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紅
摘 要: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深入推進,加強高中語文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是一道緊迫且重要的時代課題。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正逐漸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的熱點話題?;诖?,本文首先闡述了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內涵,繼而提出了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路徑,包括系統(tǒng)梳理教材精髓,精準詮釋主題深意;精心構建閱讀情境,豐富學生閱讀體驗;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融合等,以期為高中語文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有益的參考、借鑒。
關鍵詞:高考綜合改革;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
高考綜合改革的實施,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知識點教學模式已逐漸暴露出其局限性,無法滿足現(xiàn)代教育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要求。而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應運而生,它以主題為核心,通過整合相關文本,幫助學生構建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本文從多個維度深入探討了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實踐策略,旨在為廣大語文教師提供新的教學視角和方法,以助力高中語文教學改革駛向新的發(fā)展征程,切實適應高考綜合改革的新要求。
一、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內涵
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其核心在于以單元主題為脈絡,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此模式突破了傳統(tǒng)教學的桎梏,將語文教學置于更廣闊的“大語文”思想之中,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對比分析、歸納總結等,深入文本,感悟文化,理解生活,形成對文本的獨特見解,從而提升閱讀能力和思維品質。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的三大特點,即整合性、發(fā)展性和開放性,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教育理念對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視[1]。
首先,整合性強調了將相關文本材料整合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圍繞主題進行深入閱讀。這種整合有利于學生對作家和作品形成全面認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其次,發(fā)展性強調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應改變以往以知識點為主的教學設計范式,注重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解決問題等過程,助力學生提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最后,開放性強調單元主題教學應注重課內外閱讀素材的整合以及跨學科知識的整合。這種開放式的教學狀態(tài)能夠促進課堂的互動,使語文閱讀教學更加貼近教育本源。
二、高考綜合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路徑
(一)系統(tǒng)梳理教材精髓,精準詮釋主題深意
單元主題閱讀主要以主題為核心,要求學生在了解單元主題的基礎上,通過逐篇閱讀課文,不斷加深對主題內涵的理解。這一模式相較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具有顯著的區(qū)別與優(yōu)勢。
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聚焦于單篇課文的分析,缺乏對整體主題的宏觀把握。而單元主題閱讀則要求教師對單元主題進行深入研究,投放與主題緊密相關的材料,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對主題形成整體認識,同時,也能從微觀角度深入感受主題的細節(jié)與魅力,從而更好地把握課文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具體而言,在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析主題的內涵、探討主題在不同課文中的體現(xiàn)方式,以及思考主題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現(xiàn)實的啟示等,以此助力學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課文的主旨,并在后續(xù)的閱讀中更加有針對性地把握主題,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言,“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2]。
以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三單元為例,該單元精心挑選了《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夢游天姥吟留別》《登高》《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古詩詞佳作。首先,從宏觀角度來看,其指向極具深度和廣度的主題——“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可以搜集與主題相關的背景資料、詩人生平簡介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背景,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單元主題的初步認識,為后續(xù)的閱讀教學奠定基礎。進入課堂教學階段,教師可以提出“你認為人應該如何度過一生?”等問題,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體驗進行思考。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
觀點,與同學們進行交流與碰撞,從而加深對主題的理解[3]。
