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是一門涵蓋廣泛的科學知識和自然規(guī)律的學科,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思維性、規(guī)律性和邏輯性等特點,并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和方法論。然而,由于物理知識較為抽象和深奧,學生在學習時具有一定難度,從而產(chǎn)生抵觸情緒。因此,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探尋適宜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學習氛圍,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了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豐富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和知識積累,教師應采用富有趣味性的教學策略,營造趣味橫生的課堂氛圍,進而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激勵學生,推動學生物理學科素養(yǎng)的提升。
一、高中生在物理學習方面面臨的困境
(一)心理壓力大
眾所周知,高考各科成績中,物理學科的平均分普遍偏低,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學生普遍感受到“物理難學”的困擾。長期以來,不良競爭氛圍的蔓延及較大心理壓力的累積,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心理負擔,進而導致其對物理學科產(chǎn)生畏難情緒。在這種情緒的影響下,學生對學習物理的熱情逐漸消退,進而難以跨越學習上的障礙。
(二)缺乏學習興趣
對于學生學習而言,興趣無疑是最關鍵的驅動力。然而,部分高中生在學習過程中,盡管能夠理解并掌握相關知識點,但在實際應用時卻存在一定的困難,這導致他們逐漸對物理學習失去信心與熱情,對物理學科產(chǎn)生畏懼感,進而導致學習動力明顯不足。這種情況主要表現(xiàn)在面對物理題目時,他們往往感到難以理解,更不知如何下手解答。
(三)學習方法不正確
學好物理的關鍵在于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然而,部分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僅注重對公式和定理的識記,忽視了對其深層含義及實際應用的深入理解。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容易導致學生遺忘知識,還難以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使其在面對新問題時無所適從。高中物理的概念和規(guī)律繁多,現(xiàn)象描述與公式表達均顯復雜,且教學進度緊湊,題型多樣,解題策略靈活多變。學生如果僅依賴機械記憶,就無法適應這一學科的學習要求,更難以取得理想的學習成績。即便學生勉強記住了物理公式和定理,但如果未能領會其背后的原理與邏輯,依然無法真正掌握這些知識。當面對形式多樣、難度不一的物理題目時,一旦題型稍有變化,學生便可能感到迷茫與困惑,進而喪失學習物理的信心與興趣。
二、趣味性教學概述
趣味性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指教師在課堂上對傳統(tǒng)教學方式及理念進行革新,運用新穎的趣味教學方法和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以營造更加生動形象、更具吸引力的課堂環(huán)境,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汲取知識,享受學習的樂趣。
具體來說,趣味性教學可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深入理解。首先,它代表了一種教育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將趣味性教學作為常態(tài)化的實踐手段,貫穿始終。其次,它是一種教學技巧。教師在教授物理課程時,應靈活運用這一技巧,熟練掌握并有效利用各種趣味元素,以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增強教學效果。最后,它是一種興趣培養(yǎng)的手段。趣味性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樂趣,進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持久的學習動力,并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構建高中物理趣味性課堂的作用
(一)加強師生交流,增進師生關系
教學相長是新型師生關系的顯著特征之一。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輕松且富有啟發(fā)性的教學環(huán)境,以促進學生對知識點的深入理解,實現(xiàn)學習效益的最大化。對學生而言,趣味性教學環(huán)境的營造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其學習熱情,還有助于促進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而對于教師而言,趣味性教學則意味著與學生進行真誠且深入的交流,通過溝通與分享,共同體驗教與學的樂趣,實現(xiàn)共同成長。通過營造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學生與教師能夠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建立一種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良性循環(huán)。
(二)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習興趣
趣味性教學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增強學習效果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設計富有趣味性的物理課程,不僅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輕松地掌握物理知識,還能夠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氛圍,構建充滿活力的物理課堂。此外,趣味性教學為學生提供了安全感十足的學習環(huán)境,鼓勵他們勇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想法,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進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實踐充分證明,只有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才能真正打開他們的心扉,提高他們的學習動力,從而不斷增強高中物理教學的實效性。
四、構建高中物理趣味性課堂的策略
(一)創(chuàng)設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增強教學的趣味性
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情感的融入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如果拘泥于教材內容的機械傳授,往往難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和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積極創(chuàng)設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專注力。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情境的趣味性。如果情境創(chuàng)設缺乏趣味性,就可能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反之,如果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物理的樂趣,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以教科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一冊第一章“動量與動量守恒定律”為例。筆者在講解動量定理之前,先給學生講述了一件歷史上發(fā)生過的真實事情。1924年,國外某地舉行了一場汽車駕駛比賽。沿路的農(nóng)民看到汽車飛馳而過,紛紛向車上的司機和乘客扔西瓜與蘋果,以表示祝賀。然而這個善意的舉動卻帶來了不愉快的后果——西瓜砸壞了車身,蘋果砸傷了乘客,對車和人都造成了嚴重傷害。筆者通過這個真實有趣的故事順利引入新課,讓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產(chǎn)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有效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
