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4年5月19日早上6時,在賓夕法尼亞大學韋茨曼設計學院舉行的特別儀式上,該校正式向已故的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林徽因女士追授建筑學學士學位。林徽因的外孫女于葵代表已故的祖母,從韋茨曼設計學院院長弗里茨·斯坦納手中接過了這份榮譽學位證書。
為什么賓大突然給已故的林徽因發(fā)學位證?這件事的來龍去脈,得從一百年前說起。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國深造,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林徽因本想和梁思成一起讀建筑系,然而,賓大當年并不允許女性就讀建筑專業(yè)。學校的管理者認為,建筑系的學生需要經常在夜里制圖、畫畫,讓女性深夜在畫室畫畫是不合適的,建筑系只招收男生就夠了。林徽因就此事多次與校方溝通未果,最后退而求其次選擇了就讀賓大的美術系,并選修了賓大建筑系的主要課程。
林徽因畢業(yè)前的建筑學成績,已經達到建筑系優(yōu)秀學生的水平,但最后只被授予美術學士學位。賓大這次“追授榮譽學位”,是為了彌補學校百年前因為性別歧視對林徽因造成的不公。
不過,林徽因在建筑學上的成就之高,早已經不需要賓大補發(fā)這張學位證書來證明。當我們提起林徽因時,大部分人想到的都是她的美貌、文學才華以及她曲折復雜的感情故事。然而,我們往往因為這些故事忽視了林徽因在事業(yè)上的杰出成就:她是中國最杰出的建筑學學者之一,在建筑學學科建設、建筑學史、美術設計等方面都有著突出貢獻。
01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杭州的一個書香世家。她的祖父林孝恂是晚清翰林,學養(yǎng)深厚,思想開明。林孝恂尤其注重教育,認為“求新還須知故”,因此不惜耗資在杭州萬安橋側興建林氏家塾,分東西兩齋,各授新舊之學。林徽因自幼陪伴在祖父之側,成長的歲月中輾轉于杭州、上海、北京,南北方的靈氣兼收,舊學與新知并進。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才華出眾,自負狂放,被林孝恂斥責為“名教叛徒”。林長民性格中的銳氣、逸氣與真實,在林徽因身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林徽因同樣鋒芒畢露,真實不作偽,外加熱情幽默,談鋒甚健,所以很自然地成為所有聚會的中心人物。
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林徽因接受了中西文化的雙重熏陶。她5歲發(fā)蒙,8歲移居上海,入虹口愛國小學學習。1916年,她就讀于英國教會辦的北京培華女中,1920年隨父親游歷歐洲,在倫敦認識了一位女建筑師房東。在和建筑師房東交流的過程中,林徽因明白了“建筑”作為一種藝術與“蓋房子”之間的深刻不同,明白了建筑與藝術之間的關聯,并被建筑這種藝術形式深深吸引,立下了攻讀建筑學的志向。
林徽因后來的丈夫梁思成,當年也是受林徽因影響走上了建筑學這條路。多年以后,已經成為著名建筑學家的梁思成回憶稱:“在(和林徽因的)交談中,她談到以后要學建筑。我當時連建筑是什么還不知道?;找蚋嬖V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因為我喜愛繪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筑這個專業(yè)?!?/p>
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一同赴美國深造,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便選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課程。在賓大就讀期間,林徽因的成績極為出眾,絲毫不遜色于賓大建筑學專業(yè)的男生,還被破格聘任為建筑設計課程的助教。
在賓大的學習生活中,林徽因不僅深入學習了西方的建筑理念和設計方法,還廣泛接觸了各種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和戲劇。求學期間,她的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為她日后的建筑設計和理論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02
作為一名中國建筑學者,林徽因熱愛著中國建筑藝術,并一直致力于大力保護和宣傳中國古代建筑技藝。她曾說道:“至今還沒有多少中國建筑師……我們悲傷地看到,我們本土的特色的原初的藝術正在被那種‘跟上世界’的狂熱粗暴所剝奪?!痹谫e大求學期間,她便下定決心,目標是“學習所有藝術的基本原理,用以設計建造屬于我們自己的東西”。
