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理想”地翻譯外國詩歌,就必須準確了解外國詩歌里包含的文化以及我國的本土文化(后一種“了解”是為了避免外國詩歌譯入后水土不服,讓我國讀者不知所云)。除此之外,還得精通外語和中文。清末洋務運動的主將馬建忠博士1認為譯員必須熟悉譯出語和譯入語,通曉其中的同異,對原文的內容和文理需了然于胸,做到心領神會,譯時一氣呵成;譯文應與原文在意思上達到一致,令讀者有如觀原作之感。他在《擬設翻譯書院議》中如是說:“夫譯之為事難矣。譯之將奈何?其平日冥心鉤考,必先將所譯者與所以譯者兩國之文字,深嗜篤好,字櫛句比,以考彼此文字孳生之源,同異之故。所有相當之實義,委曲推究,務審其音聲之高下,析其字句之繁簡,盡其文體之變態(tài),及其義理精深奧折之所由然。夫如是,則一書到手,經營反復,確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寫其神情,仿佛其語氣,然后心悟神解,振筆而書,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而止,而曾無毫發(fā)出入于其間。夫而后能使閱者所得之益,與觀原文無異。是則為善譯也已?!?/p>
詩人是最有個性的群體,不是浪漫的,便是現(xiàn)實的。有的胸有乾坤,下筆如天馬行空,有的則同情民間疾苦,或代民傾訴,或對不公口誅筆伐,不一而足。本文以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為例,對其詩作進行譯析。郭沫若翻譯過雪萊的詩,他在《〈雪萊詩選〉小序》中寫道:“……雪萊的詩心如像一架鋼琴,大扣之則大鳴,小扣之則小鳴。他有時雄渾倜儻,突兀排空;他有時幽抑清沖,如泣如訴。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種單調的稻草?!g雪萊的詩,是要使我成為雪萊,是要使雪萊成為我自己?!信Y婚是要先有戀愛,先有共鳴,先有心聲的交感。我愛雪萊,我能感聽得他的心聲,我能和他共鳴,我和他結婚了?!液退隙鵀橐涣?。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在創(chuàng)作的一樣。”如果能達到郭老的這種境界,你翻譯的詩歌就一定是“理想”的,因為你成功地將一位外國詩人請進了中國,連氣息都沒有變,只是換上了中國人的衣服(即用中國詩歌的形式表現(xiàn)外國詩歌的味道)。我也翻譯過《雪萊詩選》,以下段落摘自其中的《西風頌》一章。
原文如下: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我的譯文如下:
強勁的西風啊,你是秋天的呼吸,
來去不見蹤跡,枯葉四散逃離,
像邪鬼見到神明般躲避你,
枯葉中有黃,有黑,有白,也有紅——
像是染了瘟疫的群體;
這幾句詩展現(xiàn)的是一幅“秋風掃落葉”的圖畫?!拔黠L”隱指當時席卷整個歐洲的革命風暴,而“落葉”代表的是各種顏色的黑暗勢力,詩中透露出一種摧枯拉朽的力量。翻譯這幾句詩,可以用“形似”,即譯文里沿用原作里的“西風”“枯葉”和“邪鬼”這樣的“形”,以達到“神似”的目的,也就是抒發(fā)詩人那激蕩的情懷。翻譯時能做到“形神兼?zhèn)洹北闶恰袄硐氲姆g”。
以下段落亦摘自《西風頌》。原文是:
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iey speed
Scarce seeme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我的譯文如下:
如果我能返回少年,
陪你一道翱翔藍天,
比你飛得快并非虛幻,
我就絕不會苦苦地哀求向你乞憐:
卷起我吧,
像卷起一朵浪花、一片樹葉、一朵云團!
哪怕讓我落在荊棘樹上,刺得我血跡斑斑!
這幾句詩表現(xiàn)出了詩人強烈的追求革命的愿望:愿隨“西風”一道翱翔藍天,哪怕“血跡斑斑”也在所不惜。能用中國詩歌的形式展現(xiàn)出這個主旨,同時不脫離原作的格式(包括風格),就是好譯作。
*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教授,文學翻譯家及翻譯理論家,已發(fā)表翻譯作品兩千余萬字,其中主要包括《西頓動物記》《人鼠之間》《玩偶之家》《莎士比亞十四行詩》《草葉集》《簡·愛》《嘉莉妹妹》《霧都孤兒》《雙城記》《無名的裘德》《傲慢與偏見》《蝴蝶夢》《兒子與情人》《少年維特之煩惱》《紅字》《牛虻》《馬丁·伊登》《君主論》《社會契約論》《格列佛游記》《達爾文自傳》《富蘭克林自傳》和《太陽照常升起》。
1馬建忠(1845—1900),江蘇丹陽人,1876年赴法留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后幫李鴻章辦理洋務。1894年他曾向清廷呈《擬設翻譯書院議》。該奏折實為翻譯理論論文,闡述了從事翻譯的要旨及培養(yǎng)翻譯人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