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韻修辭是英語中常見的一種修辭方式,富有節(jié)奏感和韻律感的語言不僅能給讀者以美的享受,還能增強語言的感染力。本文主要分析《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中綜合運用的頭韻、諧元韻、擬聲及辭格等音韻修辭格。這些音韻修辭格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還起到了渲染緊張氛圍、制造懸念、突出主題的重要作用。
聲音是語言的有聲外殼,英語的美感主要源于其清晰、悅耳、有節(jié)奏的發(fā)音。為了用語言向外界傳遞思想,實現(xiàn)交際功能,人們需要增強語言表達的形象性和生動性,達到突出強烈感情的作用。音韻修辭格是英語修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使用語音手段增強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
一、研究現(xiàn)狀
《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是約瑟夫·布萊克于1970年3月發(fā)表在《讀者文摘》上的一篇短篇小說,故事以1969年五級颶風卡米爾號影響美國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帶為背景,講述了柯夏克一家人直面卡米爾號颶風及颶風過后重建家園的過程。
獨特的敘事技巧和語言表達方式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原因。夏日光、唐瑛探討了詞匯復現(xiàn)對語篇主題的凸顯作用;銀云忠分析了這篇文章的結(jié)構(gòu)、比喻、擬人和省略等;蔣穎、于愛蓮、王洋和董理分析了作品的文體特征。從語音層面分析這部作品的研究較少,周雯雯利用語篇分析的方法,從語音、詞匯語義及句法平面對文章進行了解讀。本文主要以《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故事的第二部分,即柯夏克一家人和朋友與卡米爾號颶風的抗爭過程為例,從頭韻、擬聲、諧元韻、辭格的綜合運用等方面分析作品中獨特的音韻美和語義美。
二、《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中的音韻修辭美感
(一)頭韻(Alliteration)
Alliteration一詞來源于拉丁語,也被稱為首音押韻“initial rhyme or head rhyme”,指在英語語言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相鄰單詞以相同的首音音素開頭的修辭手法。
在故事的第13段“The house shuddered and shifted on its foundation”一句中,“shuddered”和“shifted”的首音音素均為摩擦音/∫/,形成頭韻,使音韻和諧、朗朗上口,具有節(jié)奏美。發(fā)音時口腔氣流從舌面與上顎間縫隙中出來摩擦成音,形象地再現(xiàn)了在颶風的影響下房屋在地基上晃動移位的可怕場景。在插敘部分第19段“19,467 homes and 709 small businesses were demolished or severely damaged”一句中,“damaged”和“demolished”兩個動詞的首音音素為爆破音/d/,發(fā)音時雙唇緊閉,屏住氣息,之后使氣流突然沖出口腔,形成頭韻,描述了颶風給當?shù)卦斐傻木薮筘敭a(chǎn)損失,展現(xiàn)了颶風可怕的破壞性:19 467戶人家和709家小商號不是完全被毀,便是遭到嚴重破壞。
這些頭韻的使用不僅再現(xiàn)了颶風的肆虐,還為故事情節(jié)的繼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設懸念——如果房屋移位甚至倒塌,柯夏克一家人和朋友如何在這次西半球有記錄以來最可怕的颶風中生存下來?
