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扎染是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一,它是一種把染料結合到織物上的技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當時它已經被用于制作織物,以便穿著。該技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因而從扎染藝術中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诖?,文章分析了扎染民間傳統(tǒng)工藝進入美術課堂的意義,并探討扎染在美術課堂中的傳承的意義和應用價值,使扎染與美術課堂教學相結合,促進美術教學的發(fā)展。
【關鍵詞】扎染民間傳統(tǒng)工藝;美術;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J5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8—195—03
美術屬于一種視覺藝術的活動,能陶冶情操,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學生的專注力、觀察力和創(chuàng)造力,鍛煉了思維,同時提高了審美能力、動手能力。2006年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扎染工藝進入美術課堂的意義
作為一門工藝美術種類,扎染在中國約有1500年歷史,扎染是中國民族文化幾千年來積淀的藝術結晶,有著其他工藝無法達到和代替的特殊的效果之美,且具有極高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扎染種類繁多、傳承悠久,不同的扎染制品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是上千年來中華文化不斷發(fā)展的一角體現,從中可見時間推移下,人民大眾審美情趣不斷發(fā)生變化的過程。但隨著工業(yè)化生產的不斷推進,扎染制作較慢、對人工較為依賴的特點導致其發(fā)展受到限制,甚至這一民間特色在工業(yè)化生產背景下已經顯現出退化的趨勢,扎染工藝的生存空間被不斷壓縮,而這些問題如果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扎染工藝的傳承就始終面臨巨大挑戰(zhàn)。由此出發(fā),可以設立扎染課程進入美術課堂,非遺文化能夠在青少年中被廣泛知曉與傳承。同時對標新課標及國家出臺的教育政策,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藝術的發(fā)展得到了強有力的支持。
扎染工藝進美術課堂有利于弘揚民族文化,啟迪當代文明,讓學生通過這樣的形式來培養(yǎng)一種對中國非遺的發(fā)揚和傳承精神。同時也進一步落實“雙減”政策,豐富勞動教育課堂。
2022年3月23日,王亞平等人在“天宮課堂”第二課中演示的技術正是非遺扎染,王亞平航天員扎染出的花色酷似降落傘。航天員將傳統(tǒng)工藝作為核心,以板藍根染料粉為染料,用紗、線等材料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操作,最終制作成了色彩分明且意蘊身后的藝術作品,這也是國家和社會對扎染工藝足夠重視的一角體現。
扎染在美術課堂中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扎染具有獨特的藝術個性,是其它染織物所不能替代的。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扎染工藝的價值得到了不斷提升,其漫長傳承歷史中,早已融入了我國古代勞動者的智慧結晶。
黨曾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中也對此有所描述,指出現代化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具有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和義務。2021年中辦印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也提出,需要進一步提高扎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要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弘揚在校園教學中同步展開,和校園教育之間相互促進。
二、扎染工藝在美術課堂中的傳承
(1)加大宣傳力度,作為美術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除了對扎染的來歷和發(fā)展做了介紹,還帶領同學們欣賞扎染作品,了解扎染材料及方法,加強鼓勵學生進行嘗試體驗制作,分開不同的課時或者階段來進行學習制作,除了傳統(tǒng)的方法,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更多的方法和多種的工具進行“創(chuàng)新”扎染。如在傳授扎染技法時,輔導學生先進行縫扎訓練,獨立在布上分布,切割紋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當代扎染技術也在保留傳統(tǒng)扎染工藝的同時,致力于將現代的審美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對接,保留其文化內核,融入現代元素,使扎染工藝不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在美術課堂上還可以舉行如“穿針引線,巧手縫扣”,在染好的布晾干后,孩子又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自己染的布上縫上彩色的紐扣等等,扎染工藝在現代社會中應用非常廣泛,甚至可以為自己設計的扎染布制作衍生品,如設計服裝、以及扎染與藤藝、器皿、包包與刺繡、制扇、絲巾、手機殼、手織布等等的結合,讓扎染工藝更能適應現代生活,扎染工藝也得到了創(chuàng)新的應用。扎染工藝進入美術課堂,讓學生足不出校就可以把地毯、抱枕、壁掛、桌旗、圍巾、手帕、衣物等打扮得美輪美奐,在藝術實踐中感受自然樸素與簡約美。
