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葉
[摘要]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相關鏈接”欄目是正文內容的重要補充和有機組成部分,教師應準確分析其內容,充分挖掘其德育價值。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教學為例,通過呈現(xiàn)畫面、講演故事、討論問題、鏈接經驗等方式,將其適切地融入教學,使學生深化道德認知,構建意義世界,獲得德性成長。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相關鏈接”欄目;革命傳統(tǒng)教育;德育價值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設計了“活動園”“閱讀角”“相關鏈接”等多種欄目,呈現(xiàn)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其中,“相關鏈接”是資料性欄目,是學習活動的輔助,是不可忽視的課程資源。但是在教學中,不少教師往往一讀了之,忽視了其德育價值。因此,準確理解編者意圖,把握“相關鏈接”欄目的德育價值,并采取適切、多樣的教學方式,是重要的教研課題。本文試以革命傳統(tǒng)教育為例,對“相關鏈接”欄目的教學作一番探索。
一、“相關鏈接”欄目的內容分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從三年級上冊開始設置“相關鏈接”欄目,在3—6年級8冊教材中,大約編排了40個欄目。其中,與革命傳統(tǒng)教育相關的內容集中呈現(xiàn)于五年級下冊“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這一單元中,共計6個,主要分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見,“相關鏈接”欄目按照時序呈現(xiàn)了中國近現(xiàn)代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凸顯了不同歷史時期的英雄人物和革命精神,例如林則徐、孫中山等愛國先驅,以及紅船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革命精神。按照《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和教師教學用書對“相關鏈接”的具體要求,此欄目通過資料呈現(xiàn),補充重點難點知識,突出革命文化和革命精神,以激發(fā)學生愛黨愛國的情感,引領學生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二、“相關鏈接”欄目的德育價值
2021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革命傳統(tǒng)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是對中小學生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核心課程。因此,運用好教材中有關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的“相關鏈接”欄目,在促進學生理解革命歷史、感悟革命精神、培育政治認同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概言之,其德育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1.補充知識,促進認知深化
作為資料性欄目,“相關鏈接”會對正文部分的相關內容進行補充,以幫助學生理解重點、難點,促進認知深化和道德建構。例如,在“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中,教材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程,而“相關鏈接”欄目進一步補充了中國共產黨黨旗、黨徽的知識,使學生通過理解鐮刀、錘頭的象征意義,深刻感受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和宗旨,增強了敬黨愛黨的情感。
2.呈現(xiàn)史實,探究歷史意義
“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單元展現(xiàn)了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走過的歷史進程,其中的6個“相關鏈接”欄目,不僅呈現(xiàn)相關重要史實,開闊學生視野,還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歷史意義。例如,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在介紹了抗美援朝歷史的基礎上,要求學生自主探究這場戰(zhàn)爭爆發(fā)及我國取得勝利的原因,使教學從“知識學習”走向“意義建構”,發(fā)展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道德建構能力。
3.塑造人物,傳承革命精神
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的“相關鏈接”欄目的核心價值在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例如,在“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講述了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以“沂蒙六姐妹”為代表的沂蒙人民奉獻一切可以拿得出的東西給解放軍,全力支援前線的事跡。軍民之間超越血肉的親情,使學生感悟到“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
4.對接古今,提升價值認同
“相關鏈接”欄目不僅呈現(xiàn)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還將歷史與現(xiàn)實對接,并融入學生經驗,以提升學生的價值認同。例如,在“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鏈接了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以及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將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描繪的宏偉藍圖,與今天中國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形象對接起來,從而產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感。
三、“相關鏈接”欄目的教學探索
青少年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拔節(jié)孕穗期”,為了用好教材中革命傳統(tǒng)教育類“相關鏈接”欄目,有效發(fā)揮其德育價值,筆者嘗試了以下四種教學方法。
