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之一。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五年級下冊專門設置了“中國古典名著”主題單元。教學時,教師結(jié)合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開展“讀名著、演名著”單元教學設計和實踐,能將文本學習與課本劇表演結(jié)合起來,促使學生沉浸式感受古典名著魅力,發(fā)展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古典名著;閱讀教學;課本劇;沉浸式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4)19-0081-03
中國古典名著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代表,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之一。學習和閱讀古典名著,能讓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力具有重要意義。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五年級下冊專門設置了“中國古典名著”主題單元,意在帶領學生走進中國古典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產(chǎn)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诖?,我們結(jié)合整本書閱讀和跨學科學習,開展了“讀名著,演名著”單元教學設計和實踐,通過“名著閱讀—課本劇改編—課本劇表演—名著展演”四個活動,將文本學習與課本劇表演結(jié)合起來,將課內(nèi)與課外、學校與家庭聯(lián)結(jié)起來,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沉浸式感受古典名著魅力,發(fā)展了語文素養(yǎng),彰顯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實踐性、綜合性。
一、讀名著,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本單元編排的四篇課文《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均選自四大名著,其中《草船借箭》是根據(jù)《三國演義》相關內(nèi)容改寫的,其他三篇均為原著節(jié)選。對初次接觸古典名著的小學生來說,文中部分語句理解起來難度較大。因此,教材把“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作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之一。
(一)理解文本內(nèi)容,靈活運用閱讀方法
本單元沒有集中介紹古典名著的閱讀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積累和歸納。閱讀提示、交流平臺等提示學生:“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猜測語句的意思”“遇到一些較難理解的語句,不用反復琢磨?!睂W生以往積累了文言文閱讀方法:看注釋、看插圖、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查資料、請教他人等。最終歸納得出以下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1.梳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把握故事內(nèi)容;2.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tài),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3.關注情節(jié)、環(huán)境,感受人物形象;4.通過課后鏈接,對比閱讀,感受現(xiàn)代文與文言文的區(qū)別;5.瀏覽文章,大致明白意思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翻譯,主要針對后面三篇課文;6.通過欣賞影視作品,感受精彩情節(jié),激發(fā)閱讀興趣;7.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活動,如講故事、演課本劇,讓古典名著閱讀變得更有趣味。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助力教學的有效組織與實施。
(二)梳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把握故事內(nèi)容
鑒于四大名著都是章回體小說,每一回都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有利于他們把握故事內(nèi)容。如,《草船借箭》一文,從題目來看,題眼是“借”,中心事件是“借箭”。教師讓學生思考:“圍繞‘借箭’這件事,課文是怎么展開的?”孫劉聯(lián)合抗曹,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故意設套陷害諸葛亮,這是故事的起因;諸葛亮巧施妙計,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這是故事的經(jīng)過;諸葛亮完成造箭任務,周瑜自嘆不如,這是故事的結(jié)果。這樣按事件發(fā)展順序梳理故事情節(jié),既是重要的讀書方法,又是對學生提煉重點、厘清主線的思維能力訓練,為后續(xù)整本書閱讀和習作打下了基礎。
(三)抓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優(yōu)秀的小說往往都有豐滿的人物形象。四大名著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如,本單元四篇課文中,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性格豪爽、武藝高強的打虎英雄武松;有疾惡如仇、敢作敢當、神通廣大的齊天大圣孫悟空;有性格叛逆、善良多情、平等待人的“混世魔王”賈寶玉……作者通過環(huán)境來襯托,通過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來刻畫,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來表現(xiàn)這些人物性格。這是小說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法,也是名著閱讀的重要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如,《草船借箭》中有這樣一段對話:“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周瑜說:‘……我得吩咐軍匠們,叫他們故意遲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魯肅的一句反問,道出了三天造十萬支箭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即便如此,周瑜仍吩咐軍匠們“故意遲延”“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從中,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周瑜表面上是請諸葛亮商議軍事,實際上是心懷妒忌,設下陷阱害他。
二、演名著,沉浸式感受古典名著魅力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我們設計了“讀名著,演名著”課本劇展評活動,讓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選擇其中喜歡的故事進行表演,將名著閱讀引向深入。
本單元的口語交際話題是“怎么表演課本劇”,要求學生從學過的課文中選擇一篇最感興趣的故事,討論怎么表演課本劇。本次活動有兩個重點:一是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充分發(fā)表意見;二是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敘述語言改編成人物對話,設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臺詞、動作和表情,并進行表演。后者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教學時,教師可先播放相關視頻;再圍繞這部分內(nèi)容,引導學生發(fā)掘課本與劇本的不同之處,總結(jié)出劇本改編的基本方法;最后,組織學生分組選故事、改編、排練、表演、評價。
(一)引導小組討論,選擇感興趣的故事
文本學習后,學生對四篇課文中的精彩情節(jié)、人物性格已有一定的認識,本次口語交際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展的一次語言實踐活動。排演課本劇,既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檢驗,也是一種實踐創(chuàng)造。對這種全新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方式,學生躍躍欲試、積極參與。但針對“排演哪一個故事?”“角色如何分配?”“怎么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等問題,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想法,這就需要教師組織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前,教師要明確要求:1.各小組先推選一名小組長,主持討論;2.所有人按順序說明選擇的故事及理由;3.認真聽取他人意見,最終小組成員達成一致。同時,特別提醒小組長:主持討論時,要引導每個人發(fā)表意見;意見不同時,要尊重大家的共同決定。這樣組織小組討論,有利于營造自由、寬松的交際氛圍,促使學生充分發(fā)表意見,共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交際意識。
以往的口語交際教學,教師往往只是根據(jù)教學參考,從《草船借箭》中選擇部分場景讓學生進行表演。這樣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無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由于性格、特長、喜好不盡相同,學生選擇的故事也有所不同。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讓課本劇表演綻放個性色彩。
(二)合理改編劇本,突出人物形象
明確故事后,選擇哪個片段來突出人物形象,同樣需要學生作出取舍。劇本是表演的前提和依據(jù),好的劇本能讓學生表演起來更有信心,而改編又是表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要耐心細致地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nèi)容,選擇自己感興趣且易于表演的情節(jié)改編成劇本。
以“周瑜之計”為例,教師先出示《草船借箭》第2自然段,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怎樣將這一段改編成課本劇?”再出示課本劇劇本樣式,讓學生對比一下,看看劇本與課文有什么不同,并總結(jié)歸納出改編要點。
[ ?; “周瑜之計”劇本
周瑜:(表情?動作?) (臺詞)
諸葛亮:(表情?動作?) (臺詞)
……
諸葛亮:(搖動羽扇,笑著)怎么敢跟都督開玩笑?我愿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罰。(臺詞)
周瑜:(非常高興)如此甚好,請先生簽下軍令狀。
(軍士拿來軍令狀,諸葛亮揮筆簽寫)
周瑜:(高興地)先生痛快,拿酒來。諸葛先生請!
