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郵政成語輯要》《海關語言必須》《海關英華語言錄》《郵用語句輯要》是20世紀早期西方人編寫的專用漢語教材和學習工具書,編寫者結合當時海關(含郵政)各領域的具體工作內容,廣泛搜集不同工作崗位用語,編輯成冊,供海關洋員學習。通過分析和考察,我們發(fā)現,其內容緊密結合具體的工作場景展開,語料真實生動;而且作者注重選用使用頻率較高的語料,使學習者能直接應用于實際中,體現了其較高的實用價值,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作為史料使用,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佐證。作為最早的專用漢語教材,因考慮到無法全部涵蓋,加之社會的變化導致新詞語的產生,作者采用開放式編寫模式,留出空間供學習者不斷補充和修訂。在專業(yè)術語方面,這些專用教材起到了統一和規(guī)范行業(yè)術語的作用,為語言的規(guī)范使用打下基礎。這些教材不可避免地存在不成熟之處,但其真實性、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僅為當時的專用漢語學習提供了切實的幫助,也為當今專用漢語的教學與教材編寫提供借鑒。
關鍵詞:海關漢語;專用漢語教材;漢語教學史
根據《天津條約》附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第十款,中國近代海關自1858年起演變成為外籍稅務司制度,成為一個形式上由中國政府管轄實際上由洋員控制和管理的機構。1866年,總理衙門同海關協議由海關兼辦郵遞業(yè)務,在總稅務司公署添設郵務辦事處;1878年,海關設立送信官局,試行開辦郵政;1896年海關進一步開設郵政官局,直到1911年脫離海關轉由郵傳部接管。中國近代海關除了管理海關事務外,還兼顧郵政業(yè)務,因此本文討論的海關專用教材中包含傳統海關和郵政兩個領域。
從1854年洋員開始進入中國海關至1950年2月最后一名洋員離開,共有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海關洋員,總人次達8萬之多。他們“做中國官、吃中國飯、講中國話”,與19世紀至20世紀初的傳教士、外交官、商人等一同成為在華漢語學習者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近代海關實際上一直由外籍稅務司控制,主要是在英國人的控制之下。稅務總監(jiān)威妥瑪(ThomasFrancisWade,1818—1895)和五任總稅務司中的前四任都是英國人。海關總稅務司最高官員都重視漢語學習,特別是赫德(RobertHart,1835—1911)和安格聯(FrancisArthurAglen,1869—1932)。
赫德認為任何政府部門的雇員都應該講雇傭國的語言,他所管理的是中國海關,因此海關洋員也應該學漢語、講漢語。從工作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學習漢語可以提高海關效率,不懂漢語的稅務司往往被懂漢語的下屬所蒙蔽,這也有損海關和稅務司的形象;另一方面,中國官員喜歡與懂漢語的人打交道。因此,洋員會漢語不僅有益于個人發(fā)展,而且能保住洋關,得到中國官員和國際上的認可。安格聯在第1783號通令中,還要求外班洋員學習官話和方言,并結合本口岸工作掌握實用的、實踐性的漢語知識。他們在任期間,出臺不少規(guī)章制度,洋員們的錄用、晉升、考核都與漢語能力密切相關,這大大促進了洋員們的漢語學習。
首先,從洋員錄用上,近代海關采取“推薦—考試”制度,不對外公開招考,只有海關的主管人赫德有權提出任命。招聘要求“應考者年富力強。內班年齡限制在19—23歲,外班不超過30歲,均應未婚。內班應試需受過普通高等教育者,必須考英語、算術、地理,在中國招考則增考近代語文,體格檢查有疾病者不予錄用。外班不重學術試驗,以健康及品德為主?!焙盏孪M盐核估眨℅eraldE.Wellesley,1846—1915)調到北京,讓他學一年中文。
