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管理量表》是由美國麥考密克早期教育領導力中心的特麗·N·塔蘭博士(Dr.Teri N.Talan)和葆拉·喬德·布盧姆博士(Dr.Paula Jorde Bloom)研發(fā)并修訂,采用7分制的評分標準,包括人力資源發(fā)展、人事成本與分配、幼兒園運營、兒童發(fā)展測量、財務管理、幼兒園規(guī)劃與評估、家園合作、市場營銷與公共關系、現代科技和員工資格10個測量維度,內含25個測量條目,每個條目均含有具體的測量指標。
本文擬從《幼兒園管理量表》子測量維度“家園合作”的視角來探討其在幼兒園家園共育工作中的應用——一是建立健全家園溝通制度;二是開展教研及分級分類培訓活動;三是更新家園溝通內容;四是重構家園溝通地位;五是確保溝通內容科學、有效、全面;六是豐富家園溝通模式。
《幼兒園管理量表》中的“家園合作”概要
在《幼兒園管理量表》中,子測量維度“家園合作”是指“調查幼兒園與家長交流的模式和頻率,家長對幼兒園活動和決策的參與程度,以及幼兒園為來自不同文化和語言背景的家長提供的支持”,包括家長溝通、家長支持與參與兩個測量條目。每項測量條目由注釋、指導問題、7等級評分指標構成。注釋內容是對每個測量維度下測量條目里的各項指標的詳細說明與解釋。指導問題是對評估者和管理者對測量條目下評估指標的進一步提示,以幫助園所管理者或教師正確理解各項指標內容,助力評估者全面進行評估工作,便于評估者在面談時從管理者(園長)處獲取信息。
1.“家長溝通”測量條目注釋內容
“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下的各項指標注釋有5條,包括:入學介紹程序、周全的介紹或引導程序、新生入園后家園溝通的系統(tǒng)、交流模式、保障教師和家長每日溝通的制度。5條注釋層層遞進,分別從家園溝通的制度保障、家園溝通前期準備工作、家園溝通的內容和形式、家園溝通的頻率等角度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解釋。
“入學介紹程序”包括“提供給家長的書面信息”和“向家長咨詢兒童的信息”兩個維度,并且10條信息都是在入學介紹程序里必須存在且缺一不可。從這些信息中我們可以看出,“提供給家長的書面信息”大到幼兒園與制度運作方式,小到作息時間表都應讓家長一一知曉。一所幼兒園是否能得到家長的信賴乃至教職工的歸屬感,不僅僅體現在該幼兒園的保教工作與師資隊伍晉升上,在一定程度上也離不開幼兒園的運作和行為管理政策,幼兒園的運作與行為管理政策是一所幼兒園維持下去的骨架,而園所文化建設、課程建設、一日保教工作等內容是建立在骨架之上的靈魂。年度日歷讓家長可以在幼兒入園之前熟悉相關園所一學年的大方向發(fā)展過程與保教相關活動,并在家園工作中了解自己所需要配合的家園工作。作息時間表能讓家長清晰幼兒園一日生活流程,同時更好地調整時間接送幼兒以及根據時間安排進一步配合家園工作。費用公開透明,可以讓家長在幼兒就讀時根據家庭經濟實際情況進行擇園。在“向家長咨詢兒童的信息”中,成長歷史、優(yōu)勢、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四項基本信息能夠讓教師在未與幼兒互相了解之前對幼兒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進而教師才能了解幼兒,走進幼兒,減輕幼兒的分離焦慮。
“周全的介紹或引導程序”包括四個方面,分幼兒園和家長兩個維度。幼兒園維度是向導陪同家庭參觀幼兒園、向家長介紹教師、介紹幼兒園的情況為家長提供各種支持;家長維度是給家長機會向管理者詢問。周全的介紹或引導程序可以讓家長更加真實、全面、近距離地觀察和了解幼兒未來成長和生活場地的實際情況,進而通過向家長答疑解惑有效開展家園共育工作。
“新生入園后家園溝通的系統(tǒng)”即幼兒園與新家庭在幼兒入園后溝通的系統(tǒng)必須包括可見的具體的證據、多人參與和明確的問責流程三點。明確的問責流程保障了家園共育工作實施的力度與深度,進一步助力家園工作規(guī)范有序開展,無論是從幼兒園整體還是教師層面,明確的問責流程和可見的具體的證據也能為評價家園共育工作提供更多方面的支撐內容。多人參與式的溝通系統(tǒng),能為家園溝通提供更多樣的素材與可信度,這與入學介紹程序里必須包括向家長咨詢兒童的信息相呼應。
