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項目活動是一項融合科學、技術、工程、數(shù)學和藝術的綜合性課程,強調兒童通過動手實踐,運用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在STEAM教育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式的引導與設計,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從而圍繞“主線任務”進行由表及里、逐層深入、逐步求精的探究學習。現(xiàn)以大班項目活動“灌溉有方”為例,具體探析任務驅動模式在STEAM項目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教師對任務內容的分析與思考。
初遇問題:明晰“灌溉”主線任務
一天午后,教師帶著孩子們在菜地里澆水,但現(xiàn)場只有一根水管怎么辦?這時孩子們開始議論:“要是有很多根水管就好了,這樣我們可以一起澆水?!?/p>
【焦點問題】澆水工具單一,幼兒的群體參與機會少。
【任務目標】探索多種灌溉方式及澆水工具。
【實施過程】隨著任務的發(fā)布,幼兒通過搜集各種資料,了解了灌溉的概念,并根據(jù)已有經驗選擇不同的方式嘗試澆灌——他們有的找來了水壺、水桶和水管,有的使用塑料袋或滴灌瓶。澆水結束后,幼兒分析不同澆灌方式的優(yōu)缺點,例如,用水桶可以一次性澆很多水,但是搬運費力;用軟管澆水不用搬運水,但是連接水龍頭、挪動水管需要多人配合。
【復盤思考】單一的澆水工具引發(fā)幼兒對于多種澆灌方式的探索興趣和熱情,教師由此確立以“灌溉”為主線的探究任務?;顒忧?,教師先發(fā)布了查找不同澆灌方法的調查任務,幼兒通過實地觀察、查看資料,了解了“灌溉”的概念,從而豐富了對于灌溉方式的前期經驗。之后幼兒使用不同的澆水工具以及自制澆水器親身體驗、實際操作,不僅增長了不同澆水工具的使用經驗,還能對比分析不同澆水方式的優(yōu)缺點,比如最省力的澆水工具是軟管,噴灑最均勻的是長柄水壺。
探尋提問:深入“噴淋”“分流”“多通”支線任務
隨著澆灌任務的完成,孩子們開始對操作過程中感興趣的現(xiàn)象以及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索,繼而生成新的探究任務。
支線任務一:改造塑料袋,解鎖噴淋澆水
有的孩子從家里找來塑料袋,裝滿水后把它當作澆水工具。但在用塑料袋澆水的過程中,孩子發(fā)現(xiàn)塑料袋很軟,倒水的時候很難控制水流方向,一旦松手水就會灑到身上,并且澆水范圍很集中,無法均勻地進行澆水。
【焦點問題】如何使用塑料袋均勻灑水?
【任務目標】改進塑料袋,控制水流并使其均勻灑水。
【實施過程】幼兒針對塑料袋的改造提出自己的想法并畫出設計圖,其中有位孩子想到長柄水壺的噴頭可以均勻地灑水,從而提出在塑料袋上扎洞洞的想法,于是水就從這些小洞中均勻灑出。此時,又有孩子提出新的想法:給其他材料上扎洞洞是不是也可以噴淋呢?接下來,孩子們將任務目標轉移到塑料瓶上。他們有的在瓶身上鉆孔,有的在瓶蓋上鉆孔。鉆好孔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在瓶子的不同部位鉆孔,出水的方式又有所不同——在瓶蓋上鉆孔,需要通過擠壓才能出水;在瓶身上鉆孔,只要把蓋子打開,水就會自動流下。通過查找資料,孩子們了解到這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因為大氣壓強大于水的壓強造成的。之后在使用塑料瓶澆水的過程中,孩子們又發(fā)覺用瓶子澆灌植物需要不停接水且費時又費力,于是他們想到將具有引流優(yōu)點的軟管與瓶子相結合,這樣能達到更好的澆灌效果。
【復盤思考】隨著主線任務的推進,幼兒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問題,從而開啟新任務。起初,幼兒只是解決塑料袋澆水不均勻的問題,后來他們又想到在塑料瓶上鉆孔澆水。由此可見,幼兒們能將噴淋式澆灌的經驗遷移運用,這不僅是一次幼兒對材料的優(yōu)化,更是從猜想到印證的親自實踐。在操作過程中,幼兒們掌握了鉆孔的技巧,了解了大氣壓強的原理,并嘗試將不同材料的優(yōu)點與特性有機結合,從而使灌溉效率得到有效提升。幼兒在此過程中通過對比觀察、深入探究、實驗操作,不斷自主構建出了關于澆水的新經驗以及提升了對科學原理的認知。
支線任務二:多管連接,解鎖分流
正當孩子們沉浸在游戲的快樂中時,新的矛盾又出現(xiàn)了——澆水軟管只有一根,大家都想用軟管澆水。于是孩子們又有了新的需求:需要更多的水管。
【焦點問題】水管數(shù)量少,無法同步澆水。
【任務目標】利用多管連接,實現(xiàn)多田灌溉。
【實施過程】為了滿足幼兒的探究需求,教師首先在教室建構區(qū)中投放了許多透明的硬質水管以及水管連接器。之后,幼兒畫出設計圖,有目的地進行建構游戲,熟悉了解不同管道的作用和連接方法。
之后,孩子們又在水管中加入彈珠,此時彈珠會順著不同管道滾動,于是他們發(fā)現(xiàn)了“分流”的奧秘。隨后孩子們從室內建構轉向戶外探索,他們將三通以及三根水管組合,形成三叉通道,成功給兩片田同步澆水。而后孩子們又嘗試加入四通、五通,經過多次嘗試,他們發(fā)現(xiàn)了多通管的使用規(guī)律——多通管有幾個孔,就能接幾根水管,其中一根是入水管,其余的是出水管。
組裝完成后,孩子們發(fā)現(xiàn)當管道不平衡時,水只會從更低的水管流出;只有每個管道都趨于水平時,水才能從多個管道順利流出。于是他們又在管道下面加入支架以調節(jié)每根管子的水平線,最終實現(xiàn)初步的分流。
【復盤思考】在探索分流的游戲活動中,幼兒們通過建構游戲感知管道與多通材料的連接方式,并利用滾珠游戲發(fā)現(xiàn)了多通的分流作用。接著幼兒使用工具對水管進行測量、切割,之后又將成果放到戶外進行操作驗證,查出并解決水的分流問題,最后調試優(yōu)化管道。幼兒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情境,在情境中探索實踐,不斷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形成個體獨特的經驗,進而持續(xù)不斷地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綜上,任務驅動式教學對于開展STEAM探究活動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作用:第一,解決任務的過程中幼兒將會面臨一系列真實、未知的問題,給予幼兒連續(xù)探索和深度學習的機會;第二,任務的解決需要幼兒建立不同學科領域之間的聯(lián)系,整合并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
支線任務三:升級多通組合,形成完整灌溉系統(tǒng)
孩子們成功體驗管道分流后,探索的興趣均有了極大的提升。于是教師在班里組織了一次多通管從設計到實施的成果分享會。在此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之前沒有參與的孩子也能提出很好的想法,進而加入到灌溉的討論和探究之中。他們提出:如果將多通管組合在一起,是不是能澆灌更多的田地呢?