(二)諧元韻(Assonance)
Assonance,即諧元韻,牛津詞典把其定義為“the effect created when two syllables in words that are close together have the same vowel sound, but different consonants, or the same consonants but different vowels”,其特點為相同的重讀元音在句中重復。英語中/?/、
/e/、/i/等元音音素所形成的音色有強烈、銳利、迅捷的特點,文本中作者多次使用這些音素來增強語言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在第7段“Wind and rain now whipped the house”這一句中,短元音/i/在“wind”和“whipped”兩個單詞中的重復使用形成諧元韻,生動地描寫了颶風剛剛登陸時風雨交加的場景。
在海浪把大門沖開,發(fā)動機進水導致無法開車逃生后,大家只能攀爬上樓梯躲避時,在“Frightened, breathless and wet, the group settled on the stairs”這一句中,短元音/e/在“breathless”“wet”“ settled”“stairs”四個詞中連續(xù)使用,形成諧元韻,描繪了人們驚魂不定、渾身濕透、氣喘吁吁的狼狽模樣。
第26段中的“The box containing the litter of kittens slid off a shelf and vanished in the wind”一句中,短元音/i/在“l(fā)itter”“kittens”“slid”“wind”四個單詞中的重復出現(xiàn)形成諧元韻,形象地描述了裝著一窩幼貓的盒子從架子上滑了下來被風刮走而不見蹤影的迅疾,從側(cè)面襯托颶風的巨大威力。在“Water lapped across the slanting floor”一句中,短元音/?/在“l(fā)apped”和“slanting”中重復使用也形成諧元韻,突出了上漲的海水不斷拍打著傾斜的地板,整幢房屋即將被徹底毀壞,大家的生命安全岌岌可危的緊張局勢。
這些諧元韻的使用不僅賦予語言音韻美和節(jié)奏美,還起到了渲染緊張氣氛、制造懸念的效果,從而在閱讀過程中激發(fā)讀者形成聲音和畫面的生動聯(lián)想,豐富了讀者的閱讀體驗。
(三)擬聲(Onomatopoeia)
Onomatopoeia這一修辭術(shù)語源自希臘語“onomatopoeia”,是指模擬人聲、物聲或自然界聲音的一種修辭格,所以擬聲也被稱為摹聲或者繪聲。按照聲音發(fā)出者的不同,擬聲詞通常可以分為三類:人的喜怒哀樂的聲音、飛禽走獸的聲音和物體撞擊的聲音。
在《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一文中,作者大量使用擬聲修辭格模擬颶風的聲音及颶風造成破壞時的各種音響,使語言具有了仿真美感,有效地喚起人們對颶風威力的聯(lián)想,為烘托緊張的故事氛圍和表達主題服務。
例如,第7段、第8段和第13段中,作者都使用了擬聲詞“roar”,將颶風的聲音描寫為“如同野獸的咆哮”,加強了語言的直觀性、生動性和形象性。
在第19段“Telephone poles and 20-inch-thick pines cracked like guns as the winds snapped them”這一句中,作者連續(xù)使用“cracked”和“snapped”兩個動詞擬聲詞,形象地模擬了在颶風的襲擊下電線桿和20英寸直徑的松樹攔腰折斷時,發(fā)出的爆裂聲和噼啪聲。
這些擬聲詞都能借助讀者對擬聲詞產(chǎn)生的心理反應和聯(lián)想摹聲狀物,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辭格的綜合運用
辭格的綜合運用是指在一個句子或句子群中運用多種辭格,這種修辭現(xiàn)象也稱為辭格群。辭格群可以是在一個語言片段中連續(xù)多次使用同一種辭格或同一辭格的不同類別,也可以是多種不同的辭格按照先后順序組合在一起。
1.同類音韻辭格連用
以第18段“A moment later,the hurricane,in one mighty swipe,lifted the entire roof off the house and skimmed it 40 feet through the air”這一句為例,雙元音/ai/在“mighty”和“swipe”中的重復使用,以及短元音/i/在“l(fā)ifted”和“skimmed”兩個動詞中重復使用形成諧元韻連用,生動地再現(xiàn)了一陣強風掠過,颶風不費吹灰之力就將整個屋頂卷起并拋到40英尺以外的可怕景象。
