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ChatGPT為代表的智能交互式內容生產模式正在推動新聞行業(yè)由數媒時代向智媒時代快速轉變,由此也對高校新聞學專業(yè)教學產生了包括內容生成、道德認知、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挑戰(zhàn)。在技術賦能和高校新文科改革的背景下,結合ChatGPT對《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要在深刻理解新技術新媒介的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本文結合探究智能技術、豐富教學方法、強化實踐引導三個層面對《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的可行性路徑進行分析,以期促進智媒時代新聞學人才培養(yǎng)的提質升級。
【關鍵詞】ChatGPT;人工智能;全媒體新聞攝錄;教學創(chuàng)新
【基金項目】本文為鄭州西亞斯學院2023年度校級教改項目“ChatGPT背景下《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3JGYB47)的階段性成果。
ChatGPT是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在2022年11月發(fā)布的一款“對話式”人工智能工具,通過對巨量數據資源的學習、訓練和強化,其已形成了強大的語言理解能級和文本生成能力。目前,該工具不僅可以實現智能化聊天,還可以撰寫小說、編寫代碼、作詩、繪畫甚至充當智能客服。當地時間2024年4月1日,OpenAI宣布,將允許用戶無需注冊直接使用ChatGPT。2024年1月10日,中國人民大學評價研究中心與全國高校信息資料研究會發(fā)布“2023年中國大學改革十大主題詞”,“ChatGPT進高?!比脒x且排名第二。當下,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深度滲透人們的日常生活,人、機器、媒介場景、傳播環(huán)境等正受此影響發(fā)生著復雜且深刻的變化。有媒體曾預言中短期內ChatGPT的潛在產業(yè)化方向:歸納性文字類、代碼開發(fā)類、圖像生成類、智能客服類。新聞行業(yè)兼具信息傳播和文化建構的雙重功能,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迅猛發(fā)展以及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的背景下,其信息采集、內容生產及分發(fā)傳播等也正在被顛覆和改變。行業(yè)發(fā)展及人才需求正不斷對高校新聞學人才培養(yǎng)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背景:教學改革與技術賦能
新聞學課程的創(chuàng)新改革一方面基于技術革新,一方面也是新文科建設的時代命題。充分利用ChatGPT等智能化技術,將課程教學和創(chuàng)新研究結合起來,探索智能技術在行業(yè)發(fā)展和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和升級,通過開展一系列實踐性訓練和實驗,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將有助于新聞行業(yè)轉型升級,進一步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推進媒體產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一)教學改革
2020年11月,教育部發(fā)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做出全面部署。文科在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播、歷史延續(xù)中肩負重要使命。新時期,面臨全新的國際環(huán)境、傳播環(huán)境、科技環(huán)境,新文科改革勢在必行。ChatGPT背景下新聞行業(yè)發(fā)展面臨的挑戰(zhàn)倒逼高等教育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定位與模式的創(chuàng)新升級。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打破現有的教育視角和教學方法,去創(chuàng)新新聞學教育。首先表現在內容生成層面,ChatGPT技術能夠使用大量的數據和算法自動生成文章,該功能對新聞工作者提出挑戰(zhàn),這也意味著新聞學教育將不再僅專注于記者的筆、主持人的話筒和攝影師的相機,ChatGPT背景下新聞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其次,在道德認識層面,任何機器人話語都不能替代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認識,尤其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向學生傳授思想政治及倫理知識,不應讓學生認為機器人話語是完全準確可信的,應該幫助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認知習慣和批判觀念。最后,在教學方法層面,新技術的出現已經改變了新聞學教學的傳統形式,對新事物的接受和使用能力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邊界變得模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具備更全面的知識儲備和更新穎的教學技能,如積極探索全新的混合式教學方法、更好地駕馭人工智能進行教學。
(二)技術賦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fā)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fā)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是在技術革命性突破等條件下誕生的先進生產力質態(tài),科技創(chuàng)新是發(fā)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北京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張洪忠表示,從技術的角度來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可被視為新聞傳播領域的新質生產力。
