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對大別山茶樹低溫凍害進行觀測,調查并綜合分析2020—2023年茶葉凍害災情資料以及地方氣候資料,以此確定該時間段內茶葉低溫凍害的基本發(fā)生情況。在此基礎上,結合調查結果與地方氣候特點,提出了一系列茶葉凍害的防御應對策略。
關鍵詞:茶葉凍害;低溫凍害觀測;應對策略
1 研究背景
大別山的茶葉凍害主要在12月—次年3月發(fā)生。結合2020—2023年的地方天氣變化情況能夠了解到,在3月,淮河以南部分地區(qū)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并伴有8級左右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受較強冷空氣影響,全省平均氣溫下降8~10℃,同時平均風力增至4~5級,陣風8級左右。冷空氣過后早晨最低氣溫:江北地區(qū)7~9℃;江南地區(qū)4~6℃。在這樣的天氣條件下,根據茶葉霜凍害預報氣象等級,此次降溫過程可能造成部分山區(qū)平地茶園出現晚霜凍害。在近三年,大別山區(qū)和皖南部分地區(qū)茶葉霜凍害等級為輕度,局部高海拔山區(qū)為中度。與此同時,每年3月全省茶葉進入采摘期,茶葉嫩芽可能受到凍害的影響?;谶@樣的情況,為避免凍害對茶葉本身的產出量以及出產質量產生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應當定期開展對地方茶葉凍害的調查分析,并形成更為合適的茶葉凍害防御應對方案,體現出對茶葉產量與品質的有效維護。
2 試驗設計
2.1 試驗材料
分別對低海拔茶園(166.5 m)以及高海拔茶園(450 m)兩個茶園內試驗區(qū)的茶樹生長情況進行觀測與調查分析。本研究所選取的茶葉品種為大別山的優(yōu)勢品種六安瓜片,5年生茶樹,種植密度約5 000株/667 m2,平均株高為50 cm。在相同梯度種植,保證兩茶園內選取茶樹的長勢基本一致。
2.2 試驗方法
單個茶園內設置2個面積為20 m2的試驗區(qū)。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展開對選取低海拔茶園和高海拔茶園試驗區(qū)中茶樹生長情況的分別觀測。調查并綜合分析2020—2023年的茶樹低溫凍害觀測試驗結果、茶葉凍害災情資料以及地方氣候資料,以此確定該時間段內茶葉低溫凍害的基本發(fā)生情況。同時,用塑料薄膜、雜草等覆蓋茶葉以實現凍害抵御。
3 試驗結果分析
3.1 茶樹低溫凍害觀測試驗與調查結果
選取低溫強度以及低溫持續(xù)時間作為判斷茶葉凍害是否發(fā)生、評價茶葉凍害實際程度的指標。調查并綜合分析2020—2023年的茶樹低溫凍害觀測試驗結果、茶葉凍害災情資料以及地方氣候資料,以此確定該時間段內茶葉低溫凍害的基本發(fā)生情況。在本次試驗與調查分析中,所得到的茶樹凍害試驗觀測與調查結果如下所示。
(1)在低海拔茶園區(qū)域內,2020年12月—2021年
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1℃;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4 d;出現霜的日數為5 d;降溫次數為3次,對應天數為5 d。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樹、茶葉發(fā)生輕微凍害;茶樹冠以及梢葉尖部位置稍有凍害,少數部分顯現出了枯萎的現象。2021年12月—2022年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0.6℃;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2 d;出現霜的日數為2 d;降溫次數為1次,對應天數為2 d。未發(fā)生明顯的凍害問題。2022年12月—2023年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1.4℃;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5 d;出現霜的日數為8 d;降溫次數為2次,對應天數為15 d。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樹在樹冠位置、樹梢區(qū)域均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遭受較為嚴重的凍害;葉片受凍位置出現萎縮凋零的現象。
(2)在高海拔茶園區(qū)域內,2020年12月—2021年
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2.1℃;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4 d;出現霜的日數為8 d;降溫次數為3次,對應天數為10 d。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樹、茶葉發(fā)生輕微凍害;茶樹冠以及梢葉尖部位置稍有凍害,少數部分顯現出了枯萎的現象。在采取一定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的條件下,茶園中的茶樹基本未受到凍害影響。2021年
