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臺灣稱“鳳梨”)的英文是pineapple,蘋果的英文是apple,眾所周知?;蛟S有人納悶,pineapple里面怎么會有個apple?鳳梨和蘋果究竟是什么關(guān)系?
pineapple前一半的pine是松樹,直接明了。然而后一半的apple,卻不是我們所理解的蘋果,而是“蘋果狀的果實”,用于和蘋果無關(guān)、但在某些方面與蘋果相似的蔬果名稱之中。這個用法的apple是個通稱,或可籠統(tǒng)地翻成“果”,經(jīng)常要搭配其他的修飾語,如此才能明確所指,知道講的是什么果。
根據(jù)英文詞語的圣經(jīng)《牛津英語詞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簡稱OED)所載,pineapple最早指的是松樹的果實“松果”(或“松球”,現(xiàn)在的英文說pine cone)。鳳梨原產(chǎn)南美洲,殖民者引進到歐洲之后,因其外形接近松果,所以后來pineapple就由松果轉(zhuǎn)指鳳梨。名字不動,指稱的對象發(fā)生了轉(zhuǎn)移,語義也就隨之改變了。
鳳梨在臺灣幾經(jīng)農(nóng)業(yè)改良,培育出了金鉆鳳梨、牛奶鳳梨、釋迦鳳梨、香水鳳梨等不一而足的特色品種,甜度高,口感佳,風味濃郁,成為臺灣水果的一大亮點。加上鳳梨酥這款馳名海內(nèi)外的點心,“旺來”(閩南語的轉(zhuǎn)寫,本字當作“王梨”)這般吉祥美好的寓意,臺灣把原產(chǎn)南美洲的鳳梨做出了深度、廣度和精致度,可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說到這個“果”的通稱apple,英文另有兩組相關(guān)的字眼,指的也是原產(chǎn)國外、由寶島臺灣發(fā)揚光大的特色水果。
其一是番荔枝(臺灣稱“釋迦”)。釋迦之所以得名,乃因果皮突起,形似釋迦牟尼佛的頭。釋迦的果肉軟糯,甜度甚高,英文多以這些特征來命名,如“糖”得明顯的sugar apple(字面“糖之果”),“甜”得直接的sweetsop(字面“濕軟甜果”,sop意為“濕軟的食物”),以及“蛋撻”得露骨的custard apple(字面“卡士達果”,卡士達是蛋撻custard tart的主要原料,軟而甜)。釋迦原產(chǎn)熱帶美洲,現(xiàn)在反而是臺灣栽植最多,也是臺灣的特色水果。知名的“鳳梨釋迦”又大又甜、籽又少,是臺灣釋迦與南美番荔枝(cherimoya)的雜交品種。
其二是洋蒲桃(臺灣稱“蓮霧”)。蓮霧也不是臺灣原產(chǎn),而是自南洋引進。蓮霧來臺之后,經(jīng)農(nóng)業(yè)專家持續(xù)的努力,培育出了黑珍珠、黑鉆石、黑金剛、子彈蓮霧等優(yōu)質(zhì)品種,外形與口感迷人,成為臺灣的另一種特色水果。蓮霧的英文常說rose apple(字面“玫瑰果”,因略帶玫瑰的香味而得名),另有wax apple(字面“蠟果”,因其蠟質(zhì)的果皮得名)和jambu(音譯自馬來語,也是臺灣閩南語“蓮霧”的來源)等說法。
除此之外,不是蘋果的apple還出現(xiàn)在一些常見的果實名稱中,茲舉二例。其一是thorn apple(字面“刺果”),指的是山楂(目前多用hawthorn fruit),也可指曼陀羅(目前多用jimsonweed fruit)。其二是crab apple(字面“蟹果”),是種小型的野蘋果,味道酸澀,因此多加工制成果醬或蜜餞。中國品種的crab apple,就是海棠或花紅(也叫沙果、林檎)。
沒想到吧?apple這個基礎單詞,居然可以這樣來理解。
* 上海杉達學院英語系教授兼外語學院院長,語料應用與研究中心學科帶頭人,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本刊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