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對新聞行業(yè)、新聞專業(yè)教學等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首先,人工智能在時空層面均超然于以人為主體的信息采集,雖然其數據資源庫未必能夠做到完全客觀真實和準確,但與人工相比,毫無疑問其信息篩選與采集的維度更寬、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其次,在內容生產層面,人工智能試圖模擬人類的各項能力,包括識別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分析能力與推斷能力等,就目前而言,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的強人工智能還未出現,但是智能技術對新聞內容生產領域的深度介入已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1]最后,在分發(fā)傳播方面,新聞行業(yè)面臨用戶觸達危機,算法技術使信息傳播“去中心化”并實現私人訂制,信息傳播從以人為主體變?yōu)橐孕畔橹黧w。帕斯夸爾認為,如今的我們正生活在一個“黑箱社會”之中,編碼規(guī)則所體現的價值和特權隱藏在黑箱之中。[2]人工智能看似客觀、中立,但在其中滲透著特定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特權”,對傳播真實信息、批判丑惡現實、傳遞人文關懷、構建文化生態(tài)、形塑價值認同的新聞行業(yè)而言更是一種潛在的威脅。
二、設計:建設目標與創(chuàng)新思路
《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是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學專業(yè)的專業(yè)選修課,在本科第四學期開設。該課程是高等學校新聞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一門專業(yè)主干課程,特點是具有較強的實踐性。課程涵蓋“攝錄技術”和“攝錄藝術”兩個層面,并結合當下全媒體最新表現形式和內容,從策劃、攝錄、制作實踐出發(fā),聯系“融合新聞學”和“視頻編輯”相關課程內容,能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細致地了解全媒體影像相關知識和實踐運用,從而切實掌握全媒體新聞節(jié)目以及短視頻、新聞紀錄片等拍攝、制作及傳播的能力。
(一)建設目標
ChatGPT背景下《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創(chuàng)新建設目標包括: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實踐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實現資源共享。ChatGPT技術的發(fā)展為新聞學課程教學提供了全新的機遇,首先,ChatGPT能夠提供海量信息和數據資源,通過高效的檢索、篩選可以作為新聞節(jié)目的生產資料,有效提高學生新聞節(jié)目攝錄和制作的工作效率。其次,基于“人機互動”的交互模式,通過生成教學案例、模擬新聞事件等創(chuàng)新性教學資源設計,提高學生的專業(yè)學習興趣。還可以通過各種角色設定進行對話討論,從而提升學生的采訪、調查能力和思辨能力。最后,與弱人工智能相比,ChatGPT革新了用戶畫像體系和內容標簽體系,其內容分發(fā)更具個性化和差異化。通過引導學生對ChatGPT在相同主題下不同的生成內容進行分析和討論,進一步促進全媒體時代新聞學子個性化、創(chuàng)新性思維的形成。
課程教學立足于新媒體環(huán)境的極大變化,借助ChatGPT技術改善、優(yōu)化教學方法,提高課程的質量和效果。針對新技術發(fā)展而推出的《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更應該以實踐為主導,通過ChatGPT技術積極引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快地在實踐探索中取得突破。在ChatGPT背景下,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應用新技術,更好地發(fā)揮新聞學專業(yè)的大眾傳播作用,多元化、多渠道傳播新聞。借助ChatGPT技術和“互聯網+”的深度發(fā)展,使課程教學方法變得更加豐富,教學資源逐步實現共建共享,信息交流和分享更加便捷高效,實現高質量的新聞學專業(yè)教學。
(二)創(chuàng)新思路
《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的教學創(chuàng)新應結合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的理解和運用,通過多元化教學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思考,提升學生的實踐創(chuàng)新能力、拓展新聞攝錄應用領域、提高課堂交互效果,以更好地滿足行業(yè)需求、促進新聞學教學的智能升級。
首先,理解媒介,拓展內容。羅伯特·洛根在麥克盧漢提出的人類傳播時代三分法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五分法:非言語的模擬式[3]、口語、書面、電力、互動式數字媒介或“新媒介”傳播時代。其中互動式數字媒介或“新媒介”即包含當下的人工智能及其他全新的智能交互或數字技術形式。在麥克盧漢看來,作為“介質”而存在的媒介改變了人們的感官比率和感知模式。引導學生對ChatGPT基于大語言模型進行智能交互的基本原理進行分析和討論,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媒介)的基本邏輯和傳播特征,有助于學生構建良好的傳播學基礎思維并更好地掌握和使用智能媒介。ChatGPT的出現意味著人們制作、傳播新聞信息和思想價值的渠道變得更加智能,在教學創(chuàng)新中探索使用ChatGPT實現更為全面多樣的教學模式,將輔助工具運用于解讀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以學生為中心,強化互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教學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替代過去教師單向輸出的主體性偏向。當下高校在校生以“05后”為主,學生對傳統媒體關注度不高,他們對新媒體和人工智能技術有著較強的接受能力,但同時也缺乏深度認知和場景化應用。因此課程創(chuàng)新需要加強學生對新聞行業(yè)的認識和理解,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新技術在新聞業(yè)務中的應用和融合。此外,學生的數據信息分析和解讀能力不足,需要加強培養(yǎng)、引導學生學習基本的新聞數據分析和處理技能。
