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立德樹人視角下,古詩詞閱讀教學被賦予了德育和美育的價值,學生不僅能夠在閱讀和解析古詩詞的過程中汲取豐厚的文學知識和歷史常識,還能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影響下,感知古詩詞中的深厚文化底蘊和詩人的高尚道德情操。為了將立德樹人理念真正融于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文章基于古詩詞閱讀教學實踐,從關聯(lián)背景、梳理內容、名句賞析、以寫助讀四個角度,論述了知人論世、文本細讀、審美鑒賞、隨文練筆四個課堂學習環(huán)節(jié),以期更好地在古詩詞閱讀教學活動中滲透和融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
關鍵詞:小學語文;立德樹人;古詩詞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6-0058-03
學校教育應“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從立德樹人的視角設計和組織語文教學活動。而古詩詞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成為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的主要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正確認識古詩詞的文化、歷史和教育價值,從不同的維度挖掘古詩詞中蘊含的德育、美育等思想元素,引領學生在多元、創(chuàng)新的古詩詞閱讀活動中探索古詩詞中蘊含的理想信念、處世原則、道德素養(yǎng)和意志品質等,于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古代文人、學者的高尚情懷和卓越信仰,從而在榜樣力量的影響及文化氛圍的浸潤下,自覺地傳承和弘揚古詩詞中蘊含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一、關聯(lián)背景,在知人論世中“立德”
古詩詞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文學作品,其創(chuàng)作背景中往往映射了一個時代的發(fā)展趨勢,也寄托了作者的人生理想、主觀情感等。如果教師能夠將背景信息與古詩詞閱讀教學相融合,那么學生不僅可以了解表層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能在體會當時時代的盛衰變化、作者的個人經歷的過程中,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民族榮譽感及文化自信心。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以德育為主要目的,可以關聯(lián)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的個人經歷,將歷史資料和素材作為學生閱讀的輔助材料,讓學生立足特殊的時代背景解讀古詩詞的內容和主題,并在知人論世的過程中“立德”[1]。
在關聯(lián)背景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情況,改變刻板的教學方式,以直觀、生動的形式引出背景資料。當教師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形式后,學生的投入度、專注力也會顯著增強,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感知古詩詞中蘊含的家國情懷和民族精神。以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示兒》這首古詩為例,該詩中蘊含了陸游真摯的愛國之情。在整首詩中,陸游并未直接交待時代背景,但是從“死去”“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等關鍵詞句中可以知道,此詩作于陸游臨終前,此時國家尚未統(tǒng)一。結合以上基本信息及歷史資料、人物傳記等素材,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利用搜集來的歷史資料和信息編創(chuàng)感人至深的背景故事,還原古詩中的真實場景,讓學生深入情境之中,體會詩中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
除了古詩的內容,教師還要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思維特征等元素?!妒緝骸返慕虒W針對的是五年級的學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獨立思考、自主感知能力,所以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教師要在講故事的同時,注重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主動沉浸在情境中,于聯(lián)想和推理的過程中還原古詩的真實場景,解讀古詩中的愛國情感。在創(chuàng)設情境之前,教師可以簡要地交待古詩的背景信息: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陸游時年八十五歲,他飽受病痛的折磨,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寫下了《示兒》。這既是詩人留下的遺囑,也是他在人生最后的歷程中發(fā)出的強烈抗戰(zhàn)號召。
