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沒回農(nóng)村老家了。
回想起以前,每年秋天莊稼收獲后,家家趕著毛驢,馱著糧食,到幾里外的河灘石磨去磨面,回來后把磨好的面粉囤在松木大面柜里,隨用隨吃,十分方便。
從小到大,每天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面食,一日不見面食,就好像丟了魂似的,渾身不自在。
面食里面,我對手搟面情有獨鐘,并且時不時回想起做手搟面的情景。頓時,那手搟面的美味就在唇齒間游曳起來。
涎水盈滿口腔,好懷念手搟面?。?/p>
這也可能是許多北方人獨有的面食情結(jié)吧。
記得小時候,母親每天很早起床,打掃完庭院,從門外抱來一大抱柴火,就開始一邊燒火一邊做飯。先是把面粉倒在大案板上,一手拿水瓢,一手在面粉中間刨開小坑,邊澆溫水邊和面,慢慢地把一盤散沙似的面粉團在一起,然后把面團用拳頭捶成圓形的厚片,拿來搟面杖搟成厚面餅,再把厚面餅裹在搟面杖上,在木案板上用力滾動,然后打開,把面餅轉(zhuǎn)動一下,再把面餅裹在搟面杖上,不停地搟,不停地轉(zhuǎn)動面餅,使面團始終保持一個圓形,并不時撒上一把面粉,以防粘連。搟面杖隨著雙手的節(jié)奏,不停地在案板上滾動,后退,向前,又后退,又向前。面團在母親靈巧的雙手操作下漸漸變薄變大,不一會兒,就搟出一大片又大又圓又薄的面餅。
這薄薄的面餅鋪滿整個大案板,猶如天上的一輪滿N/3siy1GjPMKkHX7yd1rp3H/2Nran+1WxU3bkTeF6nU=月落在農(nóng)家廚房里,賞心悅目。
然后拿起菜刀把這圓圓的面餅一分為二,然后對折,再切,再對折。圓圓的面餅在母親手底下排列成幾摞長方形的面劑子。再從面劑的一頭切起,隨著“嚓嚓嚓”的響聲,轉(zhuǎn)瞬間,剛才排列整齊的面劑變成了一條條棱角分明,長長窄窄的面條。
然后把切成一堆的面條用雙手抖散開來。
整個過程動作麻利,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這一案面餅,可以切成長面,可以切成面條,可以切成旗花,可以做面片,還可以做餃子皮餛飩皮,花樣可多了。
切面也是一門手藝活。舉刀切面,要心中有數(shù),不慌不忙,一刀一刀,干凈利落,切出的面,大小均勻。
做面食看似簡單,但真正做起來也挺有門道的。剛開始做面總是心慌意亂,掌握不了面粉的脾性。水多了,面餅黏黏糊糊的,搟起來就相互粘連。水少了,面團就成了一盤散沙,和不到一塊來。做面關(guān)鍵在于揉。面和好了,你要不吝力氣,雙手團住面團,開合有度,抓住面團使勁地揉啊揉,搓啊搓。雪白的面團在案板上來回滾動,滿身熱情順著胳膊汩汩流進面里,千回百轉(zhuǎn),直到把面團揉到光滑為止。尤其是做拉面,更要下一番功夫,拽、扯、拖、?、攏。
這樣下功夫做出來的面,吃到嘴里勁道,滑溜,格外香甜,吃了一碗還想再吃一碗。
做面時間長了,慢慢地有了經(jīng)驗,掌握了火候,做起來得手應心。
農(nóng)村的孩子,小小年紀練就一副搟面做飯的本領(lǐng)。大人們整天忙于參加生產(chǎn)勞動,家里做飯的任務就落到小娃娃的頭上。
聽小伙伴們說,他們每天回家?guī)痛笕烁杉覄栈?,還會做飯了。
我也要做飯!