從微觀角度來看,教師在逐篇講解課文時,應注重挖掘課文中的主題元素,分析作者如何通過具體的語言表達、藝術手法等體現(xiàn)主題。以《短歌行》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曹操在詩中對人才的渴望與對現(xiàn)實的呼喊,通過品味詩句中的情感色彩和意象運用,感受詩人內心的波瀾與掙扎。同時,教師可以結合曹操的生平背景和歷史環(huán)境,分析這些元素對詩人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影響,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詩歌的主題內涵。同樣,在講解《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關注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向往和對世俗紛擾的厭惡,通過品味詩句中的自然意象和田園風光,感受詩人內心的寧靜與自由。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陶淵明為何選擇歸隱田園,這背后又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和人生哲學。又或者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詞中蘇軾以赤壁為背景,追憶三國時期的英雄事跡,展現(xiàn)了他對歷史的獨特見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蘇軾如何通過懷古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思想,以及這種表達方式對詩歌的藝術效果產生的深遠影響。不可忽視的是,通過逐篇課文的深入講解,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詩人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態(tài)度和情感。這些細微的差異不僅豐富了單元主題的內涵,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思考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還應比較不同課文在主題表達上的異同點,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的共性和個性。例如,在比較《短歌行》和《歸園田居》(其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兩位詩人在面對人生選擇時所表現(xiàn)出的不同態(tài)度背后的原因,以及這些態(tài)度對各自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通過比較,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不同詩人的人生哲學和創(chuàng)作風格,進而加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單元主題與現(xiàn)實生活相聯(lián)系,思考如何在當下社會中踐行這些人生哲
學[4]。通過聯(lián)系實際,學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單元主題的現(xiàn)實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去。
(二)精心構建閱讀情境,豐富學生閱讀體驗
閱讀,不僅僅是文字的瀏覽,更是心靈的體驗。因此,教師應該精心構建閱讀情境,豐富學生閱讀體驗。具體而言,教師首先應深入研讀單元內容,準確把握每篇課文的情感基調與寫作風格,通過對比與歸納,提煉出單元主題的核心要素,為后續(xù)的情境搭建提供堅實的基石。接著,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視頻等營造出與課文內容相呼應的氛圍;設計角色扮演、情景劇等互動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將自身情感融入課文之中,生動地感受課文中的場景與人物,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主題內涵。
以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下冊第六單元為例,本單元精選了《祝?!贰读纸填^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等經典小說片段,這些作品誕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是跨越時空的窗口,承載著各自文化的獨特印記,通過它們,學生能夠窺見不同時代的精神面貌,同時感受到其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復雜心理。在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以下環(huán)節(jié)構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參與其中,展開深度閱讀。
環(huán)節(jié)一:利用多媒體資源營造情境。對于《祝福》,教師可以播放一段關于舊社會農村生活的紀錄片片段,讓學生通過視覺和聽覺感受到祥林嫂生活環(huán)境的貧瘠與壓抑。通過情境的設置,學生能夠更深刻地理解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和壓迫。對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師可以通過展示雪景圖片、風聲和寒冷氣候的視頻,模擬出林沖孤獨凄冷的境遇,幫助學生在感官上接近林沖的內心世界,從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悲憤與
無奈。
環(huán)節(jié)二:情景模擬與角色扮演。(1)《祝?!分械慕巧Q:在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祥林嫂、魯四老爺、柳媽等角色,通過角色扮演活動,體驗不同社會階層和立場下的人物心理,深刻理解每個角色的行為動機和社會背景。(2)《裝在套子里的人》中的現(xiàn)實對話:教師可以組織辯論會或圓桌討論,讓學生圍繞自由意志與社會規(guī)范的沖突展開討論,體現(xiàn)小說中的思想碰撞,并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探討個體與社會的關系[5]。
在這一系列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多種方法構建豐富的閱讀情境,使學生在感官、認知和情感上全方位地投入小說的學習中,促進學生從多維度思考人文、觀察社會等,為他們形成獨立而批判的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融合
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融合,是一個集創(chuàng)新、實踐與深度思考于一體的過程。單元主題閱讀作為其核心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夠提高閱讀教學的連貫性,還能夠極大地拓寬閱讀教學的知識疆域。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立足于教學內容,明確單元主題,然后設計多元、有趣的閱讀活動,例如小組討論、創(chuàng)意寫作、辯論會、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展開多維探討、深入交流,學會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理解和思考主題內涵,由此于無形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強化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精神等。
