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教育懲戒權”是近年來教育領域的一大熱門話題,而正確地認識與行使這一權利卻并不容易。懲戒權之模糊、學生違規(guī)行為之普遍以及教育理念的更新等使得對教育懲戒權的研究絕非易事,且由于家校溝通不暢、教師權利行使不受保護、教師素養(yǎng)參差不齊等因素,教育懲戒正陷入兩難困境。文章以擺脫教育懲戒困境為目的,對教育懲戒所處困境進行研究,并提出擺脫困境的優(yōu)化策略,希望能對教師正確認識與行使教育懲戒權、優(yōu)化教育教學策略有所幫助。
[關鍵詞] 教育懲戒;擺脫困境之法;平衡界定
2024年2月28日,一段關于湖南省湘潭市某教師因為學生不會做題而對其進行辱罵毆打的視頻引起廣泛關注,這使得“教師體罰學生”的話題再次引起網絡熱議。事實上,有關教師是否擁有懲戒學生權利的討論從未停止。教育懲戒并非是賦予教師隨意辱罵與毆打學生的權利,其與體罰、變相體罰是不同性質的行為。案例中,教師的行為并非懲戒,而是體罰,屬違法行為。但現(xiàn)實生活中,因教師打罵、體罰學生等負面事件使一部分人對教育懲戒產生質疑,這導致教師在懲戒學生時畏首畏腳。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當正確認識教育懲戒權,找到其平衡點,從而在準確界定該權利的基礎上正確行使權利,引導學生向上向善。
那么,如何尋找平衡點呢?筆者認為應當正確認識與把握“教育”與“懲戒”之間的關系——教育者應當以教育為目的,以適當懲戒為手段,方能在關愛學生的基礎上,真正履行教書育人的天職。
一、教育懲戒的概念與意義
(一)教育懲戒的概念界定
2020年發(fā)布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下文簡稱《規(guī)則》)中明確指出:“本規(guī)則所稱教育懲戒,是指學校、教師基于教育目的,對違規(guī)違紀學生進行管理、訓導或者以規(guī)定方式予以矯治,促使學生引以為戒、認識和改正錯誤的教育行為?!庇纱丝梢?,教育懲戒以教育為出發(fā)點,懲戒對象應是違規(guī)違紀學生,懲戒方式應符合規(guī)定,懲戒行為應當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符合上述要求的懲戒行為都是合理的教育行為。而當懲戒行為出于教師的私心時,當懲戒對象為無過錯學生時,當教師采取諷刺、挖苦、體罰或變相體罰為懲戒形式時,當懲戒行為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時,皆不能稱為“教育懲戒”。
(二)教育懲戒的意義
1.教育懲戒可以規(guī)范學生行為
教育懲戒的基本作用是基于教學目的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約束。教師的適當懲戒能夠使得犯錯的學生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錯誤,從而糾正錯誤行為,并強化正確行為;能夠對犯錯學生進行規(guī)勸或震懾,將學生犯錯的后果與代價限制在暫時的學習生活之中,而不使其產生持久性的危害與難以挽回的后果,引導學生對規(guī)則心生敬畏;此外,對學生實施合理恰當?shù)慕逃龖徒洌欣趯W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對社會各項規(guī)則制度形成初步的良好認知,進而內化于心,作為自身的行為準則。
2.教育懲戒可以維護教學秩序
教育懲戒能夠在教師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維護教學秩序,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學校教育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應當擁有與之相匹配的標準,用合乎規(guī)范的紀律來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給予破壞教學秩序的學生恰當?shù)慕逃龖徒?,能夠保證教育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
3.教育懲戒可以提高教師地位
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者,有權合理運用教育懲戒,使其成為教育管理的手段。在管理過程中,教師按照規(guī)定懲戒違規(guī)的學生,不僅可以維護班級教育教學秩序,提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還可以提醒其他學生尊重規(guī)則,強化他們對課堂規(guī)則重要性的認識,對教師心存敬畏,保障教育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
二、教育懲戒的現(xiàn)實困境
(一)家校溝通不暢,家長產生誤解
現(xiàn)在有不少家長對孩子溺愛縱容,不愿意教師批評孩子,甚至認為其在針對自己的孩子,對教師懲戒自己的孩子感到不滿,從而妨礙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家長與教師的立場不同、觀念不同,對教育懲戒的理解也不同。面對孩子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與干擾課堂的行為,即使教師的懲戒行為完全符合《規(guī)則》的規(guī)定,卻仍有家長對此過度反應,對教師產生誤解甚至給教師施加壓力,使之不能有效遏制學生的不良行為。
除了家長的主觀傾向,還有許多教師并未詳細地告知家長孩子的錯誤行為和處理方式,只在學校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懲戒,學生容易對教師的懲戒產生主觀情緒,回家向父母轉述時難以保證客觀與公正,有的學生甚至會隱瞞自身的錯誤行為,一味地指責教師對其不公,家長出于個人情感與所獲取信息的片面性,難免對教師的懲戒行為產生誤解。
(二)教師權利不受保護,陷入兩難境地
教師在管理和懲戒學生時,難免承受各方壓力,懲戒權利并未得到真正保護,這也使得教育懲戒無法有效施行。
