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如水,傾瀉在秋意濃濃的安徽和縣(古為和州)縣城,四周環(huán)顧,人流、車流融入月色中,蟲唧、鳥啾、風吟,被溫柔的月光稀釋平和。眼前的和城讓月光與燈光融匯成一條波光粼粼的河流,蒼蒼茫茫,云水泱泱。處于高地的陋室臨“水”而居,周遭積水空明,藻荇交錯,為松竹桂影,在“水”中斑斑駁駁,影影綽綽。
昔日來訪陋室,拜謁劉禹錫這位大唐和州刺史一般是在早晨。晨練者在陋室公園散步;音樂愛好者坐在長廊美人靠上拉著二胡,激動處,腦袋左右搖晃,沉浸在純凈的音樂世界中;還有人鉆進竹林深處高聲誦讀,尋覓“詩與遠方”。這次踏月尋訪陋室,路上少有行人,靜享一方幽靜,心中默念著《陋室銘》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文句,望著眼前的陋室,恍若“在水一方”,心中油然生出對這位和縣刺史的一份敬仰與無限遐思。
一
月下,陋室水洗般清晰可辨,竹樹影中,一堵粉墻更為潔凈,品字形的白墻墨瓦建筑,恰如水墨輕染漫透,靈氣飛動,昭示著這里安居著一個高潔的靈魂。門楣上的“陋室”二字,為現(xiàn)代詩人臧克家所題。茫茫月色,粼粼波光,向陋室移步,宛若涉水淺行,清輝沾衣欲濕,頓覺周身微涼,四下一片寂然。倘或這時能與神交已久的大唐刺史謀上一面,哪怕須臾片刻,賜我以思想信念,賜我以五彩筆,也不枉月下此行。徜徉松竹桂影間,腳下苔痕潮濕松軟,卻沒有尋到陋室旁栽植的、曾給他帶來劫難的桃樹,許是為月華淹沒。他愛桃花,哪怕因桃花詩被貶蠻荒絕域、土風僻陋之地,而他那孤傲的心、高貴的頭顱、不羈的傲骨,也不曾被摧眉折腰。桃花帶來的劫難,不曾嚇倒他。被貶貧瘠荒遠地,縱使云橫嶺南道阻且長,他攜母帶妻跋山涉水,也不曾叫苦叫累。
劉禹錫鐘愛桃花,沒有因桃花劫難而罷筆桃花,而是繼續(xù)吟桃花、寫桃花、歌桃花:朗州的桃花“俚人祠竹節(jié),仙洞閉桃花”,連州的桃花“不學夭桃姿,浮榮在俄頃”,和州的桃花“茶爐依綠筍,棋局就紅桃”,夔州的桃花“城邊流水桃花過,簾外春風杜若香”……想象著陋室外,遠離案牘勞形,沒有絲竹亂耳,榴月里,日方長,篁竹下,依著綠筍的茶爐煙氣裊裊,綠蔭叢中,紅桃樹下,夢得與詩友對弈,疏朗的枝枝葉葉隙縫將灼熱的陽光篩成細碎灑在身上、棋盤上,左右上下晃動,平淡柔和,恰似一縷縷月光。一聲布谷的啼鳴,從樹葉縫里滴溜溜地滾落,圓潤、清脆,似日影般亮麗。倏地一陣清風,猶覺指間清涼。一杯清茶,幾番閑敲,二人沉醉其中,欲言又止,欲辨忘言。
二
吱呀呀,臨南的幾扇木格鏤花窗子發(fā)出一陣聲響,搖晃一窗月華。推開窗子,月光霎時如潮水般汩汩地奔涌而來,月華如水浸陋室,映著夢得清瘦的面容,案牘上泛黃的卷卷詩書和墻上掛著的那張素琴沐浴在似水的月華里。一縷蕓香繚繞在一方天地中,他仰望月空——透明、清澈、深邃、無垠。這何止是自然的月光,更是人文的月光。孔子儒家思想——仁義禮智信,如尼山的月光越千年,灑在人間陋室,徹照他清瘦的面頰、深邃的眼睛、薄涼的青衫,以及薄衣下那身錚錚鐵骨。劉禹錫,字夢得,“夢得”為夢中所得,“禹錫”意為圣人大禹所賜。父親劉緒當初為他取此名字,寓意吉祥,喜愛之情自不待言。自小開始,劉緒就讓他熟讀儒家經(jīng)典,追求“一簞食,一瓢飲”的精神生活,像顏回一樣不改其樂。禹錫喃喃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羅頭巾裹著的斑斑白發(fā)下,笑意從臉上漾起,半波月痕掠過。
取下那張素琴,沒有焦桐的名貴,沒有瑤琴的華美,只此素琴,被月光浸染得濕漉漉的,他用衣袖輕拂琴弦,月下的那身青衫霎時倒成了月白色,恰似溫潤玉塊,純樸如初,悅目動人。
