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City Walk、Brunch等時髦概念大火之后,社交網絡上又刷新了詞庫。Gap Day,當人們還沒反應過來這個詞條是什么意思時,它就已經達到了百萬瀏覽量?!懊魈煺垈€假,準備給自己Gap一天”,學習累了、工作煩了、生活乏了,那就“Gap一下”的生活風尚逐漸進入大眾視野。人們對Gap Day的探討,逐漸深化至它所折射的社會狀態(tài)中。
Gap Day究竟是什么?
Gap Day,是在忙碌的學習或工作中抽出一天或更短的時間找一種方式放空自己,通過短暫的休息調整狀態(tài),以此獲得更多創(chuàng)造力和活力。
“Gap Day”是對“Gap Year”(間隔年)的本土變形。它原指的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yè)之后工作之前,有些人會留出一年的空閑時間,或長途旅行,或義工服務,總之是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同的生活方式。而Gap Day則是中國原創(chuàng)的網絡新詞,很多人調侃Gap Day是“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Gap Year”,是指工作忙碌、很習慣于快節(jié)奏生活的中國年輕人,很難有條件像國外年輕人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放松,他們只能抽出一天甚至是少于一天的時間進行放松或者選擇其他活動,因此才發(fā)明了以天為單位計算的休息時間Gap Day,以及由此衍生出的“Gap Hour”甚至“Gap Minute”。
Gap不僅僅是表示休息,同樣也是在休息的這段時間里體會不同于日常的人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做更多有意義的事情,是一種生活方式向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
很多網友分享了自己的Gap Day體驗:有人愛上逛菜市場,和攤販嘮嘮嗑,看看蔬菜瓜果,用“接地氣”的方式感受觸手可及的“小確幸”;上班族積極踐行“20分鐘公園理論”,在夏日午后的草坪上松弛躺下;也有人將周三視為工作周的Gap Day,哪怕是換換午餐口味,下班和朋友聚個餐、看一集綜藝,都成為對自己的嘉獎??梢?,凡是休息皆可Gap。大多數人在Gap時,不會帶著目的性去刻意做點什么,而是更關注思緒的放空與放松。
Gap Day何以戳中現代人的“心巴”?
從“脆皮年輕人”“淡淡綜合征”再到“Gap Day”,這些新詞熱事,都從側面反映了現代人正在尋找與社會環(huán)境相處的一種方式。大家無法承擔Gap Year的時間成本,于是選擇用更為精簡的碎片時間讓自己嘗嘗休息的甜頭。
起初Gap Day還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眾詞語,表達學習、工作達人的短暫放松。隨著假期調休、考學周期的壓力,這一詞語突然多了共鳴感。大家對Gap Day這種需要計劃安排休息方式的討論逐漸升溫,很大程度還來源于曾上過微博熱搜的“休息羞恥”。不少網友對“休息羞恥”這個詞感同身受:“覺得做一些和工作無關的事就會罪惡感很深”“即便生病沒力氣學習也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雖然很想好好休息,但如果真的在家里躺一天,又會覺得是在虛度光陰”……而Gap Day的出現,很大程度上可以減緩這種“休息羞恥感”。人們把短暫且合理的休息稱為“Gap Day”,實際上是化被動為主動,以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表達來減輕休息帶來的負罪感,緩解“請假羞恥”,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休息自由。
從外部環(huán)境來說,當“效率”成為廣受期待的基本指標,Gap一定程度上更關注“慢下來”的訴求。在日益嚴峻的競爭中,人們不自覺地長期處在“上緊發(fā)條”的狀態(tài)之下,而科技迭代、社會變遷、生活革新等因素的多重疊加,使得我們試圖花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而Gap Day則透露出一種“反骨”的悠閑。就像是高速疾行的中途休息站,人們通過Gap刻意“減速”,拒絕被快節(jié)奏所裹挾,回歸更為悠閑的生活步調。
堅持本心,獲得前行的能量
從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而言,網絡賦予Gap Day以社交屬性,構建“身份認同”。Gap Day誕生于一位社交平臺用戶的無意分享,發(fā)酵于網友的互動打卡。他們在相關話題下“吐槽”生活的疲憊、職場的見聞,探討Gap的方式,在情感共鳴中獲得認同感。于是,Gap Day成為一種心照不宣的社交語言,構建起年輕群體的“身份符號”。
實際上,我們大可不必盲目跟風,將社交平臺上的“虛假松弛”當成自己的“休息模板”,照搬照抄到自己身上。不妨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找尋身邊的松弛點,在感到累的時候就停一停、歇一歇,讓自己真正獲得內心的自足和前行的能量。
快節(jié)奏的現代社會中,生活方式本就不必強求統(tǒng)一。無論熱點趨勢如何變化,生活的法則還應來源于內心的堅定從容。Gap Day的本質就是為了尋求生活與工作的平衡點,用積極的態(tài)度掌控節(jié)奏,從而更堅定地奔赴下一站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