首先,不少學校缺乏明確的規(guī)章制度,只是告知教師可以進行適度范圍內的教育懲戒,許多教師相關法律意識淡薄,甚至沒有閱讀過《規(guī)則》,不了解懲戒細則,施行懲戒時畏首畏尾。即便教師知法守法,能夠正確掌握教育懲戒的尺度,卻因許多家長溺愛孩子,也會被家長橫加指責,甚至被扣上“體罰”之名;更有甚者,一些學校懼怕家長的投訴,一味地要求教師退讓、道歉,不僅對教師的合法懲戒權不予以保障,甚至忽視教師的職業(yè)尊嚴。如此,教師在批評、教育學生的不良行為時就會產生遲疑和矛盾心理。
(三)教師素質參差不齊,過程出現(xiàn)偏差
教師在懲戒過程中扮演著懲戒者和引導者的角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矯正不良行為,警戒學生不再犯同樣的錯誤,為學生持續(xù)發(fā)展指引正確的路徑。但由于教師素質參差不齊,有些教師了解教育懲戒的合法性與適宜手段,能夠通過正確的方式指出學生的錯誤,使學生明了自己行為上的偏差;而有些教師卻難以充分理解教育懲戒的含義,不能夠正確界定其合理范圍,難以正確選擇合適的方式使懲戒效果最大化,而是蠻橫地指責學生的錯誤行為,反而引發(fā)學生的逆反心理——即使學生當下應承下來,沒有出格或明顯的逆反舉動,甚至表現(xiàn)出“誠懇”的反思態(tài)度,卻不能夠心悅誠服,不能從根本上予以糾正,不利于其長遠發(fā)展。
三、教育懲戒優(yōu)化策略
通過上述困境分析,我們提出相應的教育懲戒優(yōu)化策略。
(一)加強家校溝通,達成家校合作
家校溝通的低頻率與不順暢易使教育懲戒因其邊界模糊與性質敏感而造成誤解,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家校溝通,增加家校溝通的頻率。在教育實踐中,筆者堅持與家長保持溝通交流,及時給予學生表揚和認可。
在學生犯錯時,家校溝通更是必不可少。筆者在進行教育懲戒前,會先與家長進行溝通,取得家長的同意與支持,對其可能不認可與不了解之處,也會提前告知并加以說服,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誤解與爭端;懲戒之后,仍會與家長進行溝通,請家長幫助觀察孩子的情況,并在家中對孩子進行心理疏導,防止其消極情緒的產生與積累,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總之,家校溝通中,教師要關注每一個階段與家長的交流,及時了解家長及學生的想法,并給予積極反饋,以便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二)完善懲戒制度,提供懲戒保障
教師無法自如地使用教育懲戒權,與缺少相關政策支持也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要完善教育懲戒制度,為教師合理行使懲戒權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應當盡量詳細、明確地規(guī)定教育懲戒行為的合理范圍。可以先由學?;蚪逃姓块T擬定初稿,再向一線教師征集意見,完善補充條例,明確教育懲戒的邊界;要對施行教育懲戒的教師作出邊界規(guī)定,使教師超出教育懲戒邊界范圍的行為受到相應約束;而在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卻遭到家長的誤解時,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支持與幫助。在教育實踐中,明確的懲戒條例能夠指導教師正確行使教育懲戒權。有了學校與教育部門的大力支持,教師行使教育懲戒權時也會更有底氣,從而切實保障教學過程中雙方的主體利益。
(三)提高自身素質,明確懲戒意識
教師能否正確、合理地使用懲戒權來促進學生個人進步,與教師自身素質有很大的關系。教師只有明確教育懲戒的內涵,了解教育懲戒的作用,才能將教育懲戒作為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手段之一。因此,教師需要熟悉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政策解讀,合法使用教育懲戒權,關愛學生,因材施教,平等公正地對待學生,正視、糾正其不當之處,將平等尊重與嚴格要求相結合,通過教育懲戒將規(guī)勸學生的錯誤行為轉化為教育活動,促進學生健康
發(fā)展。
筆者在教育實踐中,十分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自了解到“教育懲戒權”這一概念時,筆者便有意識地增強自身的懲戒意識,認真學習相關法律文獻,提高自身教育理念認知,切實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恰當、及時、有效地行使教育懲戒權,從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素質的提升無論對教師還是學生而言,無論對教育懲戒抑或其他教育活動而言,其積極作用都是不言而喻的。
總之,教育懲戒這一敏感話題的平衡界定絕不能紙上談兵,要在教育教學中去摸索和實踐。本文的目的是對當前教育懲戒所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尋求解決之道略加探討,僅供大家參考。
[參考文獻]
[1]蔣益白.教育懲戒《規(guī)則(試行)》實施的現(xiàn)狀調查——基于H市小學教師的視角[D].杭州:杭州師范大學,2022.
[2]王姣.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的現(xiàn)狀、困境與對策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2.
[3]吳詩婷.小學教師教育懲戒的實施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廣州市G小學為例[D].廣州:廣州大學,2022.
[4]李思蕓.小學教育懲戒現(xiàn)狀調查及對策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2.
[5]楊佳云.小學教育懲戒中教師與家長的認知比較研究[D].大理:大理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