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要求初中歷史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在立德樹人的指引下充分發(fā)揮歷史學科的價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學生將來的歷史學習乃至人生道路打下堅實的基礎。史料實證是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部分,對學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應該受到初中歷史教師的充分重視。文章對如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實現(xiàn)對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展開研究討論。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28-0133-04
歷史是一門基礎的人文學科,具有十分鮮明的人文學科特征。在以往的初中歷史教育中,因為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歷史學科的人文性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來。新課標的推出和實施將指導教師扭轉這一局面,教師要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開展教學的創(chuàng)新改革工作,幫助學生能夠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獲得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和全面的進步。其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直接關系著學生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是學生樹立嚴謹?shù)氖酚^及歷史態(tài)度的前提,并通過歷史影響著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因此,對該領域展開深入的教育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 新課標對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
史料教學是歷史教學的一種方式。在當前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中,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史料教學有著不同的定義。有研究認為,史料教學是指教師在通往學科教學目標的過程中,以史料作為教學內容的基礎組成部分,通過史料創(chuàng)設教學場景,引導學生進入歷史情境,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歷史過程。學生能夠借此掌握具體的歷史背景,準確把握歷史邏輯,形成歷史判斷。還有研究認為,史料教學就是將史料的內容融入學習過程中,帶領學生對史料進行論證,指導學生做出正確的歷史判斷。
以上論述都有一定的道理,說明在很早之前,史料教學或者說史料實證就已經進入了教育工作者的視線。而在新課標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主要是指學生通過歷史學習,能夠掌握用于歷史研究和分析的不同類型的史料,具有較準確的史料辨析能力,掌握查找和搜集史料的途徑和方法,并能從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相比于傳統(tǒng)的、以機械記憶教材知識和教師講解內容的教學模式,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顯然對師生雙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學生來說,需要具備一定的史料觀察和分析能力,避免主觀判斷和先入為主的情緒,建立基本的邏輯思維,可以不預設立場和觀點地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還原歷史原貌;對教師來說,則要為學生具備上述能力而努力,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史料素養(yǎng)的提升創(chuàng)造足夠的空間,鼓勵學生在史料實證方面的自主探究與實踐。
二、 新課標視角下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存在的不足
如以上論述所說,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其實很早就被初中歷史教師所關注。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轉變沒有那么簡單,導致當前對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還存在一些明顯的不足。
首先,部分初中歷史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與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脫節(jié)。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需要對史料進行研究,是一個相對復雜的學習過程,學生需要對教材內外的史料進行閱讀和思考。但這部分教師將其簡單理解為材料教學,并不是鍛煉學生辨別和應用史料的能力。
其次,客觀來看,一些初中歷史教師自身就缺少對史料真?zhèn)蔚谋鎰e能力,缺少對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差異性的充分理解。比如,教師只將歷史學家或政治學家對歷史現(xiàn)象的分析和評論等的二手史料提供給學生,對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效果非常有限。
再次,還有少數(shù)初中歷史教師有一定的歷史虛無主義傾向,自身思想價值觀存在問題,經常給學生講述一些“野史”,或者對歷史做出各種不符合唯物史觀的假設,乃至片面解釋“盡信書不如無書”,造成學生對史料缺少應有的信任,也就談不上史料實證了。
最后,“以論代史”現(xiàn)象的存在。這是傳統(tǒng)應試教育思想的延續(xù),即教學注重歷史結論和歷史結果,而忽視歷史證據(jù)和歷史邏輯。史料教學沒有嚴密的邏輯論證,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結論,沒有時間和空間自主探究結論是如何產生的,很難形成積極的歷史實證精神。
三、 新課標下初中歷史教學應用史料的原則
基于以上論述,初中歷史教師應該把握史料應用的一些基本原則,從根本上避免上述不足,然后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這些原則主要包括豐富性、還原性、多元性、實踐性和關聯(lián)性。