其次,洋員的遴選與晉升,依托人事管理制度,同時密切結合漢語水平及考核。赫德在第880號通令中明確指出:“10.內班人員,凡不能用漢文漢語處理事務者,不發(fā)予酬勞金。20.無同等與足夠之工作漢語知識者,不得提升為副稅務司或稅務司。30.任一業(yè)已,提升或以后將提升至副稅務司或稅務司而不再掌握足夠工作漢語知識者,將予解除職務。40.幫辦于其第三年終未具備漢文口語,或第五年終未具備漢語書寫條件者,將被免職。50.內班宜操官話,但操方言而兼具書寫漢文實際工作知識者亦可?!敝劣谕獍嘌髥T,因為驗貨、巡查等具體口岸工作的需求,不僅需要掌握相當程度的漢語,還要盡可能學會最常用的漢字。除了學習官話以外,還應對方言有一定的掌握,并且水平優(yōu)異者獎賞,達不到要求者則不得晉升。“如具備漢學家之高水準,能操某種方言或官話,并能識讀漢文者,則每年可于其薪俸之外獲得獎銀150兩,凡學習或能操方言作日常會話者,每年可獲得75兩之獎銀,由主管稅務司將此類人員姓名及所需獎銀逐年上報。驗貨與總巡,尤須具有漢語知識,任何外班不具備該二職位所要求之漢語知識者,不得晉升至其中任何一級?!薄洞笄鍑jP管理章程》規(guī)定了年度考核制度,其中包含對洋員漢語水平的考察,主要涉及漢語公文、漢字、方言等。為此,晚清海關還逐步形成了漢語水平考試制度。該漢語水平考試從高到低分為A、B、C三個等級,晉級考試還有資格要求:需要得到上一個等級證書2年或進入海關工作5年(C級考B級)或6年(B級考A級)??荚噧热菀灿性敿氁?guī)定,主要針對口語會話、翻譯(漢譯英與英譯漢)、漢字書寫、閱讀、公文等,涉及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考察比較全面。
再次,為培養(yǎng)洋員的漢語能力,晚清海關推出一系列漢語培訓措施,涉及入職培訓、崗中培訓、專門培訓,具體包括:為期六個月至兩年的入關培訓、為期半年至一年的漢語進修、時間靈活的在崗自學和專門針對各口岸工作的方言培訓。
最后,積極的漢語學習激勵政策為洋員漢語學習提供了動力和保障。赫德在880號通令中明確給予自聘漢語教員的洋員專項補貼;達到較高漢語水平的,則額外獲得獎銀。安格聯在繼承赫德漢語學習激勵政策之外,還進行了細化。如他在專項津貼制度之外,還增加獎懲措施:如不能按期獲得漢語水平證書的則扣留學習津貼,甚至被解雇。另外,他還根據職員的級別將津貼劃分“A津貼”和“B津貼”兩種,并規(guī)定了兩種津貼的發(fā)放標準和次數。
對海關洋員漢語能力的強制要求體制與漢語學習激勵政策,推動了海關洋員的漢語學習的內在動力與外在需求,使其漢語學習效果顯著,成績斐然。特別需要提及的是,海關洋員還根據工作所需,編寫了專用漢語教材和工具書;這既促進了他們自身的專業(yè)漢語學習,也展示其漢語學習的成績。這些教材和工具書主要如下。
(一)《郵政成語輯要》(AGlossaryofthePrincipalChineseExpressionsOccurringinPostalDocuments),荷蘭人弗格森(J.W.H.Ferguson,1881—1923)編著,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駐滬造冊處(StatisticalDepartmentoftheInspectorateGeneralofCustoms)1906年出版。
(二)《海關語言必須》(AnAnglo-ChineseGlossaryforCustomsandCommercialUse)是浙海關署海關幫辦英國人威立師(C.A.S.Williams,1884—?)編寫的一本專用漢語教材,1908年第一版,1914年修訂版由上海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Press,Limited)出版。