(2)強化基地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校園課堂的扎染非物質文化遺傳教育培訓,鼓勵學校的課堂不只是在課堂教學上,還能進一步走進實踐基地,帶領學生去“扎染”研學活動,和扎染非遺傳承人交流,學校組織廣泛開展學生的社會實踐和研學活動。鼓勵學生們一定不負少年時光,要積極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小小傳播者。希望他們能一同加入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隊伍,把這份獨特且美好的扎染工藝的非遺記憶分享給身邊的更多人,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活力。
(3)制定實施規(guī)劃,教育部門要結合各級各類學校實際,有選擇性地鼓勵扎染工藝課程進入校園,進入美術課堂中,制定規(guī)劃,使之更好地和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機融合。
(4)加強師資培訓,在中小學骨干教師培訓、教育管理及教研人員培訓尤其是校長培訓中,加大優(yōu)秀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內容比重。因此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師開展扎染工藝傳承教育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藝術素養(yǎng)是教師職業(yè)素養(yǎng)的組成部分,也是教師培訓的重要課程模塊,用眼睛發(fā)現美、用心靈感悟美、用雙手創(chuàng)造美,通過扎染的浸入式體驗引導教師體悟扎染工藝中蘊藏的教育智慧。感受到扎染藝術中蘊含的教育奧妙:扎染布上的圖案呈現出深淺不均、層次分明的藍白色暈染,正如教育的“有痕”與“留白”。
三、扎染工藝在美術課堂中的應用
(一)從興趣入手,在游戲中學到扎染的技巧方法
以趣導學的形式,教師可為課堂環(huán)境和自身進行裝飾,營造“扎染”課堂的氛圍,讓學生觀察教師當天所穿的親身制作的扎染衣裳或者扎染配飾等,吸引學生的眼球。教師提前也可講解扎染背后的歷史、故事等,提高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們對動手實踐的過程充滿了期待,都躍躍欲試。
(二)循序漸進,在實踐中由易到難的過渡
教師為學生除了展示扎染手工作品,接下來可以講解示范多種扎染手法,分析乍然圖形與使用工具的關系,以及綁扎深淺不均的色暈可能帶來的自然和驚喜美。扎染的技術有很多種,其中最常見的是把染料結合到織物上,然后用繩子將織物纏繞起來,以形成不同的圖案。此外,扎染的技術也可以用來制作各種各樣的顏色和織物。扎染的主要步驟較為復雜,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學生從簡單的“扎染絞扎”,如捆扎法再到縫絞法、最后到夾扎法進行入手,再到學生可以綜合扎法、任意皺扎法,運用前面所學的捆扎技法來舉一反三,繼續(xù)難度加大地進行創(chuàng)新的創(chuàng)意絞扎方法等等,自己去設計不同的絞扎,由此制作出精美的扎染圖案。
(三)教師的直觀示范
美術課上教師示范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的示范既要幫助學生攻克難點,同時也是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作給與啟發(fā)和引導,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征、學情來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展示復雜圖案的創(chuàng)意“扎法”,現場進行應用制作在“扎染筆袋”“扎染手機殼”等等。
(四)分組合作加深對扎染工藝的認知
小組2—4人合作形式進行開展,在每一個組里面選取一名組長,并編排好小組的序號,小組序號便是最后的課堂效果展示的順序,組與組之間最后進行暢所欲言的評價,相互之間進行交流和學習,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為優(yōu)秀的扎染工藝作品。學生在合作中不僅體驗到了成功制作美麗的扎染的喜悅之情,還體驗到小組合作相互幫助的快樂。學生在學習扎染過程中,需要最后步驟的氧化等待。而在扎染工藝實踐過程中,設計者往往需要經過細致的聯(lián)想來將不同的花紋進行有機結合,進而實現在一件作品中同時體現出多種不同花紋的效果,最終形成看起來復雜又美觀的綜合紋樣,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不同扎結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并進行染色,最終制作出精美的藝術成品。而作品的最終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染色控制、扎結效果以及燃料選擇等多方面因素。各種因素的控制都由創(chuàng)作者自行把控,而不同的控制效果也會導致最終作品的效果截然不同,例如要獲得靛藍顏色顏料,就必須要應用空氣氧化原理對其進行處理。除此之外,扎染圖樣的設置也往往具有一定思維內涵,例如對稱、留白、虛實、相關等,這些圖樣設置的理念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除此之外,天圓地方等圖案的設計也體現了我國由古至今,思想的不斷開放式發(fā)展過程。扎染的工藝制作方法和材質決定了其方法多樣,圖案形式豐富,具有質樸典雅、浪漫自然等審美特征。