【焦點問題】單個多通管澆水范圍有限,嘗試組合覆蓋范圍更大的灌溉系統(tǒng)。
【任務目標】利用多通組合形成管道灌溉系統(tǒng)。
【實施過程】孩子們畫好多通組合的設計圖后開始合作游戲。他們將五通與六通組合,利用彎管、三通管將五通和六通的兩個入水口合并成一個入水口,這樣只需一個入水口就可以同時對八片田地澆水。
在澆水的過程中,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田地的干濕情況不一樣,需要的水量也不同,于是又在管道中加入開關裝置,從而單獨控制每塊田的澆水量。
“老師,之前設計的噴淋裝置,是不是也能和這個管道結合在一起呢?”一部分孩子對管道進行了二次改良,他們想要利用管道與塑料瓶的組合,實現(xiàn)多田噴淋的效果。孩子們提出在管道上鉆孔的改進方案,最終實現(xiàn)了多田灌溉與噴淋的結合。
【復盤思考】任務驅動下的整體設計為幼兒的探究與學習創(chuàng)設了特定的活動情境,使得幼兒探究的問題更富有趣味性、指向性和整體性。從最初的單一灌溉到最終形成灌溉系統(tǒng),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以螺旋式上升的內部邏輯推動幼兒的游戲水平與深度學習,最終幼兒們在猜想與實踐中建構知識,有效提升創(chuàng)新意識與綜合素養(yǎng)。
再遇問題:開啟“遠程灌溉”隱藏任務
孩子們的灌溉任務成功“通關”后,對灌溉的興趣依然不減。一次散步時,孩子們產生了給學校食堂后面一塊菜地澆水的想法,可是菜地離水源很遠,無論是組裝多通,還是連接水管的辦法都行不通。那么,如何給距離水源很遠的田地澆水呢?一天戶外活動時,馬路上一輛灑水車緩緩駛過?!拔覀円部梢栽煲粋€像灑水車一樣的移動水車去菜地澆水!”于是一個有趣的任務又將全新開啟。
項目活動分析與反思
1.基于核心概念的任務驅動
STEAM活動主題來源于幼兒一日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教師要具備STEAM教育意識,敏銳地發(fā)現(xiàn)并開發(fā)出具有研究價值的活動主題。通過任務驅動下的教學設計,教師從上位者視角系統(tǒng)性地架構活動框架“初探澆灌—探索噴淋—探索分流—構建灌溉系統(tǒng)—建造移動水車”,幫助幼兒厘清各個活動的內在邏輯線索,洞悉其內在的知識模塊、科學原理,并匹配幼兒關鍵經驗發(fā)展,進而運用任務串驅動幼兒主動學習,以引導幼兒建立結構化的知識和方法體系。
2.指向幼兒需求的真實任務
賽夫和威金斯將學生認知的積極變化歸因于真實的學習體驗,因此在此次活動中,教師根據(jù)“灌溉”活動中發(fā)生的真實問題,創(chuàng)設真實任務,讓幼兒在完成任務的游戲體驗中運用科學的思維和技術解決問題。在利用管道實現(xiàn)同步灌溉的任務驅動下,幼兒對管道搭建興趣盎然:積極地探究管道與連接器的組合,再根據(jù)任務要求,將搭建的作品放置在戶外進行驗證,最后運用增加支架的方法優(yōu)化解決無法同步澆水的問題。教師在此過程中,有層次、有遞進地推進幼兒主動解決單元核心任務,讓幼兒持續(xù)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3.促進任務解決的學科融合
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通過一個個具體任務,幫助幼兒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等要素,打破幼兒單一學科的思維方式,促使其運用多學科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例如,在用透明水管澆水時,幼兒發(fā)現(xiàn)管子長度不合適。于是為了將管子長度調整到適合澆水的距離,幼兒需要通過數(shù)學中的測量和標記,再通過技術中的切割、打磨,最后按照工程圖紙的拼接、組合以完成任務。因此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是引發(fā)幼兒進行跨學科學習的重要教學方式。
總之,基于任務驅動模式下的STEAM教學是將熱點理論與恰當教學方式進行有效結合并付諸實踐的一次有益探索,它能幫助幼兒理解STEAM主題活動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幼兒整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