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堂課的靈感來自這句話:平衡形成性評估和總結性評估,并給學生提供多方面的反饋,能幫助他們在PBL中實現深度學習和產出高質量產品。(《項目式教學》)
《濟南的冬天》一課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放開手腳做項目的同時,嘗試將各種各樣的評估貫穿一個項目的始終:“完成迷你項目”這個板塊。
任務一:想象品味——考察選擇濟南冬天的景點。我充分評估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而非只評估團隊合作的結果。
任務二:提煉模仿——詩化命名濟南冬天的景點。我提出了“提煉模仿法”,利用它作為工具和流程進行形成性評估。
任務三:提煉創(chuàng)寫——宣傳推銷濟南冬天的景點。學生根據學到的方法、老師和同伴的反饋、經典景點廣告詞的示范,挑戰(zhàn)新的創(chuàng)造。
最后一個板塊——評價項目學習。我為學生展示“故事縮寫評價量表”作為示范,給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結構化地總結學習成果的機會。在這個機會中,學生將充分做到自我反思,并評估同伴表現。
◆濟南的冬天——項目式學習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課堂類型】
思辨性
【課堂亮點】
(1)運用“連接+打通”策略。(2)實踐PBL教學法。(3)評估項目成果。(4)打通認知壁壘,進行跨界學習,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5)實踐領導集中式對話模式。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教師的引導,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參與“濟南冬天景點開發(fā)及宣傳”項目的實踐與反思,品味散文語言,提升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獨創(chuàng)性。(重點)
2.能通過“連接+打通”策略,打通現實與虛擬,感受經典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和創(chuàng)意美,運用“提煉模仿法”內化知識,擬寫景點名和廣告語。(重難點)
3.能通過對課文和“西湖十景”的打通式學習,積累大量詞匯,感受中華文化的美好,增強文化自信。
4.能根據教師反饋、同伴反饋、經典景點廣告詞的示范和自我反思,優(yōu)化學習行為,結構化地總結學習成果,進而有能力自評和評估同伴表現。(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情境設置,懸掛項目
師:在《天凈沙·秋思》里面,我們了解了PBL,順便為《天凈沙·秋思》這首曲做了一個迷你項目。誰來簡要說說自己對這堂課的學習印象?
明確:非常有趣,也很燃;非常神奇,可以把儲存在大腦里用不到的知識用上;很高效,在給《天凈沙·秋思》設計展覽品的策劃、討論、交流過程中,還學到了很多知識……
師:PBL的一般模式:通過參與并完成一系列復雜的任務來解決真實世界中的問題,這些任務包括設計、計劃、決策、執(zhí)行、交流結果等?!昂苋肌本鸵馕吨蠹业膶W習主動性、參與度、求知欲、思維活躍度被PBL很好地激發(fā)了出來,大家玩兒得很開心。
其次,我們的大腦中有大量碎片化的知識,這些知識不僅涉及詩詞積累、音樂、美術領域,還涉及歷史、物理、化學、數學等。為了更好地完成項目,你將打通認知壁壘,調動一切可用的知識。經過這個融會貫通的學習過程,你的思維力怎么可能不強大,格局、眼界怎么可能不擴大?
再次,PBL通過解決參與性強的、與真實世界密切相關的問題來實現深度學習。什么是深度學習?不僅認識知識的表象,還要通過分析、評價等來學習知識的深層含義、內在規(guī)律、終極價值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知識和技能,更容易加深我們對知識和技能的感悟。
所以,這種教學法相當高級!讓我們玩兒得又“嗨”,學得又深。想不想再來一次新的體驗?(教師展示課題《〈濟南的冬天〉——項目式學習在散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懸掛迷你項目:
【情境與項目】
你是濟南市旅游資源開發(fā)辦公室的負責人,想深入了解濟南的冬天之后,選擇開發(fā)幾個引人入勝的有商業(yè)價值的旅游景點,為景點命名,并宣傳景點吸引游客。
為了幫助你更好地完成這樣工作,朋友向你推薦了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一文,你和你的團隊將以合作的方式,通過完成一系列的學習探究任務,來高效地解決工作問題。
【新技法學習】
提煉模仿法。
師:請進入情境角色中。既然朋友向我們推薦了《濟南的冬天》,我們就不再自行策劃行動方案,直接走進這篇名家散文,好好了解一番濟南冬天的特點和各處美景。(教師播放配樂班得瑞的《初雪》,學生朗讀課文。)
二、完成迷你項目
任務一:想象品味——考察選擇濟南冬天的景點
◆子任務一:
小組合作探究:濟南的冬天是()的。
師:讀罷此文,濟南的冬天給你的總體印象是怎樣的?
明確:響晴、溫晴、秀氣、沒有風聲、可愛……(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結構特點進行提煉,注意整體評價,學生聚焦響晴、溫晴。)
◆子任務二:
小組合作探究:濟南的冬天是()的。響晴?溫晴?
