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斯趙
一百年前的北京柳浪莊,出了一位丹青妙手。從趙夢朱、黃賓虹、于非闇到張大千,他的名師之路星光璀璨,令人艷羨;成為職業(yè)畫家后,他不但與童年偶像成為同事,還得到了徐悲鴻、梅蘭芳等藝苑名士的垂青;新中國成立后,他積極參與“油畫民族化,國畫現(xiàn)代化”的討論和實施,為中國畫走向世界盡到了當代知名藝術(shù)家的使命。
他是工寫結(jié)合的花鳥圣手,亦是心懷國家的“柳浪莊人”,他就是田世光,一位讓瀕臨失傳的宋元雙勾重彩技法得以復活并傳承下去的20世紀卓越國畫家。
大自然是他的第一任老師
1916年10月27日,田世光出生于北京頤和園昆明湖畔的六郎莊。
六郎莊因清代民間附會楊六郎(《楊家將》中的楊延昭)的故事而得名。據(jù)記載,田氏先人祖籍山東,清初逃荒來到北京,輾轉(zhuǎn)購得一名官員在昆明湖東岸的舊居,到田世光這輩已有六世。田世光幼年居住過的小獅子胡同東口的一個石樁,樁頂刻有獅像,此樁便是楊六郎的拴馬樁。這一地區(qū)的人們在房屋前后遍植楊柳,六郎莊因此又名柳浪莊。田世光后來題畫室為“六世老居”,并以“柳浪莊人”自居。
盡管田氏在當?shù)厥且粋€大家族,田父卻是其中最貧窮的一支,以至于田世光從小便受到親戚家同齡人的嘲弄,但也由此催生了他不凡的志向。
早在明朝時,莊北的“柳浪聞鶯”與清華園里的“桃堤春曉”便一度相映成趣。宜人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地,滋養(yǎng)了六郎莊的各類花草,禽鳥比比皆是。家鄉(xiāng)動植物資源的豐富,是田世光鐘情于花鳥的初心。他曾回憶道:“荷塘野趣中的映日荷花,黃鸝鳴囀于柳蔭,鹡鸰鳥覓食于田埂。燕雀于千頃稻田間,白鷺展翅飛向藍天,小溪中長滿紅蓼,白鵝游戲于其間……”可以說,大自然就是他的第一任老師。
田世光五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上的是村里的私塾。下課后,別的同學都在玩耍,他一個人拿著粉筆,在方磚上畫小雞、小鴨、汽車、飛機,還有燕子、蝴蝶,等等。有一次看到別人放風箏,而他家買不起,田世光便自己動手畫了一只。
在諸多冷眼相待的親戚里,有一個舅舅對田世光另眼相看。1924年的某天,舅舅得知田世光喜歡畫畫,便帶著八歲的他去中央公園(1928年改名為中山公園)看畫展。
這是中國畫學研究會舉辦的正規(guī)展會。該研究會成立于1920年5月,由金城、周肇祥、賀良樸、陳師曾、陳漢第等人發(fā)起,得到了民國時任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支持。畫會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為宗旨,一直持續(xù)了二十多年,會員最多時曾有五百余人。每月逢3、6、9日為畫展觀摩日,可以說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面旗幟。
看了畫展以后,田世光才知道原來平時自己畫著玩兒的屬于國畫中的山水花鳥。在舅舅的資助下,他擁有了美術(shù)專用的紙筆畫具。在中小學階段,他的美術(shù)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可惜因為貧困,后來田世光只得輟學,由親友介紹去店鋪給人當學徒賺錢。其間,只有舅舅一如既往地看好他。
1933年,在舅舅的鼓勵和資助下,十七歲的田世光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北平私立京華美術(shù)學院國畫系,從此開始其名師薈萃的求學之路。
萌生宏愿
京華美術(shù)學院創(chuàng)建于1924年,位于亦莊涼水河畔。學校設(shè)有國畫系、油畫系和音樂系,校長由燕京大學校長章士釗兼任,網(wǎng)羅了一批民國時期的藝術(shù)精英。
田世光一開始想學山水,無奈選修山水課的成年學生人數(shù)眾多,他這樣的年輕學子臉皮薄,常被擠在教室外面進不去,于是只好轉(zhuǎn)去第二志愿,學習花鳥。