諸葛亮:都督請?。ㄒ伙嫸M,大笑入席) ]
經(jīng)過對比,教師引導學生總結(jié)歸納出以下改編要點:1.通過借用語言、添加語言、變化語言等方法,將敘述語言改寫為人物對話;2.依據(jù)事件發(fā)展順序,設計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動作、神態(tài)等。
(三)排練課本劇,再現(xiàn)精彩情節(jié)
劇本改編好后,就要開始排練,具體步驟如下:1.分配角色,記住臺詞;2.一邊排練,一邊商量怎么演才更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師要適時提出課本劇表演評價標準:演員安排是否合理?演員動作、神態(tài)、語言是否生動形象,突出人物的性格特點?服裝、道具、音樂是否貼切?這樣以評促演,使課本劇表演更具專業(yè)性、觀賞性。
戲劇表演離不開恰當?shù)姆b、道具和音樂。同樣地,課本劇表演,有了服裝、道具、音樂的助力才更加精彩。試想一下,如果沒有風箏,怎么表演《紅樓春趣》?如果沒有服裝,怎么做到惟妙惟肖?如果沒有配樂和音響,怎么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服裝、道具、音樂都必不可少。服裝、道具、音樂的選擇過程,既是對文本的再學習過程,也是從文本出發(fā)進行跨學科學習,全面提高綜合素養(yǎng)的過程。
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由于缺乏音樂、美術等科的專任教師,許多學校未能開足、開齊這些課程。同時許多班級一學期都沒有一節(jié)音樂課,學生不會唱歌、不會欣賞,不懂樂理知識,更不懂音樂文化。因此,在名著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以音樂引入新課;在排練課本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挑選合適的背景音樂,有利于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教師只要稍加引導,在評價中提出這一標準,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上網(wǎng)搜音樂,看影視劇聽音樂,一首首影視金曲如《枉凝眉》《滾滾長江東逝水》《好漢歌》《敢問路在何方》《一個師傅仨徒弟》等就會在學生之間傳唱,并被運用到課本劇表演中。
四大名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社會生活的宏大畫卷,其中許多場景反映了中國民俗文化,如放風箏。風箏起源于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風箏材質(zhì);在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開始用紙做風箏,稱為“紙鳶”。過去,人們將放風箏視為一種與先祖溝通的方式,剪斷風箏線,被認為能夠除病消災,并帶來好運氣。這在《紅樓春趣》中有所反映。如何制作風箏?如何讓風箏飛起來?這些都是課本劇排練中必然遇到的實際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融合美術、勞動等學科協(xié)同教育。
筆者的名著閱讀之旅,是從體育老師開始的。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到雨天,體育老師要么把我們集中到大禮堂打乒乓球、做墊上運動,要么讓我們坐在教室里,聽他講《西游記》里的故事,從“猴王出世”到“大鬧天宮”,從“三借芭蕉扇”到“三打白骨精”……不僅如此,老師還經(jīng)常創(chuàng)設“跟孫悟空練本領”情境,同學們在游戲中練習“前滾翻”“后滾翻”“側(cè)翻跟斗”,輕松愉快地掌握了這些動作技巧。筆者的老師在20世紀70年代,已經(jīng)開始了跨學科教學實踐,開啟了文學閱讀與體育教學的雙向奔赴。由此可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所倡導的“加強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經(jīng)驗、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強化學科內(nèi)知識整合,統(tǒng)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正是對優(yōu)秀教學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傳承,也是新時代教學策略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
(四)名著展演,將閱讀引向深入
葉圣陶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泵鴮W習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僅僅依靠課文學習和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根據(jù)學生的興趣,結(jié)合“雙減”政策,我們推出“名著展演大比拼”活動。要求學生課后選擇最感興趣的故事和同學或家長一起讀一讀、演一演。這樣,從單篇閱讀到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從課內(nèi)到課外,從學校到家庭,學生在閱讀中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在課本劇排演中,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了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高??傊?,學生在沉浸式的學習與表演中,全身心感受古典名著魅力,培養(yǎng)了人文情懷,提升了綜合素質(zhì)。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李鳳菊.四導一體: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施路徑:以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國古典名著”為例[J].語文建設,2023(20):69-72.
(責編 蔡宇璇)
[基金項目]本文系賀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課題“素養(yǎng)立意下的小學語文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構建研究——以五年級下冊為例”(課題編號:KTLXB0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