四、結合當前的信息技術完善情景創(chuàng)設
現如今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給我們的教育教學改革和發(fā)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利用微課多媒體教學,成為“扎染”進入美術課堂的亮點之一,也能高效達成教學目標。微課的教學所具有的教學時間短、內容重點突出、資源容量小、使用效率高、使用方便等特點,使微課對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有了一個很好的補充,能滿足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化學習的需要。在上“扎染”課程前,可以讓學生通過微課程進行預習“扎染”,有一個初步了解。再學習完后,為了更好鞏固“扎染”知識,可以再通過微課程進行復習。學生通過微課的學習,將自學中的問題反饋給老師,課堂上師生面對面交流,提高了課堂學習的針對性。
五、課后延伸,為學生提供校內外線下線上創(chuàng)意展覽
學生在扎染課堂結束后,除了教室對其作品進行現場展示外,用激勵的話語鼓勵學生并且進行評價外,單靠單一的扎染課堂教學存在一定高的局限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需要打破單一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豐富課堂的教學成果展示環(huán)節(jié),因此可以進行舉辦創(chuàng)意的成果展覽,這樣的展覽有利于體現學校的美育教育。通過設置藝術展示平臺等方式來給學生一個展現的舞臺,這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接觸扎染工藝,強化學生綜合素養(yǎng),同時引導學生感受藝術當中所蘊含的美感,并積極主動開展創(chuàng)作減少。立足實際、多措并舉助力藝術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教師可將學生的優(yōu)秀作品保留制作成《扎染學生作品集》中,在班里、學校的板報、走廊教室、展館出等線下展覽里供人翻看,學生在看到作品被收藏后,也能很好地提高激發(fā)學生學習扎染濃烈的興趣、熱情和成就感。另外也可舉行“線上扎染云看展”。2020年初,美術館、劇院、書店等人流密集的文化場所需暫停營業(yè)。于是各平臺以線上美術展覽的方式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其中可以圖片的形式展覽扎染作品;以VR的形式進行“模擬扎染實景展覽”,更好地滿足校外民眾的觀展需,更好地還解放了觀看“扎染”展覽的空間和時間的局限,結合線上學生“扎染”展覽除了利于轉發(fā)分享,人們還可以看到專業(yè)評論家或其他民眾對學生“扎染”展覽看法,也可以發(fā)表自己的意見,這能引發(fā)校外民眾對學生“扎染”藝術品產生更深層的興趣,也可以擴大展覽的受眾群體和影響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大眾的藝術素養(yǎng)。鼓勵學生把制作的扎染工藝的優(yōu)秀作品推薦參加各類大賽,接受專家的檢驗。讓學生能受到極大的鼓勵,歡欣鼓舞,滿足了追求愉悅情緒的內在需要,強化了學習興趣。
六、結語
非遺,是活的遺產,不是在博物館或檔案館里的遺產,我們所做的工作的意義,在于能使遺產不斷傳承下去。非遺傳承在人為,留住非遺,在于人,更在于年輕人。新時代的學生們是傳承非遺文化的主力軍。扎染課程并不單純是學習扎染的技藝,更重要的是將代代相傳的非遺文化傳承下去。在這個快時尚盛行的時代,扎染所帶給人們的遠不止視覺上的沖擊,重要的是能作為一個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體驗生活之美的媒介。將扎染引入課堂,基于項目式學習開展扎染特色課程,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洗禮,學生在扎染活動中感到快樂的同時,提升對色彩的視覺感受,激發(fā)對美的探索,從而使扎染這一古老的藝術扎根在學生的心中,讓其更好地傳承與發(fā)揚……讓扎染這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在校園里得到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查海燕.扎染藝術走進美術課堂的意義[J].智庫時代,2019(14).
[2]聶振斌,金雅.中國現代美學名家文叢·王國維卷[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
[3]中國日報網.“天宮課堂”第二課開講[N].中國日報,2022—03—23.
[4]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EB/ OL].[2011—02—25].http://www.npc. gov.cn/zgrdw/npc/bmzz/jkww/2011—02/25/content_1628070.htm.
[5]陜西國際在線.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留住歷史根脈 傳承中華文明[N].陜西國際在線,2022—11—23.
作者簡介:李斯琪(1995—),女,漢族,廣東佛山人,碩士,研究方向為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