第一是豐富性。這一原則指的是通過史料豐富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突破教材篇幅有限造成的內容限制,較好地處理部分歷史人物、事件較為平淡、缺少內涵的情況,使得歷史可以較為鮮活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第二是還原性。這一原則與豐富性是相輔相成的,即師生在運用史料時應盡可能還原歷史的真實。比如,鼓勵學生通過表現(xiàn)等途徑將歷史場景“再現(xiàn)”出來,達到視覺、聽覺等感官上的“還原”,而不僅是基于大量平鋪直敘的史料文字。
第三是多元性。從某種角度來說,人們很難完全準確地“重現(xiàn)”曾經發(fā)生過的歷史,而且因為史料創(chuàng)造者本身的立場等因素,所以史料也會出現(xiàn)角度、詳略等各方面的差異,甚至出現(xiàn)明顯的矛盾。只要沒有明顯的錯誤,教師就應將多元化的史料提供給學生,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第四是實踐性。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都離不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初中歷史學科也是如此。史料的實踐性,指的是盡可能選擇學生身邊可以接觸、參觀乃至參與進去的史料或場景,幫助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歷史學習體驗。
第五是關聯(lián)性。這包括了教材內容與補充史料之間的關聯(lián),也包括史料本身的彼此相互關聯(lián)。關聯(lián)性有助于學生將史料較好地融入知識和認知體系之中,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識點,盡可地能發(fā)揮史料價值。
四、 新課標下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
(一)轉變教育觀念,重視史料應用
觀念指導行動,所以要找到對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有效培養(yǎng)策略,首先要實現(xiàn)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重視史料的應用。因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的指導者,他們的態(tài)度和做法直接影響著學生如何看待和應用史料。在這方面,教師的自我學習成長應該是綜合性的。根據(jù)辯證唯物主義,理論與實踐是相互影響的。因此,教師除了要加強理論學習,還要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驗證自己的學習成果。
比如,教師可以通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觀看教師資源,學習其他教師的課堂教學成果,了解目前初中歷史教育領域對史料實證素養(yǎng)是如何理解及展開教育實踐的。其中有益的內容要組織整理起來,嘗試融合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并通過教學實踐加以驗證。對學校組織的相關校本教研活動,教師要積極參與,加強與其他同事的溝通交流,取長補短。在教學實踐中,則要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提出課堂教學改進意見或建議,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tài)度展開教學反思,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要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了解和評價,分析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成長情況,并以此更新教學理念,判斷教學創(chuàng)新實踐的效果。
(二)教師素養(yǎng)提升,做好史料指導
在上文提到的問題中,部分初中歷史教師缺少教育專業(yè)素養(yǎng)或歷史素養(yǎng),使得當前的初中歷史教育效果提升緩慢,無法帶動學生對歷史知識展開積極、深入和客觀的思考。教師要思考:自己雖然進行過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學習,有比較扎實的歷史知識功底,但自己在工作之外,是否還進行過對歷史的思考呢?自己是否帶著“史料實證”的能力和態(tài)度認真探究過歷史?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說明教師必須提升自身素養(yǎng)。
在這方面,教師可以把自身素養(yǎng)提升和對學生的史料指導結合起來,和學生一起探究歷史,與學生共同實現(xiàn)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發(fā)展。比如,在學習“北洋政府”的相關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選擇“宋教仁案”為一個小的切入點,結合《宋案重審》等書籍進行史料探究,和學生一起討論和學習這些書籍對史料的使用方法,思考這些論證對認識“宋教仁案”有什么幫助,最后再推廣到對北洋政府的認識。師生會發(fā)現(xiàn),雖然“宋教仁案”有一些歷史疑點,但不影響北洋政府的性質;而不同的探究過程和結論,實際上是從不同的角度進一步揭示了北洋政府的反動腐朽,雙方都獲得了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得以自然地完成對學生的高效指導。
(三)堅持學生主體,鼓勵自主搜集
相比于“汗牛充棟”的史料,教師能夠展示在課堂上的史料內容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得益于國家對歷史研究的重視,還有越來越多的實物或文獻等不同形式的史料不斷出現(xiàn)。從豐富史料內容、針對性地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等角度來看,教師應該將堅持學生主體,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史料內容并展開史料探究作為一條重要的教學策略。學生能夠在搜集中對史料進行辨別和理解,是很好的一種預習方式,也是課堂深入探究史料的“預演”。
三國時期是初中學生耳熟能詳?shù)囊欢螝v史時期。以該時期的歷史為例,借助各種圖書、影視作品或者網絡視頻等內容,學生對這段歷史可能還會持有不同的看法。有的學生以為“演義”就是“歷史”,有的學生則熱衷于闡述文學和“史實”的不同。教師可以借助“三國”這一話題,鼓勵學生自己確定一個感興趣的方向,如漢獻帝這個人物或者“官渡之戰(zhàn)”的歷史事件去尋找史料;課堂上再組織學生根據(jù)相似的方向分組,展開小組交流討論,對各自的史料課題進行辨析,最后由教師帶領大家進行總結和指導,還原一個大致的三國史實框架,作為教材內容的佐證和補充。
(四)構建歷史情境,啟發(fā)自主思考