當學生初步了解了古詩的背景信息后,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朗讀情境導語,將學生帶入《示兒》的真實場景中,讓他們感知詩中真摯的愛國情感。
情境導語:“陸游的一生,是為國為民的一生、是頻遇挫折的一生,是致力于抗金斗爭的一生。彼時,氣若游絲的陸游臥病在床,他的幾個兒子守在病榻間照料父親,陸游回首自己的一生,腦海中想到了什么呢?望著眼前的兒子們,他想到了尚未完成的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他想到了底層人民痛苦的生活……陸游深知自己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尾聲,所以他將抗戰(zhàn)、收復失地的希望寄托在后人的身上,囑托兒子要將‘北定中原’的大好消息傳遞給自己,了卻自己的一樁遺愿?!?/p>
以如上情境導語為載體,教師可在課堂導入階段關聯(lián)《示兒》的背景信息。而在背景提示及情境導語的雙重加持下,學生能更加明確古詩內容涵蓋的真實場景,感受到陸游“北定中原”“收復失地”的決心和他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惦念,真切地體會到他的民族大義和愛國主義精神。當學生初步了解了背景信息后,教師可以順勢提出“你從《示兒》的哪些詩句中可以感受到詩人的愛國情感?你還知道哪些陸游的愛國詩?舉例說一說”等問題,使學生調動認知儲備,從課內外結合的角度感受擁有偉大愛國情懷的詩人形象。
在上述分析中,教師將關聯(lián)背景作為古詩詞閱讀教學的重要手段,從詩人的愛國情懷、時代命運及社會發(fā)展的真實情況入手,搜集歷史資料,并以情境化的方式展現(xiàn)背景信息,豐富課堂教學資源。與此同時,教師帶領學生重點關注古詩中映射的愛國情感和民族大義,以落實立德樹人教育理念。當學生全面了解了詩人的經歷和思想情感后,能從詩人的身上感受到生命的不朽和精神的力量,從而激發(fā)自身的愛國情感,進而于知人論世的過程中達到“立德”的目的[2]。
二、梳理內容,在文本細讀中“立德”
在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中,為了實現(xiàn)“立德”的目標,教師還要做好德育思想的滲透工作。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導學生梳理古詩詞的內容,讓他們抓住“某個點”或“某條線”展開文本細讀活動,并于文本細讀的過程中延伸和拓展學生的思考范圍,使他們主動挖掘古詩詞中的道德、理想、情感等元素,最終達成“立德”的目標[3]。
例如,《墨梅》一詩被編入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這一單元以“偉大的品格”為人文主題。因此,在《墨梅》的閱讀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局限于教授表層的文字常識,也要結合單元人文主題,引導學生探討和分析古詩中蘊含的偉大品格和高尚情操,從而凸顯出古詩詞的德育功能。
(一)結合注釋,梳理文本內容
在古詩詞文本細讀的第一步,教師要立足于整篇文本,提示學生結合教材中的注釋,梳理文本的主要內容,了解古詩詞的核心意象,并聯(lián)系生活經驗和學習經歷,解讀意象的象征意義和指代含義,為深入領會古詩詞的思想主旨奠定基礎?!赌贰芬辉娬Z言平實、簡單易懂,結合教材中對“洗硯池”和“乾坤”兩個詞語的注釋,學生即可大致了解該詩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2~3分鐘的自主閱讀時間,讓他們結合注釋全面梳理古詩的內容,明確古詩中描繪的景色、勾勒的畫面等。當學生大致了解古詩內容后,教師可采用問題導學的方式,為文本細讀活動預留懸念,如通過“作者寫墨梅,難道僅僅是為了贊揚梅花嗎?”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古詩的思想主旨。
(二)細讀詞句,凸顯偉大品格
在文本細讀的第二步,教師可以將學生的學習重點轉移到古詩的詞和句上,引導學生圍繞著“作者寫墨梅,難道僅僅是為了贊揚梅花嗎?”這一問題細讀古詩詞句,將“洗硯池”“淡墨痕”“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等關鍵詞句串聯(lián)起來,勾勒出一幅“墨梅圖”,感知墨梅卓然不群的特征,進而體會到詩人王冕不與污濁同流、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以及他在污濁的環(huán)境中仍然堅守本心的偉大品格。
在分析注釋和細讀詞句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可以明確古詩的內容和主要意象——墨梅,并從墨梅所生活的污濁環(huán)境出發(fā),于鮮明的對比中感知墨梅遺世獨立、卓然不群的品格,同時可以圍繞著古詩的內容,溯源詩人王冕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的偉大品格。而在文本細讀的整個過程中,學生能夠立足詩人王冕的視角理解該詩,也能將王冕的偉大品格作為學習的榜樣,從而于誦讀古詩、細讀古詩等環(huán)節(jié),不斷健全自身的品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立德”目標[4]。
