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積極踐行“合立教育”,追求“合天”有經(jīng)歷、“合地”求互利、“合人”相激勵、“合己”生動力,探尋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努力在體驗中立人、在整合中共生、在交往中和諧、在悅納中超越,培養(yǎng)具有世界之眼光、中國之情懷的時代新人。
關鍵詞 和合文化;合立教育;實踐追尋
作者簡介 章小英,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和合文化”是一種深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哲學思想,它倡導在多樣性和差異中尋求和諧與統(tǒng)一,通過合作與融合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近年來,江蘇省如皋市實驗小學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努力踐行“合立教育”,探尋立德樹人的有效路徑,在規(guī)劃中明晰、在實踐中反思、在完善中突破,取得了較好的育人效果。
一、“合天”有經(jīng)歷,在體驗中立人
所謂“合天”,指的是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政策,遵守教育的規(guī)律,尊重兒童天性,努力引導兒童做“生活在規(guī)律中的人”。教育絕不能照本宣科、機械灌輸,也不能重智輕德、脫離生活,而要關聯(lián)生活、注重體驗,讓學生在真實而鮮活的經(jīng)歷中感悟、深化,最終“破蛹化蝶”。以勞動教育為例,學校從“家庭勞動”“學校勞動”“社區(qū)實踐”三個方面統(tǒng)籌設計了體驗行動。
(一)生活小技能,實踐中體驗自立
學校從生活實際出發(fā),梳理出六十種居家勞動小技能,如擇菜、剖魚、煎蛋、清洗等,并將這些技能分解到六個年級十二個學期中。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學期重點學習和實踐五個技能,由各班班主任常態(tài)引導、推進。此外,學校每學期還會舉行勞動技能大賽。
(二)隊員小崗位,服務中體驗自主
學校要求班主任將班級里的相關事務分設為若干個小崗位,如環(huán)境整理、衛(wèi)生巡查、設備管理、圖書借閱等,引導學生自主認領,在勞動中培養(yǎng)責任心;學校則選取若干適合學生鍛煉的服務項目,如綠植養(yǎng)護、課間護衛(wèi)、食堂幫廚等,通過服務方案與策略解說確定項目組長或項目班級,再由他們分頭招募組員,共同承擔項目實施。
(三)假日小隊伍,創(chuàng)新中體驗自能
學校設計了一批實踐體驗類任務,引導各班設立假日小隊。各小隊利用節(jié)假日等閑暇時間走進社區(qū)、街頭,完成相應的任務。有的小隊開展“井上添畫”活動,在小區(qū)內(nèi)的窨井蓋上繪制公益廣告,傳播健康生活理念,弘揚社會公德;有的小隊關注共享單車的使用情況,通過發(fā)放調(diào)查表、問詢管理員等方式發(fā)現(xiàn)共享單車使用中存在的問題。同時,他們還編制兒歌、短劇進行街頭宣傳,并撰寫“紅領巾小提案”提交給相關部門。
二、“合地”求互利,在融合中共生
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必須要與中國國情相符合,與區(qū)域特點相契合,還要與社會、家庭形成和諧的協(xié)同關系,實現(xiàn)多方互利共贏,這就是“合地求互利”的意思。
如皋市擁有江蘇歷史文化名城、中國花木盆景之都、世界長壽養(yǎng)生福地三大名片,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文化特色、鄉(xiāng)土風情為教育提供了極為豐富的資源。學校充分整合各類資源,開發(fā)了一系列“窗外”課程,讓校家社同頻共振,助力學生素養(yǎng)提升。
(一)“同心研學”系列,厚植愛國情懷
學校選擇適切的資源,設計可行的體驗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家鄉(xiāng)尋訪,讓學生“游中有所學,學中有所思”,借此有效轉(zhuǎn)變教育模式,將基于“外部塑造”的灌輸與認同轉(zhuǎn)變?yōu)榛凇敖逃龑υ挕钡幕优c反思,通過親歷、體驗,從對文化的傳遞與占有轉(zhuǎn)變?yōu)閷ξ幕睦斫馀c創(chuàng)造,進而與生命融為一體。例如,學校針對全球首家刑偵科學類博物館——李昌鈺刑偵科學博物館,設計了獨特的游學方案。首先,學校帶領學生聆聽講解員對李昌鈺生平的介紹,學習他的可貴品質(zhì);其次,讓學生結(jié)合圖文,體驗案件偵破過程中的智慧與艱辛,發(fā)現(xiàn)神探破案的秘訣;接著,通過對比不同時代的破案工具,感受科技發(fā)展的日新月異;最后,給神探李昌鈺寫一段頒獎辭。
學校通過這樣的精心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仔細觀察、積極體驗、深入思考、主動表達,最后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成果分享,從而讓研學活動有溫度、有深度、有廣度。