三、進路:技術融通與素養(yǎng)提升
在ChatGPT支持下,《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教學創(chuàng)新需要探索新技術與新聞行業(yè)及教育思想的融通、傳播、應用等課題,結合ChatGPT的智能交互功能,深度洞察媒體融合升級的最新要求,在教學方法、實踐能力、新聞價值等多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引導下實現一體化設計,打造更加科學、合理、實用和具有針對性的課程教學體系。
(一)探究智能技術,挖掘新聞價值
實現ChatGPT賦能新聞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前提和保障,就是在法治與倫理的框架內,發(fā)揮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優(yōu)勢,創(chuàng)新新聞表達語態(tài)與手段,彰顯新聞媒體的服務效能,重塑新聞媒體的公共價值。[4]在ChatGPT背景下創(chuàng)新新聞學課程教學,需要師生共同探究并借助ChatGPT的功能優(yōu)勢滿足新的傳媒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及課程改革的要求。
ChatGPT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供更加直觀的內容展示方式,包括圖像、音頻和視頻等多重形式。在《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中,拍攝和錄制的技術能力培養(yǎng)是課程重點。運用ChatGPT可以快速生成拍攝腳本、搜索拍攝素材,助力攝錄能力的提升,也可以通過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的優(yōu)勢和不足提升節(jié)目攝錄的影像素養(yǎng)。課堂授課中,根據教師發(fā)布的影像攝錄主題,不同小組的學生在使用ChatGPT獲取拍攝腳本時會得出不盡相同的回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不同小組在與ChatGPT對話中的角色賦予、問題描述、明確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側重,完成對智能技術的學習和探索。在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使用ChatGPT對某一新聞主題的拍攝計劃實現新聞訊息、文化傳承、人文關懷等多個方面內容的表達,使學生更深入地掌握新聞攝錄領域新聞價值呈現的知識和應用技巧。ChatGPT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數據采集,探尋新聞中潛在的數據價值,為新聞報道提供更豐富的數據素材。結合《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新聞節(jié)目選題策劃等章節(jié)內容,鼓勵學生自主探尋新聞中潛在的數據價值,運用ChatGPT將數據可視化,從而拓展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并增強傳播效果。
利用多語種翻譯技術,對全球性新聞事件進行多視角的報道分析。通過讓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拓寬學生的多元文化視野,從而挖掘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聞價值。在聚合各類新聞平臺的背景下,課程可以通過讓學生了解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應用,洞察新聞報道中的媒介價值。通過構建多元化的數字化新聞素材,學生可以探究新媒體背景下新聞信息的表達方式。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探尋更多的新媒體應用,增強新媒體報道的創(chuàng)新性并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例如,通過借助VR/AR等技術,為受眾打造沉浸式的視聽體驗,更好地推動受眾對新聞事件的關注。
(二)豐富教學方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在《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教學中,發(fā)揮ChatGPT技術優(yōu)勢,結合情境式、啟發(fā)式、實驗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充分提升課堂互動效果。通過引入ChatGPT支持的自然語言深度學習技術,借助技術賦能,探索、優(yōu)化新聞攝錄能力培養(yǎng),以全媒體思維為指導,使新聞攝錄智能化,適應新時代新需求。
教學中引導學生針對熱點新聞話題及報道方式、傳播效果等進行深度分析,使用ChatGPT語音或文字交流功能進行自主探究,促進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使用ChatGPT設計各種模擬教學場景,例如模擬新聞現場、新聞節(jié)目攝錄腳本撰寫和“三審三校”編審流程等模擬課堂,讓學生親身體驗自主化智能交互,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ChatGPT非常適用于課堂互動,體現“人機互動”的教學模式。利用ChatGPT實現語音互動、智能問答等,增加學生參與度和課堂互動頻次,激活學習興趣、增強實踐能力。在課程教學中,通過設計答疑環(huán)節(jié)、在線聊天等方式引入ChatGPT技術,與學生進行互動溝通,增強課堂教學方法的豐富性。ChatGPT為學生開拓了學習途徑,通過課程獨立項目的設計及智能答疑,學生在實踐中掌握ChatGPT在新聞攝錄中的多種應用,提升了實踐操作中的綜合能力。利用ChatGPT實現的“人機對話”訓練模式正符合有學者提出的“新聞是記者與采訪對象對話的產物”這一觀點,有助于新聞學專業(yè)學子進行初步的對話訓練。奧倫·索弗認為“對話”是新聞民主的體現,是相對于長久以來客觀新聞規(guī)范的另一種思維方式。當智能技術賦能新聞,新型媒介聊天機器人突破“人人對話”模式轉向“人機對話”模式,新聞傳播理念也需要跳出傳統的“以人為中心”的客觀反映論視角,走向“人機共生”的主動對話觀視角。[5]通過“人機對話”訓練,提升學生分析、處理、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贑hatGPT增加實踐教學觸點,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更好地掌握新聞學學科的核心要素和技術應用。例如,可以通過在線互動引導學生完成虛擬采訪,體驗新聞節(jié)目制作核心技能:拍攝、采訪、編輯和播出。實踐觸點的設計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業(yè)務素養(yǎng)。
