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洪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親自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文藝工作座談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等,并發(fā)表重要講話,多次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對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戰(zhàn)略謀劃。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培育壯大哲學社會科學人才隊伍。”這與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部署要求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是對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推動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fā)展的再動員再部署。
一、明確使命,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論述是一個系統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其核心思想和精髓要義集中體現于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中。這是我們開展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綱領性文獻,一定要認真學習領會,并結合工作實際進一步明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方向和重點。習近平總書記在這次重要講話中,重點講了四個問題:
(一)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站在更加寬廣的視角,把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放在世界和我國發(fā)展的大歷史中去觀察,深刻闡釋了哲學社會科學在人類社會每一次重大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發(fā)展中的歷史地位和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如何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發(fā)展繁榮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狀況;充分肯定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尤其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過程中的理論支持和重大貢獻;準確把握了我國當代哲學社會科學面臨的形勢、任務和使命;明確指出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還存在發(fā)展戰(zhàn)略不十分明確、訓練培養(yǎng)教育體系不健全、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不完善、人才隊伍總體素質不高等影響高質量發(fā)展的突出問題。當下我國正在經歷偉大的社會變革,我們既不能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哲學社會科學應當立足當代中國偉大變革和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實際,密切跟蹤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準確聚焦新時代中國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從中挖掘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不斷在實踐和理論上進行探索,用發(fā)展中的理論指導發(fā)展中的實踐,更好地為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做出重大貢獻。
(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被仡櫚倌挈h史,我國現代意義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正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過程,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過程,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講,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永遠是當代的,它隨著實踐變化而不斷發(fā)展,它有著強大而持久的生命力,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我們黨堅定信仰信念、把握歷史主動的根本所在,也是近代以來我國發(fā)展歷程賦予的規(guī)定性和必然性。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持之以恒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繼續(xù)發(fā)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首先要解決真懂真信的問題,核心是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最終要落實到怎么用上來。”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本著“在馬信馬、在馬懂馬、在馬傳馬”的理論自覺,站穩(wěn)人民立場,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chuàng)造,把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貫穿于研究、闡釋、宣傳全過程,轉化為理論自覺、學科自覺、學術自覺、話語自覺,保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薄耙凑樟⒆阒袊⒔梃b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彼麖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豐富發(fā)展的過程中要把握三個主要方面:一是體現繼承性、民族性。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資源、中華傳統優(yōu)秀文化資源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資源,在強調民族性的同時,堅持開門搞研究,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做到既向內看、深入研究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又向外看、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重大問題;既向前看、準確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趨勢,又向后看、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精華。二是體現原創(chuàng)性、時代性。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必須以實際為研究起點,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堅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文化特點出發(fā),構建具有自身特質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yōu)勢。三是體現系統性、專業(yè)性。要加強馬克思主義學科建設,加快完善對哲學社會科學具有支撐作用的學科,注重發(fā)展優(yōu)勢重點學科,加快發(fā)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重視發(fā)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冷門絕學學科,構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要求、立足國際學術前沿、門類齊全的哲學社會科學教材體系,打造易于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進一步突出優(yōu)勢、拓展領域、補齊短板、完善體系。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積極汲取和借鑒其他文明的精華,用中國理論解決好中國問題,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原理、新觀點、新學說,以科學、精準、有親和力的語言與方式在全球各種舞臺上闡述中國立場、中國態(tài)度、中國價值觀。