2.音韻辭格和語義辭格連用
以第13段的“The wind sounded like the roar of a train passing a few yards away. The house shuddered and shifted on its foundation”為例,作者接連使用了三種音韻辭格:元音音素/ɑ:/在“passing”和“yards”中重復使用形成諧元韻,“shuddered”和“shifted”的首音音素均為摩擦音/∫/,形成頭韻,和諧元韻一起增強了語言的節(jié)奏感;“roar”為擬聲詞,模擬火車的隆隆聲;而“l(fā)ike”又構(gòu)成語義辭格明喻,進一步把颶風的聲音比作幾步之外火車飛馳而過的隆隆聲。這三種音韻辭格和明喻的綜合使用,突出了呼嘯的風聲像飛馳的列車發(fā)出震耳欲聾的
音響。
又如第19段“Telephone poles and 20-inch-thick pines cracked like guns as the winds snapped them”這一句中,“cracked”和“snapped”兩個動詞是擬聲詞,短元音/?/在這兩個詞中的反復使用形成諧元韻。而在“winds snapped them”中,颶風被賦予人的行為屬性,意為“颶風將電線桿和20英寸粗的松樹一折兩半”,此外,“l(fā)ike”又構(gòu)成明喻。在本句中,明喻、諧元韻、擬聲、擬人四種修辭格綜合使用,形象地描寫了颶風的可怕力量:電線桿和20英寸粗的松樹一遇狂風襲擊便像連珠炮似的根根斷裂,不堪一擊。
以上這些辭格群不僅有效地增強了語言表達的藝術(shù)效果,而且可以調(diào)動人的各種審美器官,從不同的角度感受語言的音韻美、形式美、語義美。
(五)特殊音素和單音節(jié)動詞的使用
Geoffrey Leech指出/p/、/b/、/t/、/d/、/k/、/g/等爆破音給人以剛烈、強硬的感覺,而開口較大的元音/?/、/?/、/e/等則顯得洪亮、飽滿。輔音連綴/kl/、/kr/等可以用來表示不愉快的事情。在文本中約瑟夫·布萊克將這些音素巧妙結(jié)合,使用
“devastate”“damage”“destroy”“demo-lish”等單詞表示“損毀、破壞”,“shudder”“rock”描述房屋劇烈搖晃,而“collapse”“topple”和“crumble”等表示“倒塌、崩塌”,“crack”描述電線桿和松樹攔腰折斷,突出了颶風的破壞性。
在描寫颶風時,作者還使用了含有開口較大的元音/?/、/?/等的單音節(jié)動詞,如“l(fā)ash”(橫掃)、“l(fā)ap”(拍打)、“slash”(砍)、“rock”(搖晃)、“snap”(折斷)、“crack”(裂開)、“smash”(砸碎)等。這些單音節(jié)動詞具有短促明亮的節(jié)奏音韻,生動地展現(xiàn)了颶風的猛烈,營造了緊迫的氛圍感。此外,這些節(jié)奏明快、響亮的單音節(jié)詞匯還和文本第一部分介紹柯夏克一家人和他們在颶風來臨前做防范準備工作時的語言特點形成鮮明對照。在背景信息介紹時,作者多選用多音節(jié)詞匯,如“design”“develop”“prepare”“metho-dically”
等,突出了防范準備工作的有條不紊。多音節(jié)詞匯和單音節(jié)動詞的交替使用,從容淡定和緊張壓迫對照,形成了張弛有度的語音美、節(jié)奏美。
三、結(jié)語
在《迎戰(zhàn)卡米爾號颶風》一文中,約瑟夫·布萊克巧妙地利用語言建筑材料的音樂性建構(gòu)了多重言語動態(tài)過程的音樂美。擬聲、頭韻、諧元韻和辭格的綜合運用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聽到了颶風的咆哮,看到了颶風的破壞性,感受到了柯夏克一家面臨的危急境況。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在讀到柯夏克一家人始終互助互愛,不拋棄,不放棄,不畏艱險,竭盡所能與可怕的颶風進行抗爭最終全部幸免于難時,讀者的緊張和焦慮才得以緩解。多重音韻辭格的使用不僅增強了語言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美,還起到了渲染緊張氛圍、制造懸念的作用,更好地表達出了贊美柯夏克一家面對死亡威脅時向死而生的勇氣的主題。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劉映紅(1972—),女,江西泰和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英語教育。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