林徽因始終堅持著她的這份初心,為中國建筑學奉獻了她的一生。
1928年,帶著滿腔的愛國熱忱和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林徽因與梁思成學成歸國。共同創(chuàng)建了中國的第一個建筑系——東北大學建筑系。他們擔起了所有的教學和研究任務。林徽因負責美術課、雕飾史和建筑設計課程,并開設專業(yè)英語。夫妻二人為中國大學建筑系的建設和發(fā)展起到了奠基之功。
除了教學工作,林徽因還積極參與建筑設計。她參與設計的項目包括北京大學的地質館和灰樓學生宿舍等。她的設計理念和風格,創(chuàng)意性地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既保留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精髓,又融入了現代建筑的創(chuàng)新。
1930至1931年,林徽因與梁思成夫婦先后加入中國營造學社,致力于中國傳統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此后,他們共同對中國190個縣2738處古建筑進行了調查,他們的研究成果,包括《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平郊建筑雜錄》《晉汾古建筑調查紀略》等論文和調查報告,為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后來的古建筑保護工作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和參考。
其中,對山西佛光寺東大殿的發(fā)現是享譽國際建筑學界的一項研究成果。此前,國際建筑學界一直認為,中國境內沒有唐代木構建筑遺存。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發(fā)現徹底反駁了這個觀點,為中國建筑學研究取得了國際聲譽。
除此之外,林徽因還協助梁思成,于1941年底至1943年初編寫了《中國建筑史》一書。這本中國人自己寫的第一部系統的中國建筑史著作,全面系統地梳理了中國建筑的發(fā)展脈絡。在該書問世前,對中國建筑史的研究主要依賴于外國學者,此書可謂是中國建筑史研究的里程碑,具有極高的學術地位與影響。
03
1946年,梁思成受命創(chuàng)辦了清華大學建筑系。因梁思成同年被聘為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赴美國考察,清華大學建筑系的大部分計劃組織工作實際上都由林徽因承擔。當時,林徽因已然重病在身,卻撐著病弱的身體完成了這項重要任務,為建筑系的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建設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林徽因還與梁思成一起,帶領清華大學建筑系的教師參與了國徽的設計,提出將國旗上的五星、天安門等元素融入國徽設計中的意見,并最終得到采納。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過程中,她則承擔了設計碑座飾紋與花圈浮雕的任務,并圓滿地完成了設計要求。
這兩項工作是林徽因為她熱愛的中國建筑事業(yè)所作的最后貢獻。1955年4月1日,病重許久的林徽因于北京去世,享年51歲。
時至今日,林徽因仍作為 “民國才女”被廣為傳頌。然而,“美女”“才女”這樣簡化的標簽,并不足以代表她。人們津津樂道于她與幾位男人的風花雪月,卻鮮少有人提及她那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她作為一名建筑學學者的卓越成就。
作為一名出身名門的女性,林徽因本可以安坐于閨房,享受那份屬于名門閨秀的優(yōu)沃生活。然而,她卻選擇了一條更為崎嶇的道路,與梁思成并肩,跋涉于山川之間,探尋著那些被歲月遺忘的古建筑,記錄下無數珍貴的建筑資料。在那個動蕩的年代,她用自己的方式,為保護和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位民國時期的女性,她的故事遠不止“民國才女”的標簽。如今,當我們再次提起林徽因,是否應該重新審視這位女性,不僅僅看到她的美貌與才華,更應看到她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建筑師,為她熱愛的祖國做出的諸多貢獻。林徽因的墓碑上只銘刻了七個字: 建筑師林徽因。這是她對自己一生的概述,也是我們應該記住的,這位獨立又強大的女性最重要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