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音樂美學在傳統(tǒng)音樂美學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變換,產生了更多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性,更加要求與藝術表演相結合,論述領域拓寬至各種器樂表演。人們在對現代音樂美學深入研究的同時,也在不斷結合多方面的音樂形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這其中,古箏表演藝術也在現代音樂美學的啟示下,呈現出了多種變化,在進行古箏演奏的過程中,不僅要重視如何突出古箏演奏的表現性,也要注重將古箏演出環(huán)境與藝術表達形式相互融合的問題,呈現出更為豐富飽滿、立體化的視聽盛宴。基于此,本文就將以現代音樂美學的視角來對古箏表演藝術價值與發(fā)展策略進行深入探討,以求進步。
【關鍵詞】現代音樂美學;古箏;音樂表演藝術
【中圖分類號】J63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8—117—03
引言
在新時期的發(fā)展形勢下,對音樂審美價值的研究是有關行業(yè)領域近些年來一直所追求的共同目標,我國作為擁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從古至今所誕生且流傳下來的樂器種類十分豐富,在此基礎上古箏同樣反映為我國傳統(tǒng)音樂樂器,是組成我國傳統(tǒng)音樂審美的重要內容,受到了更多人的關注。在分析古箏表演藝術時,其核心部分是古箏的演奏,更是演奏者在舞臺展現中極為靈動真實的表現形式,古箏演奏者要將作品與古箏相互融合,以演奏的形式展現出自己深厚的熟練程度和得心應手的技術狀態(tài),進而達到豐富且完善的音樂表演效果,但就表演本身來說,音樂對古箏表演有著重要影響,同時,音樂存在于現代音樂美學之中,音樂與現代音樂美學有著緊為密切的聯系。因此,在現代化的古箏表演藝術呈現的過程中,演奏者要重視現代音樂美學對古箏表演藝術的啟示及古箏表演藝術本身的價值研究,以此推動古箏表演藝術的發(fā)展,真正將古箏表演藝術的魅力進行傳揚。
一、現代音樂美學內涵與古箏表演藝術價值分析
(一)現代音樂美學內涵
現代音樂美學以更加辯證的手段去分析看待音樂作品,也就是既要尊重音樂作品的情感表達,又要注重音樂作品的形式問題。在此基礎上,可以將音樂當作一種傳遞和表達人們情感的載體,以此來建立起作者和觀眾之間的情感連接。而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下,音樂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情感共鳴,實現心靈融合與情感的釋放,這也是現代音樂傳播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功能作用。
此外,對音樂表演進行分析往往會涉及到多種呈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器樂呈現形式、戲曲呈現形式、聲樂呈現形式等,以此來對音樂的核心思想進行展示。其中,尤其在音樂美學領域中,其核心更多音樂表現。如此一來,一方面能夠幫助廣大觀眾在欣賞音樂作品時,把握作品中由作者所傳遞出的情感與內核。另一方面也能夠面向觀眾對音樂知識進行傳遞。
現代音樂美學探究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就是要優(yōu)先探究音樂實踐,更需要意識到任何藝術創(chuàng)造形態(tài)都源于實際生活,音樂自然也包括在內。作為一名音樂創(chuàng)作者,需要對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進行把握,需要對音樂的不同展示形態(tài)進行了解,方能夠更多地進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音樂的表演和音樂的傳承。
此外,從音樂功能角度進行分析,在面對不同形式的音樂時,往往也會連帶出觀眾的不同情緒,同時也能夠促使欣賞者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了解其中的歷史時代內涵和所傳達的寓意,進而引發(fā)情感層面的共鳴效應,這便是音樂所起到的傳播作用。
(二)古箏表演藝術的價值分析
我國擁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文明,不同時期所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藝術文化內容十分重要,而在音樂領域中的器樂自然也被包括在內,我國從古至今所流傳下來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種類十分豐富,古箏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之一,也是當今人們學習演奏最為廣泛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并且古箏自身也具有著極為特殊的審美意義和功能價值,這也促使古箏在審美功能層面具有極強的傳播與傳承特點。
隨著時間不斷的推移,在現代音樂領域中,古箏表演藝術所呈現出的審美價值得到了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古箏表演藝術是對我國古典音樂審美的一種體現,也反映著我國古典音樂審美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境界,古箏審美所呈現的正是這樣一個核心。古箏演奏者在演奏作品時,不僅要通過獨特的演奏技巧突出音樂作品的表現性,呈現古箏韻味,更使得演奏者與欣賞者能夠在體驗古箏作品的過程中,實現心靈情感方面的互通共鳴,這樣就能夠達到精神與自然之間的統(tǒng)一融合。