輕挑慢捻銀弦,咚咚,咚咚——曠古悠遠之思,鏗鏘金石之聲,從南荒蠻夷之處絕塵而來,從指弦上飛奔而出,清脆、悠遠、厚實、明亮、空靈,素琴傳遞的暖暖情懷讓月下陋室中的青衣清淚沾襟。長安桃花劫難,攜親離京后的23年貶謫歲月恍若昨日,艱難困苦中,他從中覓得一絲快樂。這些年里,有母親盧氏的教誨、妻子薛氏的陪伴,特別是與好友柳河?xùn)|的魚傳尺素,讓他的精神得到慰藉愉悅,友情給予他不竭的動力。他羨慕柳河?xùn)|的才華,欣賞“千萬孤獨”的好友在蠻荒處寫下《永州八記》,還幫助他的孩子提高書法技藝,如今妻子、母親、柳河?xùn)|等一個個相繼離去。他回憶在夔州時,同里的年輕人唱著《竹枝》,吹笛擊鼓,唱者舉臂揮袖,縱情歌舞,歌笛之聲,合黃鐘之羽,聲激蕩而悠揚,有淇濮之艷。白帝城頭、白鹽山下、蜀江之畔,處處都能聽聞。歌聲回蕩在翠屏山峰中。時值正月,春寒料峭,自稱“爛柯人”的劉禹錫看著巴山蜀水的男女青年展開歌喉,歌唱自己的生產(chǎn)、生活、愛情和自然風光,一時間忘卻了寒冷、忘卻了孤獨。盡管舉目無親,沒有可說話的人,但他喜歡這里的蠻俗土風,于是將聽到的民歌改編成新詞?!皸盍嗲嘟?,聞郎江上唱歌聲”“花紅易衰似郎意,水流無限似儂愁”……一首首《竹枝詞》在巴蜀傳唱。他沒有沉淪,沒有倒在那條荊棘叢生的山嶺道上,而是堅信“病樹前頭萬木春”。尼山的月光成了他不滅的信念。這位可親可敬的中年漢子除了教導(dǎo)孟郎、侖郎兩個孩子讀書習字外,繼續(xù)搜集民歌。
往事并不如煙,古琴聲聲,鏗鏘有力,推動月波跌宕起伏,也讓他的思緒滟滟隨波一瀉千里。
低眉攏捻,琴聲悠悠,兩行清淚模糊了視線,曲不成調(diào),只聽“咚”的一聲,琴聲戛然而止。他棄琴起身走近窗下,月光不離不棄,撫摸著他,安慰著他,故鄉(xiāng)、親人、詩友,一份牽掛,兩處離愁。他尋思著在這陋室寫點什么,留點什么。
三
唐長慶四年(824)八月,被貶朗州、連州、夔州的一代詩豪劉禹錫得長安詔書量移和州,雖說未能重回天闕,但總算日近神京。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自池州過宛陵,由姑孰西渡長江。初冬的一個晴日,一葉白帆靠近長江西岸和州橫江浦。一條長而厚實的窄板,一頭搭在舟艏,一頭當在西江岸堤上,岸上“笏板”(當?shù)匾环N形如笏板的燒餅)的叫賣聲、手藝人的吆喝聲、毛驢的喘氣聲、班馬的嘶鳴聲、小孩的啼哭聲、木葉的簌簌聲、江上扁舟的漁歌聲、浪花的拍岸聲被冬日的寒風包裹著、傳揚著。劉禹錫肩挑盛滿書卷的竹笥,踩著風裹挾的聲響,與家人一道踏上和州的土地。
棄舟登岸,半百之年的新刺史還沒來得及撣掉一身風塵,翌日就下鄉(xiāng)視察民情,因“民為本”是他為政之基?!氨任輴逆溯叄B年水旱并。”連年的水旱災(zāi)害導(dǎo)致糧食歉收,田地荒蕪。哀鴻遍野,目睹慘狀,這位新刺史暗暗以“遐思常后已,下令必先庚”自省。恰在此時,和州的一些州衙官吏,想給他——新來的刺史建一處豪華宅邸以攀附。他掐指算下,和州的版圖雖僅是連、夔二州的十分之五六,賦稅卻是二州的三倍,黎民百姓苦何以堪!作為堂堂大唐刺史,他豈能任由他們搜刮民脂民膏大興土木、課征雜稅?他斷然拒絕起高樓建美宅,隨即在州衙召集時賢頒布政令,幫助災(zāi)民打井取水,引水灌溉,并冒削職之險書《和州謝上表》為民請命。朝廷恩準后,減免了當?shù)匕傩盏囊磺卸愘x,并開倉放糧,賑濟災(zāi)民,慰彼黎庶。冬閑時節(jié),他帶領(lǐng)和州父老挖塘筑壩,疏浚河道。
在州衙后圃小山腳下,依仙山而造,臨龍池而結(jié),建一處簡陋之室。這里成了他與張籍、白居易等文朋詩友詩書來往、飲酒賦詩的地方。
月光洗去他一身疲憊,他挽起袖口,援翰蘸墨,在鋪開的宣紙上寫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墨影在白紙上橫斜氤氳,在月華中搖曳生姿,暗香浮動,氣韻流溢。健筆意縱橫,凌云志高遠。寫罷,他踱步、沉吟、回憶。
木葉下,簌簌響,月影西斜,月華流瀉在這塊精神高地。他以“民為本”思想為基,以曠世才情為棟,以勤政廉潔為梁,以耿介傲骨為檁,以蒼生信仰為椽,以短短八十一字《陋室銘》為脊,構(gòu)筑起中華文化的又一座精神家園。
兩年后,他乘舟離開和州。
回望隱在松竹桂影中的陋室,月光如水。
責任編輯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