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開甲(1918年8月3日—2018年11月17日),江蘇蘇州人。核武器技術(shù)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41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物理系。1946年赴英國愛丁堡大學留學、工作。1950年回國。他創(chuàng)建了核試驗研究所,成功地設(shè)計和主持了首次原子彈、氫彈、導彈核武器和增強型原子彈等不同方式的幾十次核試驗,創(chuàng)立了我國自己的系統(tǒng)核爆炸及其效應理論,奠定了我軍核武器應用基礎(chǔ)。他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shù)進步獎,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4年,榮獲201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shù)獎。2017年7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簽署命令,授予程開甲“八一勛章”。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程開甲“人民科學家”國家榮譽稱號。
1963年7月,美、英、蘇三國簽訂了《關(guān)于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的條約》。這一條約的實質(zhì)是鞏固超級大國的核武器壟斷地位,限制其他國家發(fā)展核技術(shù)和核武器。
“必須打破超級大國核壟斷!”在進行了一定數(shù)量的大氣層核試驗之后,盡快將核試驗從空中轉(zhuǎn)入地下,是國際政治形勢發(fā)展的要求,也是軍事保密的需要,更是核試驗技術(shù)發(fā)展的需要。早在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緊張籌備之際,程開甲便秣馬厲兵,積極推動地下核試驗的研究。
核裝置深埋地下,能參考的資料稀少,核爆炸的現(xiàn)象以及核爆炸產(chǎn)生的破壞效應像是籠罩在程開甲心中的一層迷霧。
怎么辦?
為了消除這層迷霧,第二次地下核試驗后,程開甲和朱光亞決定親自進入爆炸后的坑道,看看地下的坑道和測試間爆炸后的情況,以獲取核爆炸后的第一手資料,做到心中有數(shù)(地下核試驗中的近區(qū)物理測量儀器就是放在測試間里的)。
進入挖開的地下核爆炸現(xiàn)場,就如同進入了一個未知的恐怖世界。即使穿著最先進的防護服,輻射的威脅也無法完全消除。每一次呼吸都是把肺部暴露在無形但致命的輻射攻擊之下??諝鉄霟岫翋?,溫度高達40攝氏度。巖體在爆炸的沖擊下變得破碎而脆弱,隨時有可能發(fā)生二次坍塌,靠近測試間10多米長的通道被擠壓成直徑僅80厘米的管道,其余的已被堵死。在這個核爆炸后的空間里,任何輕微的動靜都可能引發(fā)新的災難,每一個決定都是生死選擇。鉆到原子彈爆炸后的通道和測試間里去,在核試驗的歷史上也是少有的事情。
情況兇險,在場人員都勸程開甲他們在洞口看看就行了,不要繼續(xù)冒險前進??沙涕_甲不答應,他說:“你們聽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句話吧?”
研究所的同志只能為他們做好防護措施,程開甲他們從主坑道進入,隨后鉆進一條窄窄的通道,爬行十幾米進入測試間,測試間內(nèi)只有石英石燒結(jié)生成的黑色玻璃體和破碎的石塊,其余都已蕩然無存。程開甲非常興奮,一邊指導技術(shù)人員詳細記錄各種物理現(xiàn)象,收集好玻璃體標本,一邊說:“好!好!和我們的理論分析基本一樣?!鳖愃粕钊搿盎⒀ā钡那闆r時常在程開甲身上發(fā)生。程開甲說,每深入“虎穴”一次,他對核爆炸現(xiàn)象與核破壞效應的認識就會提升一次,“親眼所見”與“親耳所聞”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我國首次地下豎井核試驗前,程開甲一再堅持下井查看爆心的位置。因為井很深,不確定的因素很多,沒人敢同意他下井。在沒有親自確認之前,程開甲總是覺得心中不踏實,他需要確認每一個細節(jié),以確保試驗的準確可靠,哪怕再危險,他也要去看一看。核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孫洪文實在拗不過他,只得同意他“最多下到100米,多1米都不行”。上來后,程開甲說:“看到實際情形,心中就踏實了?!?/p>
當核爆炸“零時”一過,程開甲又立即趕到爆心地表勘查現(xiàn)場。那里的地面已經(jīng)揚起塵土,出現(xiàn)裂縫。隨身攜帶的鋼筆桿粗的放射性探測器尖叫不停,對強輻射發(fā)出警報。但程開甲就像沒有聽到似的,仍然堅持在爆心地表查看后才離開。
返回的路上,通信員李國新忍不住問程開甲:“首長,您真的不害怕嗎?”程開甲回答說:“害怕。但我更擔心我們的核試驗事業(yè),因為那也是我的生命呀!你說我能不去嗎?”
從1963年第一次踏入號稱“死亡之海”的羅布泊,到最后回到北京定居,程開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20多年里,作為我國核試驗技術(shù)的總負責人,他成功地參與主持決策了包括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增強型原子彈、兩彈結(jié)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和首次豎井試驗等多種試驗方式在內(nèi)共計30多次的核試驗任務。
百歲之時,回溯過往,程開甲曾直言:“非常慶幸我一生能為國家盡力,能實現(xiàn)‘奉獻’的人生價值。現(xiàn)在,我可以自豪地說,我一生遵循熱愛國家、熱愛科學的信條,為了國家的強大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拼搏,用自己的科學知識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