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看到孫學敏的《遠光》系列作品就有點兒情不自禁地喜歡。一方面,他所描述的情景都是我們共同生活的這個村落——上苑藝術區(qū)。那些熟悉的街道小巷,那些似乎都能喊出名字的男女老少的背影,那些沒有都市繁華的房舍街燈,那些自然寧靜的溝渠樹叢……這一切景象對于生活在這里的藝術居民來講,都是有故事有愁緒的情景。另一方面,我喜歡他的這種作畫狀態(tài)。在當下許多人都在標榜自己的觀念、主義、思想,甚至是新概念不斷被泛用成為“時尚”流行的時候,他調整了自己往日的困惑,安靜地面對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與熟悉的生活,不急不躁地凝神描述,就像一位傳統(tǒng)的說書人,有種娓娓道來的感覺。他通過描述那些身邊簡單的人物場景及熟悉的自然風貌,使自己的作品流溢出一種單純、雅致、清新而神秘的美感,顯現出令人觀之親切、讀之有物的樸素魅力。
孫學敏的《遠光》系列作品顯現出的作畫狀態(tài),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意大利畫家莫蘭迪,生活狀態(tài)簡樸、淡泊、孤寂,面對簡單的瓶瓶罐罐,創(chuàng)造自己不簡單的藝術形象。其實,早年印象主義的畫家們基本都有相似狀態(tài)。莫奈的荷塘睡蓮,塞尚的蘋果靜物,凡·高的田野橡樹,一切都是他們身邊的景物……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一種藝術傳統(tǒng)的回歸。孫學敏以這種傳統(tǒng)的作畫方式,平復著在當下現實沖突帶給內心的激蕩波瀾。這應該是他客居上苑回退鄉(xiāng)居的一種收獲與價值。
孫學敏為他的這批畫命名為《遠光》系列,實際上是賦予了作品一層神秘與理想的期待。作品中被描述的“光”,最搶眼的并不是什么遙遠的光,而是街頭巷尾最普通的燈光或常見的月光。但由于畫家以詩人一般的浪漫情懷對這種習以為常的光進行巧妙處理,使其變異出一種特別的遐想。就像凡·高對星空的描述一樣,不僅僅再現了光的存在,重要的是賦予了光的特別意義。猶如《圣經》中對光的表述,我們若能委身于真理,我們就會愛光。光是來照亮黑暗的,黑暗拒絕光。光是來照亮黑暗中的隱情、顯現人們意念的,我們信奉這光,就可以成為光明子嗣。光是神圣而無與倫比的。光永遠是正義和美好的象征。因此,光也成為畫家的鐘愛而不斷賦予其夢幻般無邊無際的想象!孫學敏這批作品,賦予了日常以詩性,以簡約的現實描述顯示出豐富的情感偎依,意味深長。但是,在這批具有親近感的作品前,你很難想象作者曾經是一位帶有一點激進色彩的觀念藝術家。他筆下描述的所有對象,不管是物品,還是各種身份的人,統(tǒng)統(tǒng)被塑料布包裹著,好像用保鮮膜包裹食物一樣。重要的是所有被包裹的對象都是他刻意選擇的,也就是說是有所指向的。特別是那些在塑料布中掙扎著面臨窒息的人物,那是一種對外部世界環(huán)境污染的隔離與抗拒呢,還是生命的自我禁錮或欲求超脫呢?那種缺氧的精神掙扎與無力解脫的心靈焦慮,無疑是藝術家敏銳的現實洞察與沉重的神情呈現。痛苦、困惑、缺氧、無奈等等,這些主題構成孫學敏一系列當代作品的藝術觀念。他在這條路上的行走,至少堅持了十多年。也許是由于精神疲憊以及環(huán)境的改變,2012年移居上苑藝術區(qū)之后,孫學敏逐漸放棄原來的方位,走向了平和寧靜的日常觀照,并不斷呈現出清新、神秘、幽靜、空靈的視覺特征。因此,也逐步構成他新的藝術觀念而駛向了溫情的藝術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