三、名句賞析,在審美鑒賞中“立德”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等名句歷經時代洗禮而不朽,激勵了歷朝歷代的中華兒女,給人們帶來極強的精神力量。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將廣為流傳的詩詞名句作為教學和鑒賞的重點,讓學生關注詩詞名句的審美意蘊和思想內涵,引導學生將名句作為人生座右銘,從而于審美鑒賞、日常勉勵的過程中,真正達到“立德”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題西林壁》一詩時,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落在該詩的名句上,即“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開展古詩閱讀教學之前,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廬山各個角度的圖片和視頻,按照遠近高低的順序將圖片和視頻排列起來,作為課堂教學和古詩賞析的輔助資源。當課堂教學活動開始后,教師要逐一展示圖片和視頻,引導學生用口述的方式形容他們眼中的廬山,以此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和形象思維。隨后,教師出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一名句,讓學生用形象思維帶動抽象思維,深入解讀和分析詩句中映射的哲理,從而形成“要多角度辯證地看待事物”的思辨意識。
通過對詩詞名句的鑒賞和解讀,學生能以審美的眼光看待和分析詩詞中的內容,著重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由名句內容入手,推理和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刻哲理和遠大情懷。隨著學生不斷拓展鑒賞和解析的深度,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便會根植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
四、以寫助讀,在隨文練筆中“樹人”
立德樹人視角下的古詩詞閱讀教學,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閱讀能力,讓學生從古詩詞文本中感受偉大的品格、深厚的愛國精神,還要引導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合理表達自身的情感和思想觀點,這也是德育的內容之一。為此,在古詩詞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建以寫助讀板塊,以隨文練筆任務為載體,讓學生在仿寫詩詞佳句、抒發(fā)感悟的過程中,內化自身的古詩詞閱讀感受,進而達到“樹人”目標[5]。
教師要把握好時機,及時為學生布置仿寫或寫文學評論等任務,并指導他們在課堂上展開隨文練筆。如在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閱讀教學中,當學生大致了解古詩內容后,為進一步增加學生的閱讀深度,讓他們感受到詩中的家國情懷,教師可以布置如下隨文練筆任務:“杜甫為何‘涕淚滿衣裳’?他又為何‘喜欲狂’?結合《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古詩的內容,關聯(lián)杜甫的人生經歷,從知人論世的角度,探究杜甫‘涕淚滿衣裳’和‘喜欲狂’的原因,寫一段200字左右的感悟。”
在書寫感悟的過程中,學生會全面梳理杜甫的人生經歷,也會深度解讀古詩的內容?;诖耍瑢W生會感受到強烈的家國情懷,同時從心底里與之形成情感共鳴,由此實現(xiàn)“樹人”目標。
五、結束語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選的古詩詞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立德樹人視角下設計和組織古詩詞閱讀教學活動,教師可通過關聯(lián)背景、梳理內容、名句賞析、以寫助讀等多樣化的形式,將“立德”和“樹人”理念融入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開啟知人論世、文本細讀、審美鑒賞、隨文練筆等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這樣既可以創(chuàng)新古詩詞閱讀教學的模式,又可以拓展學生古詩詞閱讀的深度與廣度,指引他們深度挖掘古詩詞中富含的文化知識和道德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李白.淺析古詩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小學教學參考,2022(9):4-6.
熊琪.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文學教育,2022(6):87-89.
任紅梅.如何做好部編版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天津教育,2020(7):145-146.
廖飛云.閱讀經典,傳承文化:如何提升小學生的古詩詞閱讀能力[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0(27):13-14.
洪小蜜.小學語文古詩詞閱讀深度教學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1(3):39-41.
作者簡介:段傳艷(1979.5-),女,安徽淮南人,任教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紅棉小學,正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劉暢(1990.2-),女,安徽淮南人,任教于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朝陽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