(三)《海關英華語言錄》(CustomOfficers’English-ChineseVade-Medum)由二等監(jiān)視岡本大八(D.Okamoto,生卒年不詳)專門為海關工作人員編寫,1915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四)《郵用語句輯要》(AGlossaryofthePrincipalTermsandWordsOccurringinPostalDocuments)由布列地(F.Poletti,1846—1915)編寫,1919年由北京雕刻印刷局(BureauofEngravingandPrinting)印制。
(一)《郵政成語輯要》
《郵政成語輯要》是第一本郵政專用漢語手冊。因之前沒人收集中文版本的郵政出版物和與郵政有關的信件中經常遇到的各種短語和技術術語,弗格森著手收集郵政領域的主要表達方式,并以簡潔的方式呈現出來。
該書篇幅不大,僅43頁,其中正文部分30頁,包含475個郵政用語。書中采用中英文對照的方式,先中后英,中文部分先拼音后漢字,短語以首個漢字的拼音排序。資料來源為當時有關郵政事務的所有印刷品,如中文版的《郵政指南》(PostalGuide)、郵政通函、郵政秘書通函、督察與外務局之間的郵政事務、《郵政文員指導》(InstructionstoPostalClerks)、《香港郵政本地條例》(NativePostalHongRegulations)、《郵局條例》(BoxOfficeRegulations)以及在中國開設新辦公室時,中國官員發(fā)布的大約75條公告等等。這些語料來源均由中文老師挑選,作者擇選的是一直在使用的專用表達。不過作者列出的郵政用語并非詳盡,而是為以后的改進和增訂提供基礎。為此,該書排版時文字頁和空白頁左右相間,以方便學習者隨時添加新的內容。
作為第一本郵政專用漢語學習用書,《郵政成語輯要》的出現具有里程碑意義,它雖簡單卻很實用,正如作者所言“這不僅會促進各個港口使用的術語具有統一性,而且能夠幫助學習中文的郵政從業(yè)人員掌握郵政用語”。
(二)《海關語言必須》
《海關語言必須》全書共178頁,包括序言、正文、部首索引,收錄詞條3940個。正文按照音序排列,每頁分為四欄,依次為序號、英文詞語、漢語詞語或短語和文本拼音。右頁為文本頁,左頁為空白頁,如此設計是為了學習者可以隨時將偶然獲得的新詞新句加入其中。內容可分為七類:海關、常關、華洋貿易、郵政、政治、地理、雜項。威立師廣泛搜集海關工作中常用的語句編輯成書,起初是為了方便自己使用,編寫后也為大家提供了不少幫助,作用廣泛。該書雖然專門為海關工作人員編寫,但其中不少語句適用廣泛,亦可供青年學子、商務人士以及對中國事務感興趣的外國人士使用。
該書開創(chuàng)了海關專用漢語工具書編寫的新時代,雖然它僅為英漢對照的小冊子,缺乏注釋和例詞例句,但它為海關、郵政工作人員提供了必備的專業(yè)工具書,滿足其工作所需,同時還包含諸多貿易、地理、政治等方面的語匯,這些在其他工具書中并不多見。第二版注釋的增加,使得這本雙語語匯對照小冊子的信息更為豐富。
(三)《海關英華語言錄》
日本籍洋員岡本大八作為一名海關戶外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比內班工作人員使用漢語更多,雖然之前有《海關語言必須》,但其僅限于海關服務中的常用詞語,不能滿足外班工作人員的需求。為了彌補這種不足,特別是為了滿足戶外工作人員的需求,岡本編寫了《海關英華語言錄》。
該書共95頁,根據戶外工作的范圍,內容包括:進口船、裝卸貨物、驗船、出口船、監(jiān)視、封艙口、驗貨廠、詰問違章、搜查和常用詞語十課,第十課常用詞語又包含地名類、文具類、家具類、藥材類、果蔬類、獸禽類、飲食類、金石類、軍械類和雜項十個類別。每頁形式上分為三欄,依次為英語、漢語和羅馬化拼音。文字頁和空白頁間隔排版,空白頁的設置可以讓學習者隨時加入所需要的或遇到的新詞句。除了第十課,其他九課均以對話形式呈現,內容緊緊圍繞課程主題展開,每課可包含若干個對話。第十課為詞語對照表,十類詞語也都與其戶外工作緊密相關,有些詞語列出多個漢語同義詞,如seal,圖書;圖章;戳子。Bicycle,腳踏車;自行車。Gramophone,留音器;話匣子。有些為土語和官話詞并現,有些詞是對外來詞語的多個譯法,從中可以了解到當時詞語的使用情況。
(四)《郵用語句輯要》