12月—2022年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0.3℃;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2 d;出現霜的日數為2 d;降溫次數為1次,對應天數為2 d。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樹、茶葉發(fā)生輕微凍害;茶樹冠以及梢葉尖部位置稍有凍害,少數部分顯現出了枯萎的現象。在采取一定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的條件下,茶園中的茶樹基本未受到凍害影響。2022年12月—2023年3月,區(qū)域極端最低溫度為-2.3℃;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為10 d;出現霜的日數為14 d;降溫次數為2次,對應天數為15 d。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樹在樹冠位置、樹梢區(qū)域均出現了大面積的凍傷,遭受較為嚴重的凍害;葉片受凍位置出現萎縮凋零的現象。在采取一定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的條件下,茶園中的茶樹依然受到輕微凍害,在茶葉尖梢位置、茶樹冠位置均有凍害,少數茶葉部分出現枯萎的現象。
綜合調查分析結果,在冷空氣相對較弱的情況下,無論是低于4℃的溫長連續(xù)日數,還是出現霜的日數,均保持在相對較少的水平,茶樹基本不會受到凍害的影響;在冷空氣相對較強的情況下,茶樹會受到輕微凍害影響;在冷空氣強的情況下,茶樹會受到嚴重的凍害影響。同時,與低海拔茶園相比,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更容易受到凍害的影響。
3.2 茶樹凍害程度
選用茶葉的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作為評價茶樹凍害程度的指標,對比分析低海拔茶園、高海拔茶園在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或是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分別顯現出的茶樹凍害程度。在本次試驗與調查分析中,所得到的茶樹凍害程度分析結果如下所示。
(1)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后,低海拔與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0;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低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10%,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60%。
(2)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后,低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0,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5%;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低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0,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20%。
(3)在2022年12月—2023年3月,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后,低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0,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15%;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低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20%,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葉面壞死面積在總葉面積中的占比均為70%。
綜合調查分析結果能夠明確的是,與低海拔茶園相比,高海拔茶園內的茶葉更容易受到凍害的影響,且實際凍害問題的程度更為嚴重。期間,若是及時在茶園內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包括用塑料薄膜、雜草等覆蓋茶葉,則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凍害對于茶葉的負面影響,可以減輕茶葉凍害程度65%~80%。
3.3 平均白芽重
選取平均白芽重作為本次調查分析中用于評價茶芽葉品質的一項指標,以此確定出茶樹的實際長勢情況[1]。在本次試驗與調查分析中,所得到的基于不同防凍處理條件下的茶葉平均白芽重分析結果如下所示。
第一,在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葉平均白芽重約為84.88 g。第二,在2021年12月—2022年3月,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后,茶園內的茶葉平均白芽重約為109.21 g;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葉平均白芽重約為90.12 g;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使得平均白芽重提高約21.18%。第三,在2022年12月—2023年3月,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后,茶園內的茶葉平均白芽重約為103.88 g;在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條件下,茶園內的茶葉平均白芽重約為76.52 g;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使得平均白芽重提高約35.76%。