以統(tǒng)編版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為例,本單元以“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為核心主題,精心選編了《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探界者”鐘揚》等篇章,通過展現(xiàn)杰出人物的勞動成就,旨在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敬意和熱情,讓學生能夠從實際案例中領悟勞動的意義和價值,進而內化為自己的精神追求[6]。為達成良好的教學實效,教師可以組織以下閱讀活動。
活動一:小組討論與分享。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展開小組討論。例如,在閱讀《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袁隆平》一文后,教師可以提出:“袁隆平先生的勞動精神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他對我們這一代人有什么啟示?”等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分享彼此的看法和感受,由此,學生可以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形成對勞動精神的深入理解。
活動二:創(chuàng)意寫作活動。創(chuàng)意寫作是閱讀教學的延伸。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例如,可以讓學生寫一篇關于自己心目中的“勞動英雄”的文章,或者讓學生以勞動者的身份,寫一篇日記或信件,表達自己對勞動的理解和感悟。通過寫作實踐,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勞動精神的認識和體驗,同時鍛煉自己的寫作能力等。
活動三:社會實踐與調查研究。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勞動精神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體現(xiàn),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安排學生采訪身邊的勞動者,了解他們的工作經歷、勞動成果和心路歷程;或者組織學生參觀工廠、農田等勞動場所,親身感受勞動的艱辛與偉大,深入地理解勞動精神的內涵和價值,增強對勞動者的敬意和尊重。
在組織閱讀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還應注重教學的多元融合。具體而言,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其他學科、現(xiàn)實生活以及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教學體系。
其一,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例如,在閱讀《“探界者”鐘揚》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生物學的相關知識,引導學生理解鐘揚先生的科研成果對生物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意義;在討論《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文時,教師可以結合歷史和社會的知識,讓學生了解勞動者對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貢獻。
其二,與現(xiàn)實生活的融合。教師可以利用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社會,親身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比如,組織學生參與社區(qū)服務、環(huán)?;顒拥?,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勞動的樂趣,加深對勞動精神的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邀請身邊的勞動者來學校舉辦勞動專題講座或分享會,讓學生聽到真實的故事,感受到勞動者的辛勤付出和奉獻
精神。
其三,與個人發(fā)展的融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閱讀內容與個人成長經驗相結合,進行深度反思和自我探索。比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閱讀后思考:“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體驗勞動的?我對勞動的態(tài)度和認識是什么?”又或者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設計不同的閱讀任務。例如,對于喜歡科學的學生,可以讓他們讀一些科普類的讀物,了解科技勞動者的工作內容和成果;對于喜歡藝術的學生,讓他們讀一些藝術家的傳記,了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過程和藝術作品的價值,以此助力學生提升自我認知和價值觀,真正享受到閱讀的樂趣,感受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
結束語
高考綜合改革的深入實施,對高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與機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作為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式,在改革背景下展現(xiàn)出其獨特的價值和潛力。通過系統(tǒng)梳理教材精髓,精準詮釋主題深意,能夠幫助學生構建更為完整和深入的知識體系。同時,精心構建閱讀情境,豐富學生閱讀體驗,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此外,開展多樣化閱讀活動,實現(xiàn)教學的多元融合,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展望未來,期望相關教育工作者能夠進一步探討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新路徑,使其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為培養(yǎng)更多優(yōu)秀人才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尹丹.高中語文單元主題整合閱讀教學淺析[J].新智慧,2023(27):118-119.
[2]陳浩田.“雙線組元”體系下小學第三學段主題閱讀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
[3]陳珍華.高中語文單元主題整合閱讀教學研究[J].高考,2022(22):49-51.
[4]郭曉東.高中語文教學中單元主題閱讀實施路徑探究[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2,7(11):36-37.
[5]于嘉偉.小學語文熟手教師單元主題閱讀教學實施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D].延吉:延邊大學,2022.
[6]林建軍.基于人文素養(yǎng)的高中語文古代詩文單元主題閱讀教學探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3):210-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