師:“響晴”和“溫晴”哪一個更適合?請你在文章中找一句最能佐證你想法的描寫,先為這句話設計朗讀,再結合對這句話的品析,說說你的選詞理由。(學生先獨立思考,圈點勾畫批注課文,再小組討論,準備發(fā)言。)
明確:(1)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與聯(lián)想、質疑與對比,將名句品味透徹。教師、學生示范朗讀,學生齊讀貫穿始終。
(2)示范一:“溫晴”合適?!吧狡律嫌械牡胤窖┖顸c兒……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手法。把山擬成一個穿著花衣的姑娘,把草比喻成帶水紋的花衣,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的景象?;ㄒ履鼙伙L吹動,可見雪比較薄。為什么薄呢?因為氣候溫暖,雪下不了太厚,或者雪已經化了一部分。這句描寫突出了“溫晴”的特點。
示范二:“溫晴”合適?!澳屈c兒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兒粉色”將薄雪擬人化,使它更加靈動,就像小姑娘的臉蛋,因為害羞露出粉色,突出了薄雪的溫和。后面一句說“那些小山太秀氣”,更突出了它的溫和,所以是“溫晴”。如果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去寫“響晴”,小姑娘的害羞就不合適了。
男孩也會害羞,為什么薄雪被擬人化為小姑娘的臉蛋而不是小男孩的?首先,上文說道“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已經把山們擬人化為愛美的少女,上下文統(tǒng)一,所以下文也應該擬人化為少女。其次,女孩子更溫柔,擬人化為女孩,更恰當地突出了濟南冬天溫暖、晴朗的特點,給人羞怯、溫柔的女孩子那般安適之感。男孩子更適合表現陽剛、生機勃勃的美,比如《春》中寫的“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如果把山和薄雪擬人化為男孩,作者想要突出的應該是“響晴”的特點。
為什么薄雪被擬人化為一個害羞少女,而不是微笑的少女或者歌唱的少女?因為斜照的陽光并不強烈刺眼,是溫暖的,溫和的陽光映在薄雪上,雪反射夕陽之光,呈現出淡淡的粉色,這正像是女孩子害羞的臉。如果比擬為微笑,夕陽和雪的反射就太過燦爛,反而不真實。作者這樣寫更形象生動貼切地表現了夕陽斜照下雪景的特點和美。值得一提的是,可愛的薄雪承載著作者的喜愛、陶醉之情。
(3)難點突破: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前置學習材料中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小龍女出場的選段和王維《山居秋暝》講透空靈之美。
(4)教師充分評估學生個體的學習情況,而非只評估團隊合作的結果。
師:通過品讀《濟南的冬天》,我們對濟南冬天的美景詳細“考察”了一番,也深刻了解到,濟南的冬天最大的看點是“溫晴”,那么,我們將要挑選、打造的景點也應突出“溫晴”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到濟南的哪些地方去挑選景點呢?
明確:城外小山、山坡上的小村莊、城外的河水。
任務二:提煉模仿——詩化命名濟南冬天的景點
◆子任務一:
小組合作探究:濟南冬天美麗的山色、村景、水姿分別組成了一幅幅清雋的圖畫,作為濟南市旅游資源開發(fā)辦公室的負責人。請你根據老舍的文章,為濟南的冬天選擇景點,并為景點取一個美麗的名字!
溫馨提示:
(1)景點的看點要突出“溫晴”的特點,有特色、可開發(fā)。(2)景點命名需詩意、概括性強,能體現老舍對濟南冬天勝景的感情。(3)嘗試提煉模仿:盡量提煉段落中的字詞來雅致地命名(可靈活處理)。
景點命名示范:
西湖十景:蘇堤春曉、斷橋殘雪、平湖秋月、三潭印月、花港觀魚、雷峰夕照、曲院風荷、雙峰插云、南屏晚鐘、柳浪聞鶯
(各小組展示,成員板書景點名。)
明確:(1)小村臥雪、柔雪夕照、薄暮映雪……
(2)教師用“提煉模仿法”作為工具和流程,以“西湖十景”為參照進行形成性評估。學生在實踐中摸索這個工具的使用方法。
◆子任務二:
小組合作探究:總結提煉模仿法
師:當老師給你一個段落和一篇文章時,你將如何提煉?又如何模仿?請大家回憶活動二環(huán)節(jié)老師和同學的點撥和反饋,嘗試分步驟總結提煉模仿法。
明確:第一步,確認段落寫作對象;第二步,圈出關于寫作對象的關鍵信息;第三步,分析模仿對象的語法結構和語言特點;第四步,模仿對象,把圈出來的信息進行組合(組合要通順,符合語法要求和大眾的認知習慣,能用文章內容組合最好,不能,則化用文章內容);第五步,檢查。
任務三:提煉創(chuàng)寫——宣傳推銷濟南冬天的景點
師:現在,我們將運用提煉模仿法完成一個更高級的任務——撰寫廣告詞,找出第4自然段寫得好的句子并提煉、化用、濃縮。模仿“斷橋殘雪”廣告詞為“雪霽晴巒”景點擬寫廣告語。
西湖十景之一“斷橋殘雪”的廣告詞:西湖之勝,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冬日雪晴,佇立斷橋,殘雪似銀,凍湖如墨,黑白分明,動人心魄,來吧!斷橋殘雪請你欣賞絕佳美景!
學生根據學到的方法、教師和同伴的反饋、經典景點廣告詞的示范挑戰(zhàn)新的創(chuàng)造——擬寫廣告詞。教師巡視班級,選擇學生習作準備評價。
三、評價項目成果
教師引導學生從廣告詞的要求、“雪霽晴巒”所涉及的景物特點、“斷橋殘雪”廣告語的優(yōu)點三個角度,由易到難擬定評價標準。制定若干評價標準后,形成評價量表。
課后任務:評價并繼續(xù)完成廣告語的擬寫。
1.根據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廣告語,遴選出“雪霽晴巒”優(yōu)秀廣告語。
2.為濟南的冬天其他景點擬寫廣告語。
(作者單位: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南義初級中學)
編輯:常超波
作者簡介:王琴(1978—),女,漢族,甘肅寧縣人,本科,中級職稱,從事初中語文的教育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