調查分析結果顯示,與未采取有效凍害防御應對策略的茶園相比,應用凍害防護防御應對措施的茶園能夠顯現出更為理想的茶樹長勢恢復效果,對三葉一芽的平均白芽重能夠顯現出較好的提升效果,普遍可以達到21%以上。
4 茶葉凍害的防御應對策略探究
4.1 氣候情況分析
調查區(qū)12月—次年3月的平均氣溫情況如下所示。
在12月,平均溫度約為13.8℃;極端最低氣溫約為-2.9℃;平均霜日數約為3 d;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數約為5 d;出現霜的月度平均概率為9.42%,出現霜的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概率約為53.61%。
在次年1月,平均溫度約為12.5℃;極端最低氣溫約為-3.8℃;平均霜日數約為4 d;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數約為5 d;出現霜的月度平均概率為10.13%,出現霜的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概率約為58.27%。
在次年2月,平均溫度約為13.9℃;極端最低氣溫約為-0.8℃;平均霜日數約為1 d;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數約為3 d;出現霜的月度平均概率為3.07%,出現霜的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概率約為39.5%。
在次年3月,平均溫度約為16.6℃;極端最低氣溫約為-0.4℃;平均霜日數不超過1 d;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平均日數不超過1 d;出現霜的月度平均概率為1.29%,出現霜的日最低溫度不高于4℃的概率約為27.5%。
4.2 茶葉凍害的防御與補救措施分析
4.2.1 茶葉凍害的預防與防御
從農事生產方面來看,需要密切關注冷空氣,結合茶芽生育進程,及時采摘新茶;霜凍害來臨前,及時采取灌溉、熏煙等措施減輕霜凍害影響;及時開溝排水,清理疏通排水溝,做到“雨停茶園干”,防止茶樹受漬害而爛根,造成茶芽遲發(fā)、減產。
同時,應當及時在茶園行間鋪草。覆蓋材料有:稻草、秸稈、草皮、樹葉、鋸木屑、廄肥、稻麥殼稃。在茶園內鋪草有利于茶園土壤保水保濕和提高茶園土壤有機質,促進茶園土壤團粒化。冬季土壤封凍前鋪蓋茶地,可提高地溫1~2℃,降低凍土深度,保持土壤水分。鋪草時,近茶樹根部要厚些,行間一般10 cm左右。
另外,還要適時深耕、合理施肥。適時深耕、排除濕害,可促進細根向土壤下層伸長,以增強抗寒性。在深耕的同時,將茶樹四周(叢植)或兩邊(條植)的泥土,向茶樹根莖培土5~10 cm。茶樹體內養(yǎng)分是茶樹順利越冬的物質基礎。施肥能促進茶樹葉片或枝條中葡萄糖、蔗糖和淀粉等含量增加,從而提高茶樹的抗寒性。通常施肥結合深耕進行,時間一般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2]。
4.2.2 茶葉凍害的補救措施
及時清除積雪,減輕次生災害。大雪積壓較厚的茶園應及時掃落或吹落茶樹上積雪,防止枝干被壓斷或撕裂。同時也可防止因融雪過程中氣溫驟降而導致茶樹受凍害。對苗圃拱棚(大棚),需要根據情況清除棚面的積雪,及時修復被積雪壓壞的苗圃棚架。此外,被大雪壓、凍壞的茶園坎、梯、溝、路等也要進行及時修復,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災后排水不暢而造成二次受害。
適時修剪。冬季受凍的茶園,在氣溫回升后、新梢萌發(fā)前,視受凍輕重采用不同程度的修剪。只有葉片邊緣受凍的茶樹,不用修剪;受凍害輕的,可采取輕度修剪,以剪口比凍死部位深1~2 cm為宜;受凍嚴重的則進行深修剪、重修剪或臺刈。對于幼齡茶園,如果凍死率低于40%,需要及時組織展開定型修剪處理,在此過程中剪去部分枯枝,并搭配落實缺叢的補植作業(yè)。
水肥管理。受凍茶樹在修剪后,有旱情的應及時灌溉,并結合淺耕追施速效肥料,配施一定量的磷、鉀肥;氣溫穩(wěn)定在10℃以上后,要多次追施速效氮肥;進入秋季則應早施有機肥,適當增施磷、鉀肥;在新枝葉片成熟后還可以進行葉面施肥。春季解凍后用0.4%尿素加0.3%磷酸二氫鉀混合液進行根外追肥
1~2次,針對茶樹的根際位置利用上述配方進行適量施肥處理,采茶前30 d左右追施尿素15~20 kg/667 m2,以利恢復樹勢。重度凍害的茶園修剪前溝施復合肥(15-15-15)30 kg/667 m2。
5 結語
為避免凍害對茶葉本身的產出量以及出產質量產生較為明顯的負面影響,應當定期開展對地方茶葉凍害的調查分析,并形成更為合適的茶葉凍害防御應對方案。實踐中,可以結合及時在茶園行間鋪草、適時深耕合理施肥、及時清除積雪等策略的落實,防御茶葉凍害,實現對茶葉產量與品質的有效維護。
參考文獻
[1] 劉雪寒,陳敏,李露露,等.安徽省茶葉霜凍害氣象指數保險費率厘定研究——以黃山、六安為例[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23,35(1):123-130.
[2] 崔汗青,祝玉如,楊忠英.武夷山低溫凍害對茶葉生產的危害及災害防御策略[J].農業(yè)技術與裝備,2023(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