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19課,在學習本節(jié)課知識的過程中,要求學生體會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寄寓作者的情思,了解小桃樹的生長歷程和作者的情感變化。在《一棵小桃樹》一文中,賈平凹以小桃樹的成長過程為明線,以“我”的成長經(jīng)歷為隱線,通過明暗交織、虛擬與現(xiàn)實相互輝映的方式進行寫作。不同時期的小桃樹與不同時期的“我”有關,小桃樹就像“我”,“我”就像小桃樹,而那棵小桃樹是我兒時的夢想,是給我智慧和勇氣的力量源泉。小桃樹在風雨中自行生長,“我”也實現(xiàn)了自己的成長,賦予了樸素的小桃樹豐富的象征意義。但限于七年級學生生活經(jīng)驗和語文能力的欠缺,對學習自讀課文的方法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且對作者深層的情感理解不夠深入,這就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字里行間的品讀中進入文本,進入作者的心靈世界。
一、教學意義
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讓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總體描述。在《一顆小桃樹》的散文中,作者多次提到“我的小桃樹”,以樸實而飽含感情的語言描繪了小桃樹的生長歷程以及它對作者的意義,通過對小桃樹的描寫,作者表達了對生活的感悟和人生的思考。無論是作者對小桃樹的來由、發(fā)芽、生長、開花乃至橫遭風雨的敘述,還是對各處的詳細描述,都充滿了深沉的情感,在令人感動的同時,也為小桃樹的生長過程賦予了象征意義。具體來說,作者將小桃樹的經(jīng)歷與他自己的經(jīng)歷結合起來,讓學生思考、比較、分析小桃樹和作者對待逆境的態(tài)度,并將這一態(tài)度落到實處,讓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能積極面對。
二、教學過程
【案例描述】
(一)做好課前導入工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自古,桃花、桃樹、桃木就是春天和美好的象征,桃樹是一種常見的樹,所以有關寫“桃花”的詩句有很多,而賈平凹先生卻對一棵“瘦弱的小桃樹”情有獨鐘,為什么呢?(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回顧關于“桃花”的詩歌,并展開思考,通過觀察圖片或聽一段音樂,引起學生對大自然的思考和聯(lián)想,激發(fā)學生學習《一棵小桃樹》的興趣。)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幅插圖,上面有一棵正在生長的小樹。教師提問:“你們有沒有種過植物?你們對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多少?”讓學生談談自身的經(jīng)歷和了解,從而引出課文的主題。
教師:請大家閱讀文章《一棵小桃樹》,并勾畫文中描寫小桃樹的詞句,了解小桃樹的成長經(jīng)歷,邊讀邊體會,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
學生1:這是一棵堅韌的小桃樹。
教師:作者在小桃樹的成長歷程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呢?請大家找出相關的段落并畫出其中的關鍵詞句。
學生1:作者由開始的不屑、漠視到驚訝、歡喜,最后是感動和贊美。
教師:請同學們揣摩這些關鍵詞句,試著用它們表達你對小桃樹的感受。
學生2:小桃樹柔弱而執(zhí)著,渺小而堅定,卑微而自信。
教師:作者在小桃樹的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理想,那么作者對小桃樹寄托了怎樣的情感呢?請大家在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
學生3:是那些卑微的、可憐的一顆顆小麥芒般的小桃樹胚芽。我呆呆地看著,心里充滿了感動,滿心都是對未來美好時光的期待。
教師:通過作者的描述,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小桃樹的贊美之情。請大家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
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他們的桃樹成長圖示,并標注相應的關鍵節(jié)點,學生可以結合課文中的插圖進行繪制。
(二)探索課文內容,鞏固學生的基礎
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探索課文內容,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以學生為課堂的主體,以此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問道:“從這些問題中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信息?”“看了現(xiàn)在的題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問題?”“這是一棵什么樣的小桃樹?小桃樹和我有什么關系?我對小桃樹有什么感情?”等。(讓學生探究課文內容,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進一步理解“物”和“志”的關系,以此明確本篇文章的寫作方向,讓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方向。)
教師引導學生開始閱讀《一棵小桃樹》,注意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意義,讓學生分組朗讀課文,并將學生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生字或讀錯的字寫在黑板上,糾正學生的讀音,讓學生學習生字的字形。
教師:小桃樹從種子到長成大樹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學生4:缺少養(yǎng)分、干旱、沒有陽光。
教師:小桃樹是怎樣克服這些困難的?
學生5:小桃樹是通過吸收土壤中的養(yǎng)分、吸收水分和陽光克服困難的。
教師:你們覺得小桃樹的生長和我們的成長有什么相似之處?
