,能促進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建構。如在閱讀譯林版三下“Unit 4 Where's the bird?”內容時,教者引領學生閱讀繪本“麗聲三葉草分級讀物”中的“I Am Hiding”內容,并對兩者進行對比,以拓寬學生的視路,讓學生對比兩者內容建構的差異。教師以問題鏈引領學生觀察、辨別,能融入故事情節(jié),了解故事內容,能激活學生的閱讀興趣。
英語閱讀活動最終指向語言交流,能促進學生對語篇內容的理解與表達。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為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空間,讓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教師要為學生搭建“語言場”,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能獲得強烈的故事感與體驗感,能主動融入到具體的場景中,與角色形成情感的共鳴,從而能感受角色的人文特征。教師要大膽創(chuàng)新,在閱讀中融入配音、表演等活動,讓簡單的朗讀轉變故事的演繹,能體會文本的深刻內涵。
總而言之,繪本閱讀富有趣味性、探索性,教師要借助繪本開拓學生的視野、激活學生的想象、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體驗實現(xiàn)語言技能的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阜寧縣東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