有一天放學回家,我學著母親的樣子,挽起袖子,從面罐升里挖出一木碗面,舀來一馬勺水,搟面的木案板有點高,夠不著,就搬來一個大木頭墩子墊在腳下。我學著母親的樣子,在面粉中心扒拉出一個坑,倒上水,開始和面,也不知怎么的,忽然面粉被沖開一個口子,水裹挾著面粉在案板上到處流淌,我急忙用雙手把案板上的水和面粉攬在一起,看著眼前的一堆面,都成面糊糊了。急中生智,抓來一把干面粉撒在面糊上,一陣手忙腳亂,勉強將面和在一起。面團在手里越揉越軟、案板上,手上沾滿了黏糊的面泥,怎么搓也搓不下來,就又抓起幾把干面粉撒在案板上,不停地搓揉,終于搞定了。
手、案板弄干凈了,但面團有些僵硬,揉不開,就又加水,結(jié)果水又加多了,這樣不斷軟了加面,硬了加水,無限循環(huán),最后案板上堆起了一大坨面團。后來,母親又是烙餅子,又是搟面條,才消化掉了。
臉上衣服上到處沾滿面粉,母親收工回來渾身上下打量了一番,笑著說對我說:你快成“糊畫爺”了。
慢慢地摸著一些做面門道,我學會了做面。但無論怎樣操作,我搟出來的面就是成不了圓形,而且面的邊緣如鋸齒一樣,殘破不堪,只嘆沒有母親那樣的手上功力。
過去的農(nóng)村物質(zhì)生活極度貧乏,逢年過節(jié),才從生產(chǎn)隊分得幾斤豬肉,打打牙祭,平時根本不見葷腥,肚子缺少油水,每個人都精瘦精瘦的。大人們一人一頓能吃三四大碗。一大鍋稠糊糊的飯舀著舀著就剩下半鍋清湯了。剛開始鍋里舀飯隨便能盛上一碗,隨后鍋里的面就越來越少,最后只剩下一大鍋清湯了。
在一大鍋清湯中舀取面葉靠的是長期的經(jīng)驗。吃飯時,一大家子人圍坐在一起,家里的小媳婦拿著飯勺給每個人碗里舀上飯,恭恭敬敬地端到公公婆婆和丈夫手里,再是小叔、小姑。到最后,面對著清湯寡水,家庭主婦拿著飯勺順著鍋邊攪動,鍋里的面湯隨著勺子旋轉(zhuǎn)起來,然后抽出勺子,又快速將勺子插進旋轉(zhuǎn)的面湯里,急速舉起飯勺,勺子里已有半勺面葉,反復多次,已盛上一碗了。
這樣的舀飯方式一直伴隨著農(nóng)村的家庭主婦。
怪不得,過去農(nóng)村男孩娶媳婦,一般都要打聽女方的“針線茶飯”怎么樣。
如果一個家庭主婦沒有練就搟面舀飯的技術(shù),不但自己吃不飽肚子,還會得到別人的譏笑。
老人們有原湯化原食的說法。奶奶經(jīng)常叮囑我們說,吃完面,盡量要喝碗面湯。這是有根據(jù)的。那年,爺爺要出遠門,家里難得做了頓拉面,爺爺連吃了兩大碗,這時同伴在門外高聲呼喚快走,爺爺就急忙扔下空碗,抹嘴和同伴們著急趕路,半道恰遇一條小河,看見清凌凌的河水,爺爺覺得有點口渴,就情不自禁趴在水邊猛喝了幾大口。又向前奔走,到達目的地,一直覺得腹部滯脹,不思飲食,肚子隱隱作痛,非常不舒服,就看郎中吃藥,總是效果不明顯。后來遇到了一位老者,他仔細詢問了生病經(jīng)過,說你這病,不用服藥,回去吃碗熱面,喝碗熱湯,保準沒事。爺爺半信半疑,回去吃了一碗拉面,連喝兩大碗熱面湯。到了第二天,果然神清氣爽,身體恢復如初。所以有經(jīng)驗的老人說,吃了拉面后要喝面湯,拉面比較干,不容易消化,喝過面湯后,有利于腸胃蠕動,可以幫助消化,還有補充營養(yǎng)的作用。
面條有湯有面,最能補充體力。
一碗面下肚,頓覺精神倍增。這也是大家愛吃的原因吧。
社會飛速發(fā)展,現(xiàn)在,不管是農(nóng)村還是城鎮(zhèn),處處都有饃饃面條鋪。里面商品五花八門,名目繁多,面粉雪白,十分養(yǎng)眼。什么大寬小寬韭葉面,棋化面片牛筋面,菠菜面,瑪瑙面,拉面......有些以前聽都沒聽說過。
這些機器加工的食品,方便,快捷,省時省力,適應快節(jié)奏的生活,特別得到家庭主婦們的青睞。
這些名字好聽的面條,剛開始覺得十分新鮮,但連吃幾頓,總覺得嘴里覺得有一股鐵腥味,與自己動手做的相比,不在一個檔次,真是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下。
好思念手工面條??!隔一段時間,我就情不自禁,坐車回到農(nóng)村老家,升起柴火灶,挽起袖子,重操搟面杖,搟上一掛面條。將切成大塊的洋芋丟進開水鍋里,任其慢慢翻滾,直到滾得散散的、綿綿的。然后不慌不忙地從院子里拔來一把香蔥,切得細細碎碎,把鐵勺架在火焰上,倒上菜籽油,放上一撮鹽,待蔥花炒成金黃,將鐵勺一下子放入奔騰的飯鍋里。隨著“噗嚕?!钡捻懧?,鐵鍋里頓時猛烈翻滾起來,隨即升起一股水汽,立刻,一股麥香拌著菜香迎面撲來。
這特殊的香味立刻溢出伙房,盈滿院子,隨著微風飄向四周。
那怎是一個香字形容的了??!
最是搟面了饞心,自己做的面條就是好,不但解了饞,還吃起來格外地舒暢。
選自《現(xiàn)代作家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