在與家長溝通的“交流模式”中(含其他)共10項,有正式的溝通方式如家長會議、公告欄、網站等,也有教師的非正式交談,如電話、時事通訊、給兒童帶回家的便條等方式。教師可根據實際工作選擇合適的交流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
“保障教師和家長每日溝通的制度”包括三項,分別為“可見的、具體的證據”“多人參與”“明確的問責流程”。這三項制度從過程性、參與性、效果性三個維度保障了家園溝通工作的有效開展。
2.“家長溝通”測量條目指導問題及7等級評分指標
指導問題與7等級評分指標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指導問題與7等級評分指標為使用者提供了具體溝通時的問題或者在進行測評時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指導問題以“新生家長是如何了解幼兒園的?”為例,此大問題下有四個小問題:“書面材料的呈現方式?”“幼兒園向家長詢問有關兒童的具體問題?”“入學介紹有什么活動?”“幼兒園是否建立了和新入園幼兒家長溝通的系統(tǒng)?”借助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更好地對“新生家長是如何了解幼兒園的?”此項問題進行評估。但這些問題不是絕對的,作為指導問題,教師可根據注釋和7等級評分指標中“新生家長是如何了解幼兒園的?”進行擴展或增加。7等級評分指標橫向同一指標從無到有、從未達最低要求到優(yōu)秀都有不同水平的描述;縱向是一個項目下的不同指標。從橫向上看,以1.1-7.1為例,可以看到1.1是幼兒園沒有建立對新生家長的入學介紹程序;3.1是幼兒園有建立對新生家長的入學介紹程序;5.1是幼兒園有周全的新生家長的入學介紹程序;7.1是幼兒園建立了制度,保障在新生入園后的45天內,與他們的家長進行溝通、了解情況。從縱向上看,以1.1-1.4為例,1.1是幼兒園沒有建立對新生家長的入學介紹程序;1.2是教師不詢問家長的信仰、文化和育兒實踐;1.3是幼兒園沒有使用家長的主要語種或者借助于所需資源來和他們交流;1.4是幼兒園不舉行正式的家長會來討論幼兒的學習和發(fā)展。
子測量維度“家園合作”在幼兒園溝通工作中的應用
1.建立健全幼兒園家園溝通制度
在注釋中“保障教師和家長每日溝通的制度”內容從三方面做了嚴格要求。為進一步保障教師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各公辦、民辦幼兒園要建立健全家園溝通的相關制度體系,其中包括家園溝通具體活動內容、具體溝通方式、時間安排、檔案整理、問責流程、教師及家長宣傳培訓安排等內容。通過制度體系的完善,使教師包括新教師能溝通、會溝通、了解詳細的溝通內容,進而更專業(yè)、更全面地開展家園溝通工作,保障家園溝通渠道的暢通。
2.開展分層分類教研及培訓活動
要將《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中的各個指標運用到幼兒園中去,緊緊依靠園級領導或中層人員是不夠的,要開展分層分類教研及培訓活動,進一步內化《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項目。將家園溝通納入教研活動中,通過園級大教研、年級組教研、班級小教研等教研活動,以及分級分類專業(yè)培訓與指導活動來保障家園溝通過程中的專業(yè)性,例如,幼兒園中層開展關于家園溝通制度的教研,為一線教師做好家園溝通工作壘好地基;全園可開展多種模式的教研活動,將研討和情景模擬相結合,也可讓新手教師扮演家長,讓經驗豐富的教師扮演教師,在情景模擬研討中不斷挖掘出豐富的溝通模式,使家園溝通專業(yè)化、有效化;面對新教師開展家園溝通理論培訓;對于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展溝通藝術培訓及現代技術家園溝通技術等相關培訓。