《郵政成語輯要》出版后大受贊賞,并在隨后的幾年中大量使用,但郵政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以及隨之而來的許多新術語的引入和對舊術語的修正,使得這本書不能滿足工作人員的需求。為了滿足新形勢的需求,布列地于1919年編寫了這本新版郵政專用教材。
出于工作需要,布列地從最新的郵政文件中,如綱要、通函、郵政指南、郵政表格、文具等選擇了一些術語和詞語,編輯成冊。該書共102頁,每頁呈三欄設計,分別為英文、中文和空白欄,空白欄用于學習者寫出相應的羅馬化拼音。另外,每張文字頁之后附有一張空白頁,是為了方便學習者根據需要插入新的單詞或術語,以保持內容最新的狀態(tài)。書中大約包含3000個郵政工作中最常用的術語,內容按照英文詞語的音序排列,中文詞語的翻譯則根據郵政用途中的適用性和適當性進行選擇。
《郵用語句輯要》選用的詞語和短語與郵政工作密不可分,語言生動實用,不僅能使外國工作人員有機會熟悉各種常用的郵政漢語用語,同時也能促進整個郵政系統采用統一的行業(yè)用語,對中國工作人員也同樣有用。
以上四本均為20世紀早期專用漢語教材,出版時間比較接近,都是應海關領域相關工作需求而生。《郵政成語輯要》是最早的專用漢語教材嘗試,為后面三本的編寫起到了示范作用。后三本都模仿和借鑒了前者文空相間的模式,為隨時補充新語料提供了便利。教材內容日趨豐富完善,覆蓋范圍更加廣泛,不難看出海關專用教材和工具書在編寫上的發(fā)展與進步。
(一)針對性強
以上教材和工具書,專為海關洋員和郵政人員在工作范圍內使用,使用對象非常明確。這些海關洋員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家,但以歐洲人,特別是英國人為主。洋員在被錄用時經過嚴格的篩選,內班應考者均受過高等教育,考試科目相同,因此這些學習者文化背景比較相似。入職之前,他們的漢語基礎相差不大,基本上都是初學者水平。在年齡上,新招聘的內班洋員一般年齡在19—23歲之間,外班洋員則不超過30歲。另外工作上的需求和要求使得他們在學習動機上也存在一致性。因此海關洋員在文化背景、學習需求、學習動機甚至在年齡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這無疑大大提升了教學的針對性。
以商務專用漢語為例,目前國際商務漢語學習者分為三類:在校大學生、商界人士和其他行業(yè)人士。商務人士還可以細分為企業(yè)管理者和企業(yè)員工,這兩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差異較大。a多樣化、復雜化、多層次化的學習群體削弱了教材的針對性。但是也有不少企業(yè)為員工進行漢語培訓,這些學習者的年齡相當、需求一致,且專業(yè)領域相同,倫敦商務孔子學院的公司課程就屬于這一類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借鑒近代海關洋員的漢語教學與教材編寫。
(二)專業(yè)性強
作為專用漢語教材和工具書,專業(yè)性是其重要表征之一,具體體現為專業(yè)領域或情境中的專業(yè)性術語和表達。20世紀初這些海關專用教材的編寫者為該領域的工作人員,他們熟悉業(yè)務內容,了解工作流程,內容真實、實用,術語的選用專業(yè)、地道。作為語言核心組成部分的專用漢語核心詞語更是專業(yè)化的集中體現。如《郵政成語輯要》不僅收錄了475個郵政專業(yè)用語,而且為行業(yè)早期郵政用語的統一和規(guī)范做出了貢獻,如:接收局、轉寄局、匯兌局等機構名稱;信差、漢文供事、巡察司事等各類人員;寄費單、飛函、欠資郵件等業(yè)務類詞語。不少詞語甚至使用至今,如:分局、信封、騎縫等等。另外,所收錄詞語緊密結合專業(yè)領域,突出專業(yè)特色。如《郵用語句輯要》中“ACCOUNT賬目”詞條下有“ALLOWANCES郵政經費協款,津貼”,“ALLOWANCES郵政經費協款,津貼”之下又有“AnnualGratuities年賞,Commissiononmailmatter攬收經辦郵件酬報,Grantfromlocalauthorities由本地官庫發(fā)給之協款,GrantfromMinistry本部發(fā)給之協款,Retiringallowances養(yǎng)老金,Specialallowance特別酬恤”六類。英文詞語也根據郵政工作進行了適用性的翻譯,如“Transfers”譯為“郵政機關互撥款”,“suspense”譯為“浮懸賬目”,“unclassed”譯為“他項賠折之款”等等。