所以說,想要欣賞到極為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演奏者不僅要通過長期的、反復地練習來達到在演奏中自然的、富有感染力的效果,更要深切體會其中的音樂審美價值。隨著近年來人們對于古箏藝術的探究逐漸深入,不僅將重點移交在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傳承層面,還讓越來越多的人領悟到中國傳統(tǒng)樂器——“古箏”的美學價值,這也更加快了與其他國家藝術文化的交融。
二、現代音樂美學與古箏表演藝術結合的原則
(一)重視把握真實性與創(chuàng)造性一致的原則
當現代音樂美學與古箏表演藝術相互結合時,需要有效重視把握真實性與創(chuàng)造性一致的基本原則。其中,要體現的真實性統(tǒng)一,其實就是演奏者在演奏的同時,把樂譜作為基本依據,按照作品原作的標準需求以及作品的形式與內涵執(zhí)行演繹。
此外,為了能夠有效地將無聲的音符轉換成有聲的音樂作品,作為演奏者必須從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音樂作品,從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者所體現的音樂內核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解,以此掌握演奏的核心技巧。
除此之外,所體現的創(chuàng)造性融合統(tǒng)一的原則,演奏者對作品應該有自己不同的處理,這種不同的處理才會使得同一樂曲在不同演奏者的演奏下產生不同的藝術表現,進而促使表演更具創(chuàng)新體驗與藝術魅力,這樣才能夠將古箏表演藝術形態(tài)完美地呈現出來。
(二)重視強調技術與表達的統(tǒng)一性原則
任何音樂表演都需要將技巧作為基礎以來支撐,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在表演過程中,同樣需要演奏者具有極為扎實的基本功,更要有通過實踐和練習時覺悟出的表演經驗和規(guī)律以及全面性的認識和掌握。
此外,作為演奏者,不僅需要帶給人們在審美上的愉悅,還要以其飽滿的精神內涵和情感流露而動人心弦、啟人心智。在實際演奏過程中,還需將作品的時代背景與音樂表現形式相互融合,呈現出形神具備的內涵,這樣能夠將古箏樂曲中的情感有效傳遞,引起聆聽者的情感共鳴。
古箏演奏并不是簡單的將所學演奏技巧進行展示,而是需要將演奏者通過對作品理解后所流露出的真實情感與之融合,形成藝術表現。脫離了藝術表現,演奏技巧也將失去它自身的存在價值。學會正確的藝術表現形式,以此激發(fā)古箏音樂獨有的內涵和魅力。
與此同時,作為古箏演奏者,需要長期練習并不斷的總結自身演奏時的風格與特點,針對不足加以分析和優(yōu)化,應始終以如何展現出更為完善的曲目風格為重點,在呈現出古箏表演主題的同時,也要將情感進行代入,以達到極為精湛的古箏表演效果,進而激發(fā)出古箏表演所具備的內在生命力。對此,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不但要展示出自己高超的演奏技巧,還要將自身的藝術內涵與藝術表現相互融合,讓眾多的欣賞者能夠在聆聽樂曲時,獲得更為舒適的聆聽體驗。
三、現代音樂美學對古箏表演藝術的啟示探究與發(fā)展策略
(一)正視古箏表演藝術
在當今現代音樂美學的大環(huán)境下,需要以正視的目光去看古箏表演藝術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演奏者需要保持對傳統(tǒng)音樂藝術的尊重和對創(chuàng)新的追求,同時融合現代音樂美學的理念和方法,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元、有感染力的音樂作品。這樣才能夠將其美學內涵與音樂表演魅力展現出來。
音樂本身具有極強的個性,以及鮮明的形象特征,在對古箏表演藝術進行演奏的過程中,要求把握好這一點,方能夠針對古箏表演藝術的獨特內涵與獨特魅力進行呈現。同時,也需要清晰地認識到表演人員正式音樂表演中的主體力量,音樂表演者會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與演奏相互結合,這樣就將賦予音樂更為深厚的內涵與價值意義。
此外,在古箏表演實踐過程中,演奏者需要對作品具有一定的把握,并能夠在作品演奏過程中將自己的演奏技巧與藝術表達與時代相輝映的價值觀念進行呈現,將樂曲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現代音樂美學研究過程中,需要深入對其展開科學化的審視分析,這就需要演奏者將現代音樂美學與之融合,對古箏表演藝術進行規(guī)劃和認識,從而得到一定的表演啟發(fā)。
與此同時,在整個發(fā)展過程中,要求作為音樂的表演者能夠切實把握好音樂的表演藝術功能,能夠切實把握其中的內涵,以此來建立起更為明確、清晰地認知。同時,在合理運用這樣一種方式的基礎上,也能夠同樣針對音樂作品進行更有深度地詮釋演繹,以及對自身的音樂價值進行發(fā)揮,進而呈現出豐富飽滿的音樂作品。
在分析古箏表演藝術的過程中,需要把握音樂層次。對音樂層次進行分析,創(chuàng)作意象層次、創(chuàng)作思想層次以及創(chuàng)作樂譜層次。這三個層面是音樂表演者對音樂作品進行初步認識和判斷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不斷地練習和演奏過程中,表演者需要將時代感與歷史意義相結合,不僅需要準確地再現古箏樂曲的歷史風格和特點,同時也需要融入現代音樂美學的理念,展現出現代音樂美學環(huán)境下的古箏表演內涵。
(二)明確音樂表演藝術要求