(二)融入趣味元素,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越來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應用的角度融入趣味元素,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學習物理,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開放。這不僅能使學生的物理學習變得更加有趣,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以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冊第二章“電路及其應用”為例。在教授“遠距離輸電”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參觀附近發(fā)電廠的發(fā)電機組,并請工程師講解相關知識?;氐浇淌液螅處熆梢宰寣W生根據(jù)記憶畫出長距離能量傳輸圖。這樣的教學不僅富有趣味性,還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從物理角度觀察生活的習慣,從而提升學生的物理核心素養(yǎng)。
(三)引入趣味物理史,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物理史的長河中,眾多杰出人物的逸聞趣事和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多樣化的知識形態(tài)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在高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將富含趣味性的物理史知識巧妙融入課堂,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物理知識,使物理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例如,在講解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三章“萬有引力定律”時,教師可以介紹牛頓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的歷史背景和過程,比如地心說和日心說的爭論,以及牛頓是如何通過觀察和思考發(fā)現(xiàn)萬有引力定律的。這樣的介紹不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萬有引力定律的內容,還可以讓他們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物理史不僅蘊含著無數(shù)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還體現(xiàn)了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通過學習物理史,學生可以了解科學家的探究精神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這有助于激發(fā)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四)將游戲合理地融入課堂,豐富教學形式
高中生面臨升學的壓力,經(jīng)常處于情緒緊張的狀態(tài),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可以將有趣的游戲引入課堂,讓學生在參與游戲的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形式,讓課堂變得更加有趣,還可以幫助學生緩解壓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冊第二章第一節(jié)“圓周運動”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有趣的游戲——空杯子運球。課程開始時,教師先為學生準備一些塑料杯和乒乓球,并詢問學生:“如何在不直接接觸球的情況下,使乒乓球以旋轉的姿態(tài)從桌子的一側慢慢移動到另一側?”接下來,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經(jīng)過多次嘗試后發(fā)現(xiàn):將球放入塑料杯中,繼續(xù)搖動塑料杯,乒乓球能夠在塑料杯中繼續(xù)旋轉。這時,教師可以繼續(xù)引導學生:“為什么球能夠在塑料杯內做圓周運動?乒乓球的受力情況又是怎樣的?”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探究。
(五)設計有趣的實驗,增強課堂教學趣味性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是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結合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境設計有趣的實驗,從而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物理知識、探索事物規(guī)律的熱情,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洞察力。
例如,在教授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冊第二章第五節(jié)“自由落體運動”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與自由落體相關的實驗活動,以深化學生對該現(xiàn)象的理解。在實驗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利用羽毛、紙片、石頭等不同性質的物體,進行自由落體速度的測試。經(jīng)過實踐操作,學生觀察到羽毛和紙片的下落速度相對緩慢,而石頭的下落速度較快。在獲得實驗結果后,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并結合課堂理論知識,使學生認識到影響石頭、紙片和羽毛落地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空氣浮力。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索如何減少紙片和羽毛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所受浮力的影響,并組織學生進行第二次實驗。在第二次實驗中,學生積極嘗試各種方法以減少空氣浮力對物體下落的影響。例如:部分學生將紙片弄濕并揉成團,以減少空氣阻力;還有學生將小石塊綁在羽毛上,以增加整體重量,從而提高下落速度。通過這些富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操作,學生不僅提高了對物理現(xiàn)象的探索興趣,還深刻理解了自由落體運動的原理。
(六)運用語言藝術,增強課堂趣味性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边@深刻揭示了“利器”在達成“善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對于肩負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而言,語言無疑是他們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核心工具。新時代的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恰當?shù)恼Z言對促進師生間的有效互動、維護師生的良好關系、構建高效課堂等,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高中物理作為一門深奧且不易理解的學科,更要求物理教師在運用語言時,能夠巧妙融入幽默元素和豐富的情感,以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專注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以教科版高中物理選擇性必修第二冊第二章“電磁感應及其應用”為例。筆者在講解左手定則知識點時,充分利用參考資料中給出的三個短語來總結左手定則的三個步驟,即“萬箭穿心”——磁感應線穿過手心、“仙人指路”——四指指向電流方向、“一指向乾坤”——另一拇指指向為安培力方向。這些充滿趣味性和形象性的短語吸引了學生的專注力,讓他們更加愿意伸手判定力的方向。在接下來的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學習中,筆者用同樣的方法講解了右手定則。但筆者很快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容易將右手定則與之前的左手定則混淆。于是,筆者利用“男左女右”的常識,指導學生用左手判斷安培力方向,用右手判斷電流方向,從而使學生牢固記住了相關知識。教學語言不僅是一門科學,還是一門藝術。教師在物理教學中適時采用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單位:廣西省來賓市金秀瑤族自治縣民族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