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歷史長河里的千年更迭,但是四季流轉是你我和古人共同的時節(jié)。炎炎夏日已然來臨,一出門便是汗流浹背,奈何只想有個移動空調房,隨身便攜,古人從衣食住用全方位的消暑秘籍,你我也都急需來一份。
比一顆雞蛋還輕的清涼紗衣和短袖
白居易《夏日作》便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惫湃艘矔鶕竟?jié)更換衣物,在夏天穿葛、麻等植物纖維做成的衣服,這些衣服薄透涼爽,能夠起到消暑的作用。而用苧麻纖維紡織加工成的夏布更是輕如蟬翼、薄如宣紙。此外,通過特殊織造方法所制出的紗、縠和羅也是輕薄透氣的衣物原料。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直裾素紗衣,整件衣服長1. 28米,兩袖通長1. 9米,即使算上紋錦鑲邊的衣領、衣袖口、衣襟邊緣,僅重49g!比一顆雞蛋還輕,穿在身上吸汗又輕便。素紗衣是世界上最輕最早的印花織物,代表了西漢初養(yǎng)蠶、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沒有襯里,輕薄,通透、柔軟、朦朧之美,但又與今天的生活并無溝壑,因為它就是屬于中國人的美學。
衣服也是應時有形,夏天古人也會換上短袖,少穿點總是涼快的。成都博物館“團窠對獸紋夾聯珠對鳥紋半臂衫”(唐代)就是可以視覺化的古人短袖穿搭。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寫道:“半臂又稱半袖,是從魏晉以來上襦發(fā)展而出的一種無領(或翻領)、對襟(或套頭)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長及肘,身長及腰?!痹谥袊逄茣r期,半臂衫先在宮中內官、女史中流行,后傳至民間,歷久不衰。早期是因為實用,方便干活,而后逐漸因為更加涼爽,成為夏季衣服的樣態(tài)。
物理療法空調房
山間竹林避暑通過物理隔絕達到納涼避暑,一直延續(xù)到當下,每到暑熱時分,我們還是選擇前往山中避暑。
漢代清涼殿、唐代含涼殿,這命名之中就是滿滿的涼意。據《漢書》記載,清涼殿里有用石頭做的床,宮殿的四周掛上水晶簾子,用玉盤盛放冒著寒氣的冰塊,用扇子將寒氣扇到各處?!扒迨覄t中夏含霜”,室內簡直都可以結霜了。如果說漢代清涼殿是抱冰而枕之的直接接觸物理降溫法,那到了唐代的含涼殿更多了科技認知進步的顯影:它建在水池邊,利用復雜的機械原理,把水池里的水循環(huán)抽到屋頂降溫,水再順著屋檐流下來,形成人工水簾,從而達到水簾降溫的效果?!短普Z林·豪爽》記載:炎炎夏日的一天陳知節(jié)被高力士請到含涼殿,他看到“座后水激扇車,風獵衣襟”,被“賜坐石榻”時,頓感“陰溜沈吟,仰不見日,四隅積水成簾飛灑,座內含凍”。這涼爽的效果簡直和空調房相差無幾呀!而且還能更加通風,至于它的通風效果,劉禹錫在《劉駙馬水亭避暑》一詩中“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直觀呈現了。
吹空調兒吃涼水兒
在周代出現了最早的“冰窖”,古人冬天采冰,貯存起來等到夏天再用?!抖Y記·月令》記載,每年隆冬,周天子都會派人到江河上取冰,儲存于冰窖,由掌管藏冰的官人——“凌人”負責。他們夏天分發(fā)冰塊,秋天打掃冰窖。這是古人儲存和使用冰的開端。
人類的需求也在不斷地提升,比如夏天隨時用冰,而又不消融。需求已產生,智慧一轉動,古代的冰箱——冰鑒誕生了,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青銅冰鑒缶是目前可考的最早的可以存儲冰而且還不用插電的古代藏冰設備,這也是楚人青銅技藝和高科技理念的結合。它長76厘米、寬76厘米、高63. 2厘米。里層為方尊缶、外層為方鑒。打開蓋子俯視內,形狀同“回”字。器物本體使用渾鑄法一次鑄成;裝飾附件使用分鑄法;復雜的鏤空附飾采用了失蠟法熔模鑄造??梢杂糜诩漓胍约把缬x之時。乾隆年間御制掐絲琺瑯冰箱,口大底小呈斗形,上下口均為正方形,上口加蓋,蓋為兩塊組成,可拆分。冰箱附方形底座。冰箱木胎、錫里,箱的六面(包括蓋面)均為掐絲琺瑯,露在表面的五面為藍地纏枝寶相花紋,箱底部為淺藍色隙地滿飾云朵紋,有一條黃色五爪蟠龍。從冰窖里把冰起出來,鋪在冰箱里,再放進食物,就能起到保鮮的作用。這件冰箱內部為錫板里,內加隔層木板,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冰不會很快融化,防止因天氣炎熱而腐壞。通過放入天然冰使食材保鮮,其精巧的設計讓我們領略到前人的卓越智慧和先進理念。這件冰箱不僅具有冷藏食物的功能,蓋面有兩個鏤空團壽字紋孔,是散發(fā)冷氣用的,還兼具空調的作用。