(四)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和改善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領導,是繁榮發(fā)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的根本保證”。這是根據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和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需要得出的重要結論。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重要思想的重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更是構建中國自主知識體系、高質量發(fā)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只有堅持和加強黨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切實發(fā)揮好政治領導和工作指導作用,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改革和人才隊伍建設,才能為“三大體系”建設營造良好制度環(huán)境,構建合理的人才梯隊,才能更好地解放科研生產力,激發(fā)學術創(chuàng)新活力。
習近平總書記通過解讀以上“四個問題”,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地位作用,提出了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zhàn)略任務,科學回答了事關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長遠發(fā)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fā)展舉旗定向、謀篇布局指明了方向,是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行動指南和根本遵循。
二、把握規(guī)律,高校做好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在“七性”上下功夫
高校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中的重要力量,發(fā)揮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功能,如何在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中展現高校的責任與擔當,筆者認為要在政治性、思想性、科學性、創(chuàng)新性、能動性、繼承性和地域性這“七性”上下功夫。
一是堅持政治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tài)色彩,具有鮮明的政治性。要做好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認識,確保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符合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確保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
二是把握思想性。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功能就在于思想生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性,主要是指研究成果所體現出來的追問時代問題、把握深層意蘊、揭示對象實質、探索演進規(guī)律的思維能力。在新的歷史使命面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思想性,生產出與我們這個偉大時代相稱的偉大思想,最終為推動時代不斷進步貢獻新的智慧和力量。
三是豐富科學性。哲學社會科學涵蓋多個領域、囊括多個學科,其本身需要通過對現象、問題、規(guī)律的深入分析和整合,構建一個系統完備的科學的理論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科學性特質,要求我們既要認真遵循科學研究的嚴謹方法論,對研究所使用的數據、理論和方法進行嚴格的檢驗和驗證,又要建立科學化的研究流程和方法論,推進研究成果的創(chuàng)新,揭示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以更開放的視野吸收自然科學研究的先進理念與方法,從而不斷豐富和提升其科學性,使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更加完備和系統。
四是突出創(chuàng)新性。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力在于創(chuàng)新。只有牢固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將基本原理和理論創(chuàng)新統一起來,將理論研究與時代發(fā)展統一起來,將成功經驗的總結和現存問題的揭示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研究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遇到的新問題,不斷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內容創(chuàng)新、結構創(chuàng)新、體系創(chuàng)新、話語表達方式創(chuàng)新,加快構建以自主知識體系為核心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五是發(fā)揮能動性。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本質上是一種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這種能動性不僅表現在以實踐需要為基礎,主觀地對已有學術觀點進行分析,對客觀現象進行選擇,進而把握本質和規(guī)律,還表現在對自身主觀世界的自覺改造上。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擔負著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使命,既要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校正自己的理論立場,深刻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又要自覺地改造主觀世界,打破思維定勢,把封閉、靜態(tài)、保守的思維方式轉變?yōu)殚_放、動態(tài)、創(chuàng)造的思維方式,確保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六是體現繼承性。繼承性是一切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的共性規(guī)律。哲學社會科學不是從天而降、憑空生成的,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結晶,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面對當今中國和世界發(fā)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哲學社會科學要充分吸納一切能為我所用的思想觀念和理論方法,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提出富有中國智慧、中國經驗的理論、觀念和方法,打造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國范本和中國模板。
七是彰顯地域性。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和獨特的地域特色。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南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既要體現中國特色,又要突出地域特點;既要與中央對河南的要求相適應,與新時代的任務要求相一致,又要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體現研究特長;充分利用好河南文化資源優(yōu)勢,不斷鞏固文學、歷史學等傳統優(yōu)勢學科地位,推進甲骨學等冷門絕學學科發(fā)展;加強協同攻關,挖掘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成果,努力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中原品牌。