《海關語言必須》包含海關工作中七個主要領域的常用詞語,即使是普通詞語,也被賦予了專業(yè)色彩。以其中字母A下的“地理”領域的詞語為例,既有海外各地“America美國;亞美利加大州、Annam安南、Asia亞洲、Australia奧斯底里雅;澳洲、Austria奧國”,也有國內各地“Amoy廈門、Anhui安徽;Wan皖、Anking安慶、Antung安東”。這些不僅是普通的地名,而且均與海關工作有關,或者海關工作領域涉及這些地域和范圍。如在“安慶”一詞下有英文腳注:“InAnhui.AlsoknownasNganking.OpenedasaportofcallforRiverSteamers,orYangtzestage,1876.”“安東”一詞下的英文腳注為:“InShengking.Openedasatreatyport1903-7inAmericanTreaty.Customsestablished1907.”注釋中,作者不僅說明其所在省份,更為重要的是前者1876年作為內河輪船或長江段的??扛坶_放,后者則是在1903年至1907年在美國條約中作為條約港口開放,該地的海關成立于1907年。這些通用的地理名稱就體現出其在海關工作中的意義。書中不僅提供了很多專業(yè)詞句,而且通過它們,我們還可以了解到諸多海關、郵政、貿易等業(yè)務領域方面的信息。如在海關領域,幫辦包含署理幫辦、建筑工程幫辦、華班幫辦等不同類別;幫辦等級則有超等、頭等、二等、三等、四等、未列等六個等級。他們住宅方面的待遇按照未婚和已婚來區(qū)分,因此設有“未婚幫辦住宅”和“已婚幫辦住宅”。海關洋員需要學習漢語,內部有“如欲升任須知華文”的規(guī)定,學習漢語后,還會頒發(fā)“海關頭等華文程度文憑”,也有“內班華文程度報告”上報給相關人員,在漢語考試方面,還有“面試華文”“考試華文文件”等,并且設有“駐京學習漢文幫辦”等職位。詞語的腳注則為我們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歷史、文化等信息。如“Awabi,鮑魚”,腳注中說明這是一種在日本水域發(fā)現的帶殼魚類?!癈anton廣州;廣東省城”,通過腳注我們知道,1842年廣州作為通商口岸開放,1859年在這里建立海關。而“Capoorcutchery,三奈”可能僅從名稱我們無法確知其為何物,通過注釋我們了解到這是一種在福建和四川可以見到的樹根,可研成粉末用于制作石膏,印度名的意思是“樟樹根”。
《海關英華語言錄》作者岡本大八根據戶外工作涉及的十類常用詞語進行了整理。同樣以地名為例,在第一組“地名類”中,作者先列海外地名,再列國內地名。國內地名先列出省份,省名下低一格列出省內各地名稱,某些地名下再低一格列出海關名稱。如在“浙江省”下列有“寧波、溫州”等地,在“寧波”之下則有“浙海關”;“溫州”之下則有“甌海關”。從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設置海關的地方和海關關口數量。其他各類則為各種海關進出口常用物品,最后的“雜項類”則以各種計量單位為主,因為海關收稅是根據貨物的重量或尺寸大小。一些英式計量單位僅僅采用音譯,如:foot幅地、Inch因制,也有使用至今的“Gallon加倫”。
核心詞是進行語言交際時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常用專業(yè)核心詞語是學習者進行專業(yè)交流的必備詞語,整理出常用專業(yè)詞語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如何篩選專用漢語核心詞,需要結合具體的專業(yè)領域,選取使用頻率高、應用范圍廣、穩(wěn)定性較強詞語,為學習者盡早搭建起專用漢語小詞庫。早期海關教材中都設有常用詞語的部分,這些詞語不僅為學習者提供了核心詞語,而且對專業(yè)領域用語的使用起到規(guī)范化的作用?!逗jP語言必須》編寫完成后,經總稅務司鑒定,要求海關購買、頒發(fā)給各個關署并列入公事藏書。作者力求完備,在重刻之時,不僅對初版進行了詳細的校訂,而且根據時代變化又增加了一千多個詞條,還增加了一些詞語的注解。