學生6:我們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困難。
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重點訓練課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詞語的正確表達方法。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要求學生跟讀并糾正發(fā)音和語調,并帶領學生展開想象活動,讓學生想象自己成為一棵小桃樹,經(jīng)歷從種子到大樹的成長過程,思考桃樹在生長過程中的感受、困難和解決方法。
(三)拓展教學內容,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
教師將學生分成小組,每個小組選一名代表發(fā)言,發(fā)言要點包括“桃樹的特點是什么?桃樹與小時候‘我的故事有什么聯(lián)系?”,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歸納出桃樹的特點與故事之間的聯(lián)系,每個小組派出一名學生代表,向全班展示他們歸納的桃樹生長過程,其他小組討論、補充并提出問題,教師及時解答。
教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小桃樹在文章中代表的是什么呢?
學生7:我覺得小桃樹代表了一種頑強的精神,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堅強生長。
教師:很好,小桃樹的堅強生長正是告訴我們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和挫折,我們要堅強地面對,不要輕易放棄,這就是文章要表達的哲理。
學生8:老師,小桃樹在文章中是如何自強不息的呢?
教師:小桃樹雖面對許多困難和逆境,但它依然堅強地生長著,這就體現(xiàn)了自強不息的意義,讓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教師運用多媒體播放《苔》這首詩,并說道:“請同學們閱讀袁枚筆下的《苔》,結合本課所學,談談你的閱讀感悟?!?/p>
在閱讀與講解《苔》這首詩之后,有的學生會說:“我認為人的一生肯定會有酸甜苦辣,就像《一顆小桃樹》《苔》的內容一樣,會經(jīng)歷很多的事情,需要我們積極面對。”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文的內容和感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寓意。
教師:除了小桃樹外,我們身邊有沒有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事物呢?請同學們試著描述身邊的事物并表達自己的感情,注意運用細節(jié)描寫。
學生9:我發(fā)現(xiàn)一棵長在磚縫里的小草!草葉都干巴巴地、黃瘦地卷起來了。但它仍然挺直著身子活著,每一次的微風,每一次的細雨,它都殷切地向外張望,充滿了對陽光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和憧憬……它的存在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生活的美好。
教師:很好!通過你的描述我們感受到了小草堅強不屈的精神。希望同學們能夠從身邊的事物中汲取人生的啟示和力量。
教師強調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并對學生的表現(xiàn)給予肯定和鼓勵。在教學的最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結合今天的學習,完成課本中相關的練習題,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完成一篇關于“成長”的文章。
【案例分析】
語文是一門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師應認識到語文學科的重要性,根據(jù)語文教學的需要和學生的需求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本次教學將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主要目標,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師生互動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兑豢眯√覙洹肥俏覈骷屹Z平凹的一篇散文,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的觀察和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理想的追求,本文通過呈現(xiàn)《一棵小桃樹》的教學過程,探討如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向學生介紹賈平凹及其作品《一棵小桃樹》,引導學生細致閱讀課文,分析課文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手法,如作者是如何通過對小桃樹的描繪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的。教師通過介紹作者和作品,并加入相關的創(chuàng)作練習,能使學生將課文中的情感和意境轉化為自己的寫作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愿意投入課文的學習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講解、討論、寫作等,從主題和文字表達技巧出發(fā),讓學生通過聽、說、讀、寫的方式來收集更多相關信息,從而幫助學生發(fā)展一定的創(chuàng)新思維。
總之,本案例通過《一棵小桃樹》的教學過程探討了如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應不斷反思和優(yōu)化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教學反思
本文結合了單元目標和閱讀提示,最大限度地關注文章旁批,學生根據(jù)學法指導自主學習,教師適時點撥,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每個環(huán)節(jié)基本落實到位,遵循了“把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這是一篇適合學生閱讀的自讀閱讀課文,前提是學生能夠自己完成閱讀任務,并能讀懂文章、理解文章內容、感受作者在寫作中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將默讀、誦讀等閱讀方式相結合,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意識,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在學習的過程中深入理解課文主題。
通過本節(jié)課的分組合作和多種討論方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得到了良好的培養(yǎng)。但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總結出板書內容,讓學生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有了一定的了解,讓學生能夠了解小桃樹的生長經(jīng)歷,引導學生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詞句,體會作者如何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寫景狀物,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此基礎上,教師也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將知識進行拓展遷移,由一篇課文的閱讀方法遷移到另一篇文章的閱讀方法,由點到面,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落實新課標要求的“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作者單位:貴州省畢節(jié)市七星關區(qū)柏楊林街道陽光實驗學校)
編輯:趙文靜
作者簡介:周曉梅(1988—),女,漢族,貴州畢節(jié)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