初中歷史應用史料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以史料構建歷史情境,拉近學生和歷史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和歷史人物實現(xiàn)共情,自主且高效地思考歷史。因此,教師應該將構建歷史情境作為一條重要策略,而且要為提升歷史情境對學生的吸引力而積極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比如以信息技術呈現(xiàn)生動有趣的史料內容,或者組織學生依托史料進行歷史情境表演,都是很好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宋朝時期的社會經濟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清明上河圖”(動態(tài)版),讓學生猜測其中的某些人物在做什么、想什么,可能會產生什么樣的對話,引導學生感受宋代城市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然后,教師再從中選出一些小的場景和片段,請學生自行分組,以某個場景或片段為藍本自行創(chuàng)編小型情景劇并進行表演。最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剛才的表演是從《清明上河圖》這一史料中產生出來的,但其中并沒有具體的細節(jié),大家是依靠什么充實情景劇的具體內容的呢?這又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思考后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套用了很多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的認識經驗,而且放在場景中并不“違和”,能夠極大地促進對歷史史實的理解。
(五)嘗試模式創(chuàng)新,組織合作探究
一方面,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相比于傳統(tǒng)的知識型歷史教學是一個很大的變化。除理念上的更新外,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非常重要,要讓模式和教學理念、內容、方法和目標相適應。比如,教師在課堂上引入了史料,但史料實證都是由教師完成的,學生只要學習教師是如何應用史料的就可以了,這本質上就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史料的引入并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只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聊,學習壓力加大。
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歷史知識儲備有限,唯物史觀等必備素養(yǎng)還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完全將史料的應用交給學生獨立進行,可能出現(xiàn)學習難度過大的情況。因此,教師應該以“合作探究”為路徑進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比如,針對魏晉南北朝的歷史,史書中有很多不確定的地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組織學生進行辨析,提醒大家要堅持唯物史觀,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不要因史書上的某些夸張描寫就忽視了正常的歷史邏輯。比如《晉書》中對某些人物“特殊能力”的描寫,明顯是不科學的,那么這些描寫是為了什么?是要突出其能力、地位還是家世?說明了當時的社會思想是什么樣的?這些才是探究目標。
(六)師生共同探索,不斷更新迭代
正如上文所說,一些初中歷史教師的優(yōu)勢是掌握了較綜合且系統(tǒng)化的歷史知識,但是缺少新的教育理念,平時也不注意對歷史的研究。而教師理念的轉變和能力素養(yǎng)的提升,其實是沒有盡頭的。正如學生在未來的人生中還會通過各種途徑接觸到歷史知識,不斷構建自己的歷史認知一樣。而且,伴隨信息技術等的快速變化,每一屆初中生都會呈現(xiàn)出一些不同的特點。
由此可見,師生雙方正在經歷的其實就是當代史,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員,隨著歷史的大潮前進。教師要帶著這樣的想法,和學生一起探究史料實證教學,而不僅是史料本身,要不斷更新史料教學的內容方法,更加適合當前的學生認識水平,不能“靜止不動”。比如,學習大航海的相關歷史時,教師可以組織“翻轉課堂”,由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完成合作學習,整理歸納合作學習尚未解決的問題,再到課堂上由教師幫助大家解決,組織同學交流溝通。在以后學習其他知識時,則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建議對“翻轉課堂模式”進行“微創(chuàng)新”,嘗試由學生制作預習成果報告或者思維導圖,不斷提升“翻轉課堂模式”的實際教學質量。
五、 結論
綜上所述,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新課標的要求,是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重大改革創(chuàng)新。希望大家能夠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到相關的教學活動中,以各種方式和途徑搜集和應用史料,讓史料在初中歷史中發(fā)揮出應有作用,也為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胡桂金.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育的實踐研究[J].亞太教育,2023(1):55-57.
[2]李亞斌.初中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研究[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3]于進洋.初中歷史史料實證素養(yǎng)培養(yǎng)策略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22.
[4]趙漾.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策略探析[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4):51-53.
[5]陳祥.數(shù)字化“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2,24(5):209-211.
[6]鄭燕華.核心素養(yǎng)導向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亞太教育,2022(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