相比之下,目前的專用漢語教材在專業(yè)性方面有所欠缺。現有的專用漢語教材多為通用性教材,由于教材編寫者多為漢語教師,對有關專業(yè)領域不太熟悉或沒有相關的工作經驗。這一現象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著手進行解決。漢語教師開始與公司人員合作進行專用漢語教材編寫,如賈益民等編著的“五行國際職場漢語系列教材”,就是針對不同職場場景和任務需求而編寫的專用漢語教材。
(三)實踐性強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在其發(fā)布的《2011國際商務漢語年度報告》把“商務實踐能力”作為最高級別的教學目標。沈庶英等學者強調專用漢語的“實踐性”特征,并指出“商務漢語實踐教學就是通過真實或模擬真實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習者提供實踐漢語知識和商務知識的互動環(huán)境?!痹趯嵺`性教學這一點上,海關洋員的漢語學習與教材編寫,源于實踐,用于實踐。對于專用漢語使用的場景選取、話題選擇、詞匯收集等都緊密結合海關和郵政的實際工作,避免了當代商務漢語教材中情境選取方面較為普遍存在著的隨意性缺陷。他們基本上能做到“練中學、學中練”。
如《海關語言必須》中選取了海關、常關、華洋貿易、郵政方面的專業(yè)內容,如海關工作中的常用詞語:報單、驗估、核估、勘估貨稅、匿不呈驗等等?!逗jP英華語言錄》則緊緊圍繞外班人員中相關工作環(huán)節(jié)中的進出口船、裝卸貨物、驗船、監(jiān)視、封艙口、驗貨廠、詰問違章、搜查等內容展開。該書中地道的內容不僅緣于作者的工作經驗,而且還廣泛征求了代理專員(ActingCommissioner)、上海海關的首席監(jiān)視官(ChiefTideSurveyor)、北京的日本領事館工作人員和北京橫濱實物銀行(YokohamaSpecieBank,Peking)經理等相關工作人員的意見,大大提高了教材與工作的密切結合程度,從而更大程度地發(fā)揮其效用。其第七課《驗貨廠》部分對話非常真實地再現了當時的工作場景:
你在那兒上的這只船呢
你可以打開你的行李,我要驗一驗
沒有金銀珠寶,貴重器皿什么的么
這一箱子呂宋煙,有多少枝呢
差不多有一百枝罷
那么就是你自己用的,也得上稅
這十個箱子,應交五錢的稅
呂宋煙是按一千枝,就該交五錢的稅
我聽說呂宋煙不過一百枝,不是免稅么,您為什么連這一百枝以下的,一概都跟我要稅呢
這告示上不是寫得很明白么,稅不是一定準免的,所以你不能硬求免稅
……
對話不僅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語言地道,非??谡Z化,且與話題高度吻合。
現在的專用漢語教學,特別是以學生為對象的專用漢語教學進行實踐的機會不多,很多時候都是在模擬的環(huán)境下進行相關活動。相比之下,專業(yè)人士的漢語學習則與工作實踐結合比較緊密。但是專用教材其內容如何結合專用漢語的工作實際需求,是值得探討和研究的。如果專業(yè)人士也能參與漢語教材編寫,更能保證其實踐性,從而提升教材的實用性和專業(yè)性。
高度的針對性、實踐性、專業(yè)性增強了教材的實用性和科學性。不過這些海關專用教材產生年代較早,編寫上的不成熟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在內容上也仍有許多不夠完備之處,除了《海關語言必須》以外,另外三本書均采用文字頁和空白頁相間的版式,留待不斷補充和添加新內容。在總體的結構設計上,不夠完備,也沒有練習設計。雖然在科學性方面存有缺憾,但實用性較強,這與專用漢語教材的“專用”程度是密不可分的,可為如今的專用漢語教學與專用漢語教材編寫提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