(二)“醫(yī)教協(xié)同”系列,筑牢生命防線
學校高度重視學生的生命教育,除了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進行學科滲透,還為學生搭建了更為鮮活的生命教育平臺。
學校與相鄰的中醫(yī)院合作,開發(fā)了“醫(yī)教協(xié)同”系列課程,其中包括六個板塊,分別為生命探秘園、急救練兵場、防護演練營、儀器探究室、抗爭人物榜、中醫(yī)傳承吧。學校圍繞這六大板塊,將其細化為八十多個微主題課程,并邀請中醫(yī)院的醫(yī)生負責微主題課程的開發(fā)并授課。學生經(jīng)過消化咀嚼,將主題內(nèi)容轉(zhuǎn)化為圖文并茂的繪本,并努力成為這些主題的宣講員。他們不僅向家人介紹健康知識,還到其他班級進行宣講,從而有效提升了珍愛生命的意識和能力。
三、“合人”相激勵,在交往中和諧
教育是一種真實的交往實踐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努力形成人與人之間和諧共振的關系,建構(gòu)多種多樣的學習共同體,彼此激勵、相互耦合,從而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良好效應,這就是“合人相激勵”的意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學校常常會賦予學生不同的角色任務,讓他們在團隊中講述和分享自己的所學、所思、所想、所悟,在情境中對話碰撞,進而反思深化、自我完善。
(一)走班式展示,在交往中自信
學校在每周五下午安排一節(jié)“走班課堂”,各班級的學生會根據(jù)活動主題精心準備,帶著展示文本、宣講PPT等走進其他班級,進行成果匯報。他們或是講述自己在紅色尋訪中的收獲,或是推薦近期精讀的好書,或是呈現(xiàn)生活中的數(shù)學小故事。學生們在靜心聆聽、互動問詢、真情點評中拉近了距離,增強了自信,獲得了成功的體驗。
(二)超市化展集,在選擇中自強
學校建立了超市化展集,讓全體學生參與成果展示。例如,學校向?qū)W生征集運動項目,形成各年級的“校園吉尼斯”挑戰(zhàn)項目清單,每名學生自選兩至三項在寒假里充分練習,并在開學第一周,按項目分組進行現(xiàn)場競技;科技月里,三年級同學分成100個實驗小隊,在操場上擺好實驗臺,一邊做實驗,一邊給前來觀摩的同學講解;讀書月里,五年級同學把故事改編成劇目,開辦“短劇小集”,在校園的各個場域同時開演40多個短劇。
(三)專題式沙龍,在碰撞中自省
針對日常生活中出現(xiàn)的問題,學校德育處常常召開學生沙龍,讓學生陳述各自觀點,初步制定解決方案,再付諸行動。比如,甘肅地震發(fā)生后,學校經(jīng)過商議,策劃了“愛心義賣”的活動方案。學生搜尋生活中的邊角料、廢棄物品,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成小工藝品,并在操場上設攤出售。之后,學校將義賣所得的5萬多元全部捐贈給災區(qū)學校,將學生心中涌動的愛傳遞給更多的人。
四、“合己”生動力,在悅納中超越
歷史進入當代,“人與己合”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學校要持續(xù)關注學生的精神健康,引導學生不斷調(diào)適心態(tài)、方法,實現(xiàn)自我悅納、自我激揚、自我超越,從而推動學生逐步學會“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這就是“合己生動力”的要旨。
(一)心語信箱,傾聽學生訴求
學校在每層教學樓設立一個“心語信箱”,學生可以將自己在生活中遭遇的煩惱寫下來,投進信箱。每周,老師都會按時開箱,將學生的求助和訴求及時反饋給校長室。校長會逐一閱讀,并根據(jù)不同的問題,采取適合的溝通方式進行回應。對于共性問題,校長則會邀請教師輪流給學生回信。這些信中有對學生的認同,有教師自己的切身體會,有方法的適切指導,讀起來情真意切,讓學生如沐春風。
(二)贊娃成長手賬,催生學生動力
為了引導學生自我反思、提升動力,學校設計了“贊娃成長手賬”。起初是每周一頁,主要包括“每日延時、每日鍛煉、每日閱讀、每日自主”這四個方面的情況記錄。之后,學校根據(jù)學生和教師的反饋意見進行改良,先是改為拉頁式,現(xiàn)在又改為活頁式。學生不僅可以進行表格式記錄,還可以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自己得意的作品、精彩的瞬間、真實的感悟記錄存檔。“贊娃成長手賬”成為學生的回憶錄,激勵著他們不斷前行,為他們“做最好的自己”提供強勁動力。
綜上所述,學校在“和合文化”的指引下,積極探索具有學校特色的立德樹人行動策略,架構(gòu)了“合天”有經(jīng)歷、“合地”求互利、“合人”相激勵、“合己”生動力的“合立教育”行動圖譜,為培養(yǎng)具有世界之眼光、中國之情懷的時代新人奠定了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 趙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