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行的北師大版教材內容與課標中“身體上的尺子”主題活動對應的是二年級上冊數學好玩中的“尋找身體上的數學‘秘密’”。教材中是學生在學完了長度單位米、厘米之后設計的數學實踐活動,教材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測量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并找一找這些“長度”之間的關系,發(fā)現身體上數學的“秘密”。再通過一個閱讀活動和測量活動,讓學生知道身體上的“長度”可以用來測量,并嘗試測量。我將身體上的“尺子”這一主題活動設計為4課時。第一課時,通過讓學生測量自己的“身體尺”長度,記錄測量結果,通過數據分析,總結出每個“身體尺”的大約長度,為后續(xù)用“身體尺”測量物體做鋪墊。第二課時,讓學生充分經歷用“身體尺”測量的過程,積累測量經驗,將“身體尺”與常見的長度單位形成聯系,發(fā)展估測能力,發(fā)展量感。第三課時,通過了解“身體尺”的使用歷史及演變,體會度量單位統(tǒng)一的必要性。第四課時,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用“身體尺”測量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繪制“身體尺”地圖,滲透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
在課堂伊始,拋出本課的“大問題”:“身體尺”能做尺子嗎?通過這個問題,驅動學生了解“身體尺”、嘗試用“身體尺”測量、記錄測量結果、評估結果的準確性。為了解決“大問題”,首先讓學生用“身體尺”測量繩子的長度(每根繩子的長度都是1米),初步積累用“身體尺”測量的經驗。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學生發(fā)現,每個人即使用同一個“身體尺”測量相同長度的繩子,得到的測量結果也有可能不同。這說明每個人的“身體尺”的長度略有不同,因此用“身體尺”測量的結果也有所不同。至此,學生了解了“身體尺”的屬性,它是變化的,是因人而異的。那么是不是“身體尺”就不能做尺子了呢?最后通過用“身體尺”測量的結果和尺子測量的結果進行比較,讓學生審視思考,“身體尺”究竟能不能做尺子?“身體尺”估測的好處和弊端有哪些?讓學生全面認識“身體尺”的優(yōu)點和缺點,追溯度量的本質,理解估測的實際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發(fā)展量感。
一、問,由淺入深地追溯本質,培養(yǎng)邏輯性思維
邏輯性思維是指人運用思維反映事物本質與規(guī)律的認識過程,經歷邏輯性思維,人們才能達到對對象本質規(guī)律的把握。在第二課時用“身體尺”估測中,重點要讓學生從估測的角度對“身體尺”有一定的認識,在此,我不刻意強調長度單位與“身體尺”的聯系,而是用問題驅動的方式,讓學生真正理解“身體尺”的作用,在測量活動中學會合理使用“身體尺”。在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富有邏輯的問題鏈中,讓學生經歷由淺入深,追溯本質的探究過程,感受數學問題探究的邏輯,發(fā)展邏輯性思維。
二、做,親身經歷的具身體驗,培養(yǎng)形象性思維
形象性思維是對客觀形象體系進行感受的基礎上,結合主觀的認識和情感進行識別,并用一定的形式創(chuàng)造和描述形象的一種基本的思維形式。在本課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充分經歷測量過程,積累用“身體尺”估測的活動經驗,課堂開展了三次測量活動,第一次用指定的“身體尺”(一扎、一步)測量繩子(1米)有幾個“身體尺”?并用“身體尺”的數量記錄測量結果。第二次用“身體尺”測量課桌、黑板和地面等不同的物品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第三次用尺子測量剛剛量過的長度,記錄測量結果并比較第二次測量的估測結果,分析用“身體尺”估測結果的優(yōu)點和缺點。在測量過程中,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身測量,具身體驗,直觀感受用“身體尺”測量的利與弊,在測量結束,通過直觀可視的記錄工具,給與學生形象描述測量過程和測量結果的支架,發(fā)展學生的形象性思維。在測量活動二中通過讓學生經歷測量活動-記錄結果-小組演示-全班演示的步驟,讓學生將測量經歷的過程和認知形象地表達出來。
三、思,從淺層學習到深度理解,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主要指對知識、信念、觀點進行能動的、持續(xù)的、精確的反思和省察,洞悉支持它的理由及指向的結論,它是一種審視自我、反思自我的能力。在本課時的教學中,在提出“大問題”:“身體尺”能做尺子嗎?時,學生的想法是“能”的,因為“身體尺”也是尺子的一種。但在進行完測量活動一后,學生發(fā)現用同一個“身體尺”測量得到的結果并不一定相同,這是由于每個人的“身體尺”長度不同導致的。此時學生進行反思,剛剛直接根據“身體尺”的名稱推斷出來的結論可能是不對的,在此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始發(fā)生了。在測量活動二中,學生通過用“身體尺”測量得到的結果估計出物品的長度,發(fā)現大家估計出的長度雖然各不相同,但基本都差不多,再次反思,用“身體尺”測量出來的結果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也許“身體尺”還是可以做尺子的。此時學生的兩種觀點發(fā)生比拼,學生在思考、比較、梳理的過程中不斷審視、反思,批判性思維漸漸生根。在測量活動三開展后,學生通過比較用“身體尺”估測的結果和用尺子精準測量同一個物品的結果發(fā)現,用“身體尺”估測出的結果雖然不是很準確,但與準確的長度比較接近,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這時,讓學生再次反思“身體尺”能做尺子嗎?這個問題,此時學生的認知不再是簡單的能或不能,而是開始批判性地、辯證性地思考。
四、說,從知識輸入到觀點輸出,培養(yǎng)綜合性思維
綜合性思維是掌握系統(tǒng)、整體及其結構層次上的綜合。它把相關事物的整體作為認識的起點,對事物的整體進行分析以達到對事物的整體把握。在本課時,學生在經歷測量活動一、測量活動二時,對“身體尺”的認識都不夠整體。通過測量活動一,認識到每個人的“身體尺”都不同,測量出來的結果也不同,這是對“身體尺”本身屬性的認識。在測量活動二,認識到測量不同的物品要選用不同的“身體尺”,要根據要測量長度的長短選擇合適的“身體尺”,這是對用“身體尺”測量的策略的認識。測量活動三,通過比較用“身體尺”估測和用尺子精確測量的結果,對“身體尺”測量的結果有一個客觀的認識。綜合以上三個層次的認識,學生對“身體尺”的認識趨于整體和系統(tǒng)。在此基礎上,就能對“身體尺”能做尺子嗎?這一問題有了綜合性觀點的輸出,得出“身體尺”可以用來估測物體的長度的結論,對“身體尺”的優(yōu)點和缺點也有精準的認識,這一個綜合性的認識能夠幫助學生將來在學習生活中能綜合運用“身體尺”來解決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