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佩遙
每個故事都會有一個結局,世人總是期盼幸福美滿。
——題記
記得有那一方小院,刺槐長得盛,一大簇一大簇的白花吹出滿庭芳香,外公就坐在槐花之下,一曲琵琶徐徐。此后我的夢里,便時常帶著花香和琵琶聲……
外公是住在我記憶深處的那個人,每每想到,便似撥動心弦,令我淚流滿面。十歲前的童年時光,我都是在外公身邊度過的。一方開滿槐花的庭院、一把舊琵琶、一個小人兒、一位老人,一晃便是十年歲月。我記憶中的外公總是很忙,他幾乎每天都迎著第一聲雞鳴就匆匆起床,給我掖好被角,然后提著醫(yī)藥箱輕輕走出院門。那白衣飄動的背影,在睡意蒙眬中藏進我的夢里。外公的白大褂一穿就是五十年,這五十年他吹過風,淋過雨,見過生死別離,也創(chuàng)造過奇跡和希望,這一身樸素而熟悉的白衣,也成了小鎮(zhèn)幾代人的曙光。
外公喜歡養(yǎng)花,更喜歡彈琵琶。每周僅有一天的休息日,他會先給院里的花仔細澆水,然后泡一壺很濃的茶,坐在槐樹下的搖椅上歇閑。一下午過去,茶便淡了;一下午過去,我手中的汽水,也淡了。外公喜歡在黃昏時分彈琵琶,你會看見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人抱著琵琶很享受地彈著一曲又一曲。琵琶聲穿堂而過,攜著滿院的光和花,像是徐徐春風,驚掠心頭。這晚,外公彈的是《月兒高》,弦音悠揚綿長,一曲落時起了風,吹得滿院芳香都上了天。
我永遠不會忘記2018年夏季的那一天。那日黑云壓城,燥熱的暑氣灼得人心慌。外公怕我待在家中暑,便帶上我一起去了醫(yī)院。那天的醫(yī)院儼然一副風雨欲來之態(tài),刺鼻的消毒水味不斷涌入鼻腔,讓人覺得窒息。外公伏在辦公桌上寫著什么,我則窩在一旁的小床上打瞌睡。不知睡了多久,一陣疾呼把我驚醒:“劉醫(yī)生病倒了,快搶救!”頃刻,穿白大褂的醫(yī)護人員忙碌起來,爭分奪秒地搶救外公。后來醫(yī)生告訴我,外公因突發(fā)心臟病,經(jīng)全力搶救無效,急匆匆地離開了我們。窗外躲在黑云中的雨也終于傾盆落下來了,徹空的雨聲與我的嗚咽首尾相接,翻涌成我心底一條波瀾涌動的河。自此,我再不能擁抱他——我親愛的外公。
那之后,我被父母接走,來不及再看一眼庭院中盛放的刺槐,來不及再等一輪院中的四季。我所能帶走的,只有外公最為珍視的那把舊琵琶。再一次從夢中驚醒,外公的溫度似乎還留在我的掌心,眼前仿佛又出現(xiàn)了那個穿著白大褂的彈琵琶的老人。
后來,我也學會了彈琵琶,斜陽晚照時分,我也會彈著琵琶淚流滿面。我想,人世間最深沉的懷念方式,大概就是你不在了,但我會逐漸靠近你、成為你。
若有長風伴著琵琶聲穿堂,那便是我在念你了,外公,我想你會聽到的。
縱使結局不一定幸福美滿,仍讓人充滿希望。
——后記
(指導教師:易海玲)
點評
這是一篇情感細膩動人、文質兼美的習作。作者通過記錄與外公生活相處的點滴和對外公因突發(fā)心臟病而去世的回憶,表達出了自己與外公之間深深的愛和對外公的深切懷念。在行文結構上,作者精心設計,采用題記和后記的形式,新穎有特點。讓讀者倍加感動的是,在結尾處,作者把對外公的懷念轉化為前行的力量,在思念中追光前行。
(易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