到了明清時期,可移動式冷源出現了,有點類似現代分體空調或冷風機。簡單的叫“冰桶”,就是貯存冰塊的柜子。冰桶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在當時那可是高檔“家電”。更高級的叫“風扇車”,有手動轉扇的、有水力做功的、有風力做功的,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改進升級。漢代《西京雜記》:“長安巧工丁緩者……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xù),一人運之,滿堂寒顫。”一人操作,滿屋清涼。
冰鎮(zhèn)西瓜和冷飲是你我夏天不想割舍的食物,古人亦然,春秋末期,諸侯的宴席上就出現了冰鎮(zhèn)米酒。唐代酥蜜水、酥山進入口腹之中,唐代楊凝式《夏熱帖》中提到的“酥蜜水”,酥酪和蜂蜜混合而成。唐代著名的消夏冷食清風飯,就有加入龍腦香。龍腦香外形像云母,顏色冰雪,有清涼的香味。碧筒飲據記載始于三國,盛于唐宋,文人雅士謂之“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盛夏時節(jié),荷花開時,采摘新鮮闊大的荷葉,把美酒倒入荷葉,以簪子刺穿葉心,使刺孔跟空心的荷莖相通,將空心的荷莖彎成象鼻狀,從莖的末端吸酒,這就是“碧筒飲”。明人邵亨貞在《洲濱見荷花》一詩中贊道:“碧筒行酒從容醉,紅錦游帷次第張。”據說,蘇軾被貶謫到海南島時,把這“碧筒飲”帶了過去。這讓一年四季高溫的海南人,解鎖了新的消暑方式。在宋朝,飲品店叫做“飲子店”,里面售賣各種冰鎮(zhèn)飲品,例如:冰雪、酥山、涼漿、熟水、渴水等。熟水可謂是大宋飲品的頂流。據南宋陳元靚所著《事林廣記》記載:“仁宗敕翰林定熟水,以紫蘇為上,沉香次之,麥門冬又次之?!笨仕?,宋人的濃縮果汁。水果榨汁過濾后小火慢熬,蒸發(fā)掉多余的水分,直至果汁成為濃稠的膏狀,再放涼倒入容器后密封放存。漿水,宋人的乳酸飲料。米飯煮熟后倒入缸中,用冷水浸泡發(fā)酵5-6天變酸后的米湯水就是漿水,加入蜂蜜、花果等,就做成荔枝漿水、桂花漿水、木瓜漿水等,米香,蜂蜜香和花果香氣交錯,酸甜清新。原來我們的早C 晚A,不只是工作所需,也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這也展現著宋朝日常生活美學的舒適感。
清末,中國出現了一種新型飲料“荷蘭水”。其實就是現在我們常喝的汽水,清朝的同治年間傳入我國后,成為達官貴人宴席中的高級飲料,后來中國人自己也辦廠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蘇州的瑞記公司,和宣統元年(1909年)的上?;萑A汽水廠,這兩家是當年最有名的汽水生產商?,F在汽水也是我們夏日的快樂源泉之一。
竹夫人,原名青奴、竹奴,竹夫人一名來源于蘇軾的詩句:“留我同行木上座,贈君無語竹夫人?!边@擬人化的稱呼中可以一窺古人也苦夏,所以能消夏之物被他們當做朋友來看待。竹夫人是中國民間夏日取涼用具,可擁抱、可擱腳。由竹篾編制而成,中空形,可通風。有了竹夫人可以相擁,苦夏的夜晚也將變得涼爽了起來。
如何度過烈日炎炎、高溫難熬的夏日,我們全副武裝將自己遮擋起來,以防止烈日的照曬,是物理隔絕紫外線。古人在生產力的限制之下,亦是將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發(fā)揮導極致,不變的是物理消夏的思維。古人也有他們的納涼裝置、避暑游玩、冰飲消暑、更換薄紗,我們可以一鍵設置溫度,但從古人的消夏秘籍中,不只是感受了多元、多樣的消夏方式,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更多地我們能感知日常之中,順應節(jié)氣而調整生活,感知不同時節(jié)的美之韻致?!帮L光不與四時同”,這是自然時節(jié)贈與我們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