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1926年8月16日—2019年1月16日),中共黨員,河北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級科學顧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是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長期領導并參加核武器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填補了我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為氫彈突破作出卓越貢獻。1999年,于敏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被授予全國敬業(yè)奉獻模范稱號。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于敏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于敏被評為“國防科技事業(yè)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推動者”。2019年,于敏被授予“共和國勛章”。
73歲那年,于敏寫了一首以“抒懷”為題的七言律詩,總結了自己沉默而轟烈的一生:
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
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
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zhèn)賊酋;
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
一葉何輕?托身黃沙紙筆。一葉何重?猶可安邦御敵。于敏,即使“身為一葉無輕重”,也“愿將一生獻宏謀”!
于敏在天津耀華中學念高中時,就以各科第一聞名全校。1944年,他順利考入北京大學工學院機電系。后來,于敏發(fā)現(xiàn)高深的物理學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吸引著他。1946年,他轉到理學院物理系,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定為理論物理。
于敏的學習成績總是名列榜首。他的學號是1234013。1代表理學院,2代表物理系,34代表年級(民國34年),013代表個人號碼。當時公布成績不張名,按學號公布,貼在圖書館院內的墻上。13在西方是不吉利的數(shù)字,但是在那時的北大卻成了吉利的數(shù)字,因為每次公布成績時,這個學號的成績總是名列第一。老師和同學都知道這個學號是于敏的,于敏也就成了名冠校園、師生無不佩服和稱贊的學生。
1949年,于敏本科畢業(yè)留校任助教,同時又報考了理學院院長張宗燧的研究生。張宗燧是國際上有名的物理學家,是第一位在劍橋開課的華人,他對學生的要求極為苛刻,就連講課也是全程英文,在其他同學望而生畏之時,于敏卻專找極難的課題挑戰(zhàn),他超強的記憶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領悟力,讓整個理學院為之驚嘆!
于敏當年還因一張成績單轟動北大。有一年,北大代數(shù)考試特別難,數(shù)學系的平均成績居然不足20分。而于敏在這次考試中,拿了100分!吊打整個北大物理系,甚至吊打整個北大數(shù)學系。整個北大里的學子,誰都不服,就服于敏,心甘情愿地稱于敏為天才。
能被一群天才稱呼為天才的人,究竟有多天才?大概已經(jīng)不是凡人可以觸摸的領域了。曾有一位日本專家來中國訪問,聽了于敏關于核物理方面的報告后問道:“于先生是從國外哪所大學畢業(yè)的?”于敏風趣地說:“在我這里,除了ABC外,基本是國產(chǎn)的!”聽了這話,這位日本專家不免贊嘆道:“你不愧是中國國產(chǎn)專家一號!”
很快,一次秘密談話,改變了于敏的人生軌跡。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來到錢三強的辦公室。一見到于敏,錢三強就直截了當對他說:“經(jīng)研究,決定讓你作為副組長領導‘輕核理論組’,參加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工作?!?/p>
從錢三強極其嚴肅的神情和談話里,于敏了解到國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也要盡快進行氫彈的理論研究。接著,錢三強拍拍于敏肩膀鄭重地對他說:“咱們一定要把氫彈研制出來。我這樣調兵遣將,請你不要有什么顧慮,相信你一定能干好!”片刻思考之后,于敏緊緊握著錢三強的手,點點頭,欣然接受了這一重要任務。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面對祖國的召喚,我不能有另一種選擇?!庇诿艉敛华q豫地表示服從分配,愿“留取丹心照汗青”。因為他忘不了童年“亡國奴的屈辱生活”帶給他的慘痛記憶。
“中華民族不欺負旁人,也不能受旁人欺負,核武器是一種保障手段,這種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于敏后來這樣說。
許諾易,踐諾難。相比原子彈研究,于敏等人進行的氫彈研究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幾乎從一張白紙開始,一點點探索氫彈理論。他和黃祖洽一起,領導輕核理論組,在4年的氫彈預研中做了大量工作,探討了氫彈中的多種物理過程和可能結構,最終迎來了氫彈試驗的空爆成功。
研制核武器的權威物理學家中,于敏幾乎是唯一一個未曾留過學的人,但是這并沒有妨礙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巔峰,成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訪華時,稱贊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對于“中國氫彈之父”的頭銜,于敏并不認同。他說:“核武器的研制是集科學、技術、工程于一體的大科學系統(tǒng),需要多種學科、多方面的力量才能取得現(xiàn)在的成績,大家必須精誠團結,密切合作。”為了心中的理想,于敏義無反顧地服從國家需要,隱姓埋名,窮微探理馭核能;淡泊一生,矢志報國獻宏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