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讀一幅楹帖:“上相大猷,論語半部;司空家法,籬落一聲?!弊宰⒃疲骸坝渍`讀書,遂困場屋。老廁俗吏,骨節(jié)不媚。納此楹語,永志吾悔。豈能易性,聊以解嘲?!焙稳怂??趙之謙。用于何處?自家門上,時間是光緒八年(1882)二月。
所謂楹帖就是用楹聯(lián)的句子寫成的文告,帖字有多個義項,此處的帖是文告的意思。“上相大猷,論語半部”是自我夸賞,相即貌,上相即貌之大相。猷謂謀劃,或謂道術(shù),《詩·小雅·巧言》有“秩秩大猷”語,東漢經(jīng)學大家鄭玄注曰:“猷,道也?!睙o論謀劃還是道術(shù),楹帖中猷字所指都是智慧,大猷是大智慧,與“論語半部”合在一起,意思是其貎大相,富慧多學。
“司空家法”筆者不明出處,有人說指東晉謝安族規(guī),也有人說不是。司空有三指:官名、獄名、復姓,獄名無關(guān)“家法”,可略。司空官名始于西周,金文作司工,掌管工程,春秋、戰(zhàn)國時沿置。之后名稱、職掌有所不同,東漢光武帝時復稱司空,掌監(jiān)察、執(zhí)法,兼掌重要文書圖籍。三國魏晉時名稱有變,職掌仍沿東漢光武舊置。謝安是東晉杰出政治家,歷官多職,晉孝武帝時位至宰相,死后獲贈太傅,史稱謝太傅。謝安有沒有出任司空一職筆者未見史料,但謝氏一門人才輩出,與其家風門規(guī)相關(guān)則不乏故實典故支持。
以司空為姓者,唐代的司空圖和司空曙史上甚為著名,二者都出仕能詩,司空圖以《詩品》名世,司空曙則名列“大歷(唐代宗年號,公元766—779)十才子”,但與“司空家法”似乎也無關(guān)聯(lián)。筆者學淺,借此機會乞讀者朋友教我,以便日后補充,先致謝意。
“籬落一聲”之“籬落”即籬笆,唐代詩人張籍在其《過賈島野居》詩中有“蛙聲籬落下,草色戶庭間”句,張籍的用意在寫景,趙之謙則是比喻,誰在籬落發(fā)聲不得而知,反正有意頹哀鳴的味道。
釋文至此,趙之謙書此楹帖的用意大致可以領略了:上聯(lián)自負滿滿,下聯(lián)頹喪泄氣,楹帖寫人生,高開低走,充滿了失望情緒。為什么失望?趙之謙歸結(jié)原因是“幼誤讀書”。讀書自古是為了做官,這也是他努力讀書的出發(fā)點,而衡量讀書成功與否是功名,得大功名才能做大官。趙之謙雖然是咸豐九年(1859)浙江鄉(xiāng)試第三名,但是他四舉會試不第,功名未及進士,做大官便無可能。這對于心氣極高的趙之謙來說,盡管他所用措辭是“幼誤讀書”,其實等于在說書白讀了,最終他是在潘祖蔭的幫助下才得以謄錄身份分發(fā)江西編省志,候補七品知縣的缺位。但是秉性不移,身困場屋,他的骨節(jié)依然不媚。
出眾的才華和內(nèi)心期許的嚴重失衡導致他情緒不好,但這并不是原因的全部,晚清官場腐敗、社會亂象叢生同樣讓他困惑和痛苦。只是晚清時候心揣這種情緒的文人士夫并不鮮見,但書以楹帖把情緒張貼在自家的門上卻是聞所未聞,由此可見趙之謙耿倔的越人性格,怎么說那幾年他是吃著皇糧的知縣大人。
《墨梅圖》正是作于這個時候,與門上張貼的楹帖僅僅相隔四個月。朋友索畫,他借此移情,獲得片刻稍息,回歸自我,時為壬午(1882)六月,趙之謙五十四歲,在奉新任上已近一年。
絹本團扇,27×28(厘米)。依幅構(gòu)圖,虬枝交柯,圈花點蕊,輕盈無拘,使筆落墨,甚得自在。這才是趙之謙藝術(shù)性情的本來面貌,彼時彼刻,他哪有一點點煩惱?趙之謙此生最可惜的,命太短,創(chuàng)作的時間更短。趙之謙此生最寶貴的,做事認真,在短暫的藝術(shù)歷程中留下了諸多足以載入史冊的篆刻和書畫作品。
畫完了,他要題跋,情緒忽然涌來,人生得失濡進筆管,借著三四十字跋文他吐露心聲:“舊時明月,影落江湖。遠別孤山,來尋庾嶺,良足慨也?!弊掷镄虚g充溢著才子情緒,其中“明月”與“影”都是說自己,不同者一為舊時,一為當下,一懸高天,一墜江湖,心氣高如撝叔 (趙之謙字撝叔)者怎不感慨?而他赴江西謀事前的出發(fā)地正是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孤絕清高,脈傳北宋林逋和靖處士,江西大庾嶺的梅花雖也盛名千年,只是此刻在趙之謙看來終不如孤山梅花耐味!怎么會做出赴江西謀事的選擇?他頹喪有情緒,在致友人的信中稱自己的這個選擇是“舍其田而耕人之田”(此中的“其”為“己”)。舍孤山而尋庾嶺,是其對江西謀事乃至人生作反省,寓意不言而喻。這就是他作此幅梅花的主旨和心境所在,若問此刻心情,一言以蔽之:悔!
從門上張貼楹帖,到為友人遣興畫梅,都在一脈情緒中,領略了, 叔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