(三)強化實踐引導,提升新聞素養(yǎng)
基于OBE教學理念及《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特點,加強對學生智能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實踐應用是該課程實現教學創(chuàng)新的重點之一,同時,課程的創(chuàng)新改革還有助于同步提高學生的新聞素養(yǎng),包括良好的批判精神、新聞法規(guī)與職業(yè)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加強實踐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全媒體視野下的新聞從業(yè)人才,促進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他們的就業(yè)競爭力。利用ChatGPT引入更多的真實新聞素材,結合“校企媒”合作項目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將在實際操作中深入了解人工智能技術、新媒體技術在新聞行業(yè)中的應用和融通,提高在實踐中的應變能力和技術水平。利用ChatGPT的優(yōu)越性,可以使成員分工更加合理,專長互補,及時修正攝錄策略進度,大大提高小組的實踐效率。基于ChatGPT的最新特點,可以重點探索節(jié)目策劃、影像腳本和AI語音播報等智能化生產在新聞攝錄中的應用價值。
尼爾·波斯曼提出,每一種技術既是包袱也是恩賜,不是非此即彼的結果,而是利弊同在的產物。[6]ChatGPT可以讓新聞節(jié)目攝錄和制作更具時效性、交互性,但是也存在黑箱操縱、倫理失范、剽竊侵權等現實隱憂。新聞內容生產注重真實性,需要從業(yè)者具備更強的求真能力、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因此在利用新技術進行新聞節(jié)目攝錄時,形塑良好的批判思維尤為關鍵。在課程改革中鼓勵學生利用ChatGPT探索新媒體時代下多媒體新聞攝錄的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同時也要明確賦予學生在提取、處理、管理多樣化信息資源的權限邊際,在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生的信息分析及處理能力,實現多媒體資源的正確使用。隨著ChatGPT的應用,知識資源的獲取不再拘于場景、身份及時間等客觀條件的限制。新的學習方式打破了教師的知識壟斷,使得教師權威面臨消解。[7]教師在教學創(chuàng)ZG3fihkLpDBVsuumtKO819UqjFcbKbhtPR1Q3hmNV5U=新的實踐中要始終堅守ChatGPT的“工具性”定位,充分發(fā)揮“知情意行”在教書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避免新技術可能帶來的學生關于知識崇拜的消解。鼓勵學生從多維度審視智能技術,包括洞察技術的缺陷、了解智能技術的潛在影響和風險,并且在使用智能技術時保持警惕。
四、結語
智媒時代,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攝錄技能需要得到更趨智能化的全面提升。ChatGPT背景下創(chuàng)新《全媒體新聞攝錄》課程教學,充分利用科技優(yōu)勢,在人工智能技術、多媒體技術應用和職業(yè)倫理道德等層面進行更加全面的協同打造,可以對未來職業(yè)新聞工作者的素養(yǎng)和能力進行更加有效、扎實的培育。通過創(chuàng)新表達方式、拓寬傳播渠道、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交互體驗,培養(yǎng)具備全媒體視野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能力的新聞從業(yè)人員。通過對學生媒介素養(yǎng)的培育以及媒介技術批判思維的引導,進一步增強學生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擔當,推進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發(fā)展質量。
注釋:
[1]洪杰文,常靜宜.人工智能的新聞傳播實踐及反思[J].青年記者,2023(01):45-49.
[2]Pasquale,F. The black Box society: The secret algorithms that control money and informa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1-8.
[3]羅伯特·洛根.理解新媒介——延伸麥克盧漢[M].何道寬 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24.
[4]陳露菡.ChatGPT賦能新聞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未來圖景[J].傳媒,2023(22):42.
[5]郝雨,文希.AIGC一個“特類”:再論ChatGPT 應用新聞生產新模態(tài)[J].新聞愛好者,2023(09):16.
[6]尼爾·波斯曼.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M].何道寬 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2.
[7]陳海萍,蘭繼軍.ChatGPT沖擊下教育關系的隱憂與應對[J].高教論壇,2023(10):72.
(作者:鄭州西亞斯學院助教,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學重點學科研究員,研究方向:文化傳播、新媒體傳播)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