三、系統謀劃,推動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fā)展
近年來,我省高校哲學社會工作者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的重要論述,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守正創(chuàng)新,銳意進取,探索出了一條符合河南高校實際的特色發(fā)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令人鼓舞的成績,理論研究更加深入,高層次項目成果有新突破,研究隊伍不斷壯大,平臺建設態(tài)勢良好,智庫服務成效凸顯,育人功能充分發(fā)揮。但放眼全國來看,尤其是對標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高質量發(fā)展要求,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在今后一段時期,我們要結合國家和我省戰(zhàn)略需求,系統謀劃推進有組織科研,加快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強基提質“四大工程”,奮力開創(chuàng)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新局面。
(一)強化理論武裝,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要始終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原創(chuàng)性、學理化、學科化研究闡釋作為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首要任務,持續(xù)做好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化、轉化工作,切實承擔起學習、研究、宣傳、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排頭兵的重任。通過實施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等重大專項,著力推出一批有理論說服力、有實踐指導意義的高水平成果,示范帶動全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全面系統掌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斷增進對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不斷把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轉化為推動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fā)展的強大力量。
(二)緊扣時代主題,聚焦重點發(fā)揮服務效能。要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戰(zhàn)略決策部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不斷從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尋找課題、回答問題。我們要聚焦我省“十大戰(zhàn)略”“十個河南”和“1+2+8+5”教育強省建設行動,緊扣新質生產力、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等重大選題,組織高校社科專家聯合攻關,圍繞夏文化、殷商文化、黃河文化等,推出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中原風格、河南氣派的標志性成果,培育一批具有河南特色、中原“智造”的“豫字號”智庫品牌,使其真正成為讓黨和政府信得過、靠得住、用得上的思想庫、智囊團。
(三)堅持人才牽引,優(yōu)化科研團隊梯次結構。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zhàn)略新舉措,堅持人才引領發(fā)展戰(zhàn)略,提升科研團隊的創(chuàng)新能力。持續(xù)加大青年社科人才扶持力度,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培育工程,引導高校將創(chuàng)新人才和創(chuàng)新團隊支持計劃作為省級重大項目,在職稱評審、績效考核和導師評價中予以認定。
(四)集中優(yōu)勢力量,推動平臺建設多元發(fā)展。高校要找準自身平臺的發(fā)展定位,探索跨校聯合建設,避免同質化建設,集中優(yōu)勢資源產出高水平成果。我們要重點培育一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走優(yōu)勢發(fā)展道路,沖擊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大力支持一批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走特色發(fā)展道路,探索具有河南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之路;努力建成一批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具有重大創(chuàng)新性和影響力的學術平臺,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貢獻河南智慧。
(五)培育品牌智庫,不斷提升咨政服務能力。高校智庫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服務國家大局的“橋頭堡”,要堅持“國家急需、特色鮮明、制度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的總體要求不動搖,建設一批急需特需的高端智庫,扶持一批有發(fā)展?jié)摿Φ纳鐣菐?。重點打造10個左右在全國有重大影響力的高端智庫,重點培育20個左右在全省有較大影響力、較高知名度的品牌智庫,形成以國家高端智庫為引領、省品牌智庫為中堅、備案建設智庫為主干,結構合理、特色突出的專業(yè)化創(chuàng)新型高校智庫矩陣,持續(xù)提升我省高校智庫咨政服務能力。
(六)注重文化傳承,打造河南特色社科品牌。河南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fā)祥地,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要發(fā)揮高校資源優(yōu)勢,重點支持黃河文化、夏文化、漢字文化等研究,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高質量推進文化強省建設。一是加強傳統文化領域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設,重點培育“古文字與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中心”“甲骨文與殷商文化研究中心”等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高校社科平臺。二是緊緊圍繞“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推動考古探索、文獻研究和自然科學技術手段的有機結合。三是深入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聚焦國家古文字工程設立的5大計劃、11項重點任務,推出一批有重大影響力的文化研究成果,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為民族復興立根鑄魂。
3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了新時代推動中部地區(qū)崛起座談會,為新征程上推動中部地區(qū)崛起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迎來了高質量發(fā)展的重大機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擁有著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我們要順勢而為、聚勢而強、乘勢而上,做好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的傳播者,努力構建我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新高地,為中國式現代化河南實踐貢獻智慧和力量,為在更高起點上奮力譜寫中部地區(qū)崛起新篇章做出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應有的努力和貢獻。
(作者系河南省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成員。本文系作者在2024年全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有刪改。)
責編:行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