1.呈現(xiàn)畫面,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
如果僅憑“相關鏈接”欄目的簡短文字照本宣科,往往使教學陷入教師灌輸?shù)谋粍泳置?。因此,教師要活用資源,選擇合適的圖片、視頻等圖像化媒體素材,盡可能將靜態(tài)的教材文字轉化為學生樂于接受的動態(tài)信息或圖畫,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熱情。
例如,在“推翻帝制 民族覺醒”一課中,教材利用“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一書中構想的未來中國的宏偉藍圖。新中國的哪些建設成就能夠呼應他的這幅藍圖呢?教師播放了一個視頻片段:一條鋼鐵“天路”綿延千里,深入雪域高原;氣勢雄偉的三峽大壩矗立在西陵峽谷;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fā)射升空……如此一來,靜態(tài)的教材文字,通過視頻圖像真實、立體、動態(tài)地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在音樂的渲染下,在視覺的沖擊下,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孫中山先生建設獨立、民主、富強國家的愿景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愛黨愛國的感情油然而生,對黨的認同感自然提升。
2.講演故事,變“生硬”為“生動”
“相關鏈接”作為教材的輔助性欄目,具有內容簡潔、短小精悍的特點,如果教師只是生硬地“一讀了之”,當然無法使學生理解、感悟其中蘊含的豐富、偉大的紅色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時,不妨把簡短的歷史事件及人物介紹,進一步充實、拓展成生動的紅色故事,使學生通過講演革命故事、理解革命歷史、感悟革命精神,從而在自我內化、自我體悟中獲得道德成長。
例如,在“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通過講述“沂蒙六姐妹”的英雄事跡,展現(xiàn)了山東沂蒙人民全力支援前線的沂蒙精神。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前要求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創(chuàng)設相關情境,帶領學生“神入”戰(zhàn)火紛飛的解放戰(zhàn)爭現(xiàn)場——孟良崮戰(zhàn)役打響了,在這場戰(zhàn)役中軍糧誰來籌集?彈藥誰來送?傷員誰來救治?教師請學生登上講臺,扮演“沂蒙六姐妹”,講述運糧草、烙煎餅、做軍鞋、洗軍衣等擁軍支援前線的故事。此時,學生已然成為鮮活的歷史人物。當聽到一只鞋底就要納120行,一行要納30多針,每針都要經過錐眼、穿線、走線、拉緊幾道工序;而且需要不分白天黑夜地做,最后胳膊和大腿都磨起了泡、磨出了血,手指也變了形,終于在5天內做出245雙軍鞋的感人事跡時,學生被深深地震撼了,他們感受到了沂蒙人民吃苦耐勞、愛黨愛軍的精神,認識到革命的勝利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
3.討論問題,變“接受”為“理解”
有些“相關鏈接”欄目補充的歷史知識過于簡略,小學生不易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將“相關鏈接”與教材內容相融合,設置一個“問題”或“議題”,通過觀點的交鋒,引導學生探討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及意義,達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教育目的。
例如,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介紹了抗美援朝的勝利及意義。對此歷史事件,學生心中有疑問: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為什么要進行一場國門之外的戰(zhàn)爭?中美兩國軍事實力如此懸殊,抗美援朝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圍繞以上“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有的學生結合資料史實,認為戰(zhàn)火已經蔓延到我國鴨綠江畔,我們必須維護主權、保家衛(wèi)國;有的學生聯(lián)系邱少云和電影《長津湖》中“冰雕連”“水門橋阻擊戰(zhàn)”的故事,提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熱愛祖國、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鋼鐵意志就是以弱勝強的原因。學生在問題討論中,理解了“相關鏈接”的內容,進一步感悟了抗美援朝精神,激發(fā)了對中國共產黨和祖國的熱愛之情,增強了政治認同。
4.鏈接經驗,變“遙遠”為“親近”
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大多屬于歷史的范疇,距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因而教師要根據(jù)“相關鏈接”的類型和內容,適當鏈接起學生“周圍的世界”,在對他們進行自我經驗的喚醒中拉近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內容與其生活的距離,從而感受到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shù)先輩不懈奮斗、犧牲的成果。最終,在學生心中埋下紅色的種子,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例如,在“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一課中,“相關鏈接”欄目還介紹了我國空間技術發(fā)展在促進國防及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從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到如今大量人造地球衛(wèi)星廣泛應用于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我國空間技術的發(fā)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教師可以請學生談談我們的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空間技術。有的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看”天氣預報的經驗,說出了氣象衛(wèi)星在天氣的精準預測和防災減災方面的作用。交流過程中,學生不僅感受到我國空間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對國家建設和造福人民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還深切感悟到科技工作者不懈探索、科技興國的愛國精神,增強了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