3.更新家園溝通內容
幼兒園亦可認真研讀《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將注釋、指導問題及7等級評分指標與幼兒園目前家園工作進行自我評估,根據分數發(fā)現園所家園溝通工作的不足,結合《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中的各項內容,對照園所家園溝通工作內容,及時增添所缺少的內容,形成適合本園所的家園溝通制度以及家園溝通特色活動方案。教師也可通過對注釋以及指導問題的逐條研讀與分析,反思家園溝通工作,更新家園溝通內容,例如,是否有向家長了解幼兒的成長歷史、是否有向本屆幼兒家長介紹往屆班級的特色活動及課程故事等、是否經常只與幼兒的某一位家長進行溝通、是否經常使用電話、微信及離園后的短暫交流這三種常見溝通方式與家長進行溝通等。
4.重構家園溝通地位
從《幼兒園管理量表》的“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中不難發(fā)現,家園溝通不是單向溝通,而要幼兒園與家庭、教師與家長乃至與幼兒進行雙向互動,才能進一步真正實現家園合作共育的目標。在溝通中,沒有一方是處于權威地位的。在以往的家園溝通工作中,教師往往處于主動地位,這就導致家園溝通中教師說得多而家長則處于被動的傾聽位置。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家長主動溝通,如家委會由家長組織(會議的主題、內容等來自家委會的征集),將家委會的組織方由幼兒園園方轉變?yōu)榧椅瘯蓡T;也可根據幼兒家長群體將新生與老生分開進行。以新生為例,幼兒園要建立和新入園幼兒家長的溝通系統(tǒng),例如,幼兒園方面要介紹幼兒園的教育理念、運作、年度日歷、作息時間、費用、校園文化等內容,并召開新生開家長會、新生家委會、新生伙委會及新生家長學校,給予新生家長向管理者詢問及建言獻策的機會。
5.確保溝通內容科學、有效、全面
在《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中,從“未達最低要求”到“優(yōu)秀”等級,不難發(fā)現要想達到“優(yōu)秀”,這就要從更高層面要求在家園溝通中“確保溝通內容科學、有效、全面”。在家園溝通中,教師不能只是基于“有問題”而去溝通,與家長的溝通內容要全面。家長希望得到的是教師的反饋及教育意見,而不是告知或告狀。教師要發(fā)現幼兒的優(yōu)點、肯定幼兒和提出科學且符合該幼兒的建議從而達成良性溝通,避免教育建議籠統(tǒng)而寬泛。教師要珍惜每一次的家園溝通機會,使得每一次的溝通,家長都愿意接受,進而這樣良性的溝通也會促成后期家長的主動溝通。在溝通中,要能用通俗的語言向家長傳達科學的教養(yǎng)理念,使得家長能有效落地,達成真正的雙向互動。
6.豐富家園溝通模式
在《幼兒園管理量表》“家園合作”“家長溝通”測量條目中提出達到優(yōu)秀等級的幼兒園“使用8種或更多的交流模式”。由于以往家園溝通中存在家長接受溝通機會不均、家長工作忙碌無暇溝通、溝通渠道或模式單一、溝通時間倉促而流于形式等問題,在家園溝通工作中要健全豐富的家園溝通模式,針對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家園溝通。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新興軟件使家園溝通工作不再局限于家長會或者面談等傳統(tǒng)方式,一些非正式的交談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些問題,保障了家園共育活動的有效開展,如微信、電話、視頻、公告欄、給兒童帶回家的便條等方式。這些方式不僅僅便于教師開展家園溝通工作,在諸如家園共育知識的宣傳、活動的傳達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