在古箏表演藝術呈現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其藝術審美要求,更要提高音樂表演者自身的音樂表現能力。
此外,在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期間,作為音樂表演者,需要不斷強化自身對于音樂的理解,促使其所傳達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念能夠與當代的時代特征相互統(tǒng)一,以使得在審美特征中得到啟發(fā),促使其美學功能得以發(fā)揮,這樣也將不斷完善音樂表演藝術內涵。
除此之外,以現代音樂美學探究過程為基礎,面向古箏表演藝術而言,需要演奏者在進行演奏期間對作品的核心內涵深度揣摩,結合古箏作品的不同類型、風格等要素,明確其音樂表演藝術的規(guī)范要求。
這是因為,雖然樂器相同,亦同為古箏演奏形式,但并不代表要求所表演的藝術形態(tài)相同,特別是基于現代音樂美學研究環(huán)境來看,當演奏者展開古箏表演藝術創(chuàng)作時,最為關鍵的就是要確定好所要演奏的音樂風格、類型等要素,并明確其音樂表演藝術的規(guī)范要求,這樣才能夠展現出作品中極為豐富的音樂內涵和現代音樂美學功能。
(三)注重音樂表演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性
基于現代音樂美學研究來看,其中十分重視現象學,而將其體現在音樂作品中,不僅要持續(xù)的優(yōu)化,更要以創(chuàng)新作為核心理念。在現代音樂審美環(huán)境下不難發(fā)現這樣一個規(guī)律,現代音樂審美是以傳統(tǒng)音樂審美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新與拓寬的,并通過時代的變換,產生了更多的積極性與創(chuàng)新性以來呈現音樂作品。
在整個過程中,需要演奏者對音樂作品所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該音樂作品時的意圖進行充分的了解,以使其呈現出更加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并能夠在之后的實踐過程中得以深化提升。不過,基于這種現象,音樂表演者一般會存在一個錯誤的觀念,很多音樂表演者無法擺脫創(chuàng)作者固有的影響,從而限制了自身對于音樂藝術的再次創(chuàng)造。
因此,古箏演奏者不僅需要具備精湛的演奏技藝,還需要對音樂作品有著自己不同的處理。這樣才能夠促使現代音樂美學與古箏表演藝術之間形成創(chuàng)新性的融合風格,使得將更加細膩飽滿而又充滿內涵的藝術表演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這也促使古箏表演藝術更具時代魅力與情感內涵。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當代的古箏表演藝術呈現的過程中受到了現代音樂美學的啟示,古箏表演藝術與現代音樂美學之間具有極為密切的聯系。表演者需要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藝術創(chuàng)新為基礎,這樣才能夠推動古箏表演藝術形式的發(fā)展。因此,古箏演奏者要在作品呈現過程中將古箏表演藝術與現代音樂美學相結合,從而更好地發(fā)展古箏表演藝術形式,提高古箏表演藝術價值。
參考文獻:
[1]向瑋瑋.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北方音樂, 2016(6).
[2]修海林.音樂存在方式“三要素”與音樂美學研究[J].人民音樂,1997(5).
[3]馮波.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戲劇之家,2021(9).
[4]侯真真.淺析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戲劇之家,2021(35).
[5]尹婷婷.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北方音樂, 2015(19).
[6]陳夢冉.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思考分析[J].北方音樂,2016(3).
[7]李鋒.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藝術的啟示[J].當代音樂,2017(20).
[8]楊和平,吳遠華.音樂美學研究對象與學科邊界厘定研究[J].音樂探索,2014(4).
[9]張詩杰.淺談現代音樂美學研究對音樂表演的重要意義[J].音樂時空, 2013(12).
[10]袁建軍,杜婷婷.近年來中國音樂美學研究的現狀、動向與展望[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22(1).
作者簡介:魏安琪(2000—),女,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音樂專業(yè),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22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樂器演奏B古箏;王帥(2000—),男,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音樂專業(yè),吉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2022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聲樂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