田世光在花鳥畫方面的啟蒙老師是趙夢朱。趙夢朱是一位擅長沒骨花鳥畫的畫家,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田世光好學聰慧,自然深得趙夢朱的賞識。
中國的花鳥畫出現(xiàn)時間略晚于山水畫,可分為黃氏富貴的勾勒填色畫法和徐氏淡雅的沒骨畫法兩大類?!皼]骨”的技法,田世光已得趙夢朱傳授,勾勒法卻在清朝就漸成絕響。據(jù)田世光了解,在中國已經(jīng)瀕臨失傳的勾勒法在日本卻得到了傳承,甚至一度很流行。這一遺憾令他萌生了在祖國光大宋元畫派雙勾重彩花鳥畫技法的宏愿。因此,田世光一邊繼續(xù)在課堂學習,一邊去故宮觀賞古畫,摸索勾勒法。
當時故宮博物院的門票是六角一張,相當于三分之一袋面粉的價格,對家境一般的窮學生來說,去得多了就有些不堪重負。他在地攤上淘回幾張背面印有古畫照片的過期的故宮臺歷,回家貼在舊雜志上仔細觀摩,也從報刊上收集一些珂羅版的單色畫片。就這樣,他先后臨摹了一批宋元明時期的古畫,靠自學掌握了雙勾重彩這一傳統(tǒng)技法。
1937年,二十一歲的田世光從京華美術(shù)學院畢業(yè),并于同年考取了北平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館,任研究員。從求學經(jīng)歷看,田世光不囿于學校教授的課程,在繪畫方面一向有自己的主見,希望走出一條自己的路,這既是他個人的藝術(shù)追求,也是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這或許是其繪畫成就后來超越了啟蒙老師趙夢朱的原因之一。
與童年偶像成為同事
1937年4月,故宮古物陳列所所長錢桐牽頭成立了北平古物陳列所(簡稱“古物所”)國畫研究館,招收全國各美術(shù)學校畢業(yè)的學生,作為專業(yè)研究人員的培養(yǎng)基地。田世光屬于第一期招來的研究員,而研究館的強大師資隊伍可謂升級版的京華美院。
錢桐親自教授古典詩詞,繪畫上則將當時聲名顯赫的黃賓虹、于非闇及張大千等聘為專業(yè)導師。面對這樣可遇不可求的機會,田世光在研習書畫和畫史畫理方面更加熱忱。
黃賓虹是山水畫的大師,此時兼任北平國立藝術(shù)??茖W校(中央美術(shù)學院前身,簡稱“藝?!保┙淌诩肮盼锼鶉嬔芯筐^的導師,每周到館講授畫理。黃賓虹將古物所“在戰(zhàn)亂時期堅守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主張日復一日地落到了實處,把之前秘藏不宣的國寶古畫向美術(shù)生開放。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頭一回,令田世光大為動容。受這一開放思潮的影響,田世光一直堅守著對外弘揚傳統(tǒng)的理念,他從1942年開始研制中國畫礦物質(zhì)顏料,自制石青、石綠、朱砂等顏料并有所成就。
于非闇比黃賓虹年輕不少,除了畫畫,書法和篆刻也是一流水平,他的瘦金體可謂一絕。向于非闇學習書畫合一的技巧的同時,田世光也為導師異于常人的細心和洞察力所折服。于非闇為了畫荷花,跑遍了北京,最后得出結(jié)論:頤和園的諧趣園里的荷花最肥大,花瓣最多能到十八瓣,非常適合寫生。田世光本就很重視觀察,受于非闇的影響,他對日常生活和自然萬物一點一滴的變化更加留心。比如,他一定要搞清楚幾個花瓣、花朵尺寸甚至荷葉上有幾條筋(葉脈)后,才會動筆。此外,田世光還結(jié)合植物學知識進行創(chuàng)作。他查閱了很多關(guān)于荷花的知識,如品種、色彩、生長環(huán)境、地域分布、花期等。他曾指出,荷花一般日出而開,下午過后逐漸合閉,所以“月夜之荷花”的創(chuàng)作不屬于寫實。
就這樣,在兩位先生的指導下,田世光用整整八年的時間,幾乎臨遍了研究所里的古畫,將宋元工筆花鳥畫與山水畫都研習到了精深的程度。所長錢桐對這位年輕人大為贊賞,讓田世光留所任教。田世光先后升任助教、講師,成了所里最年輕的教師。這下他不但成為童年偶像的學生,還成為偶像的同事!
1938年5月,中國畫學研究會在中山公園“來今雨軒”舉辦第十五次成績展覽會。遙想十四年前,田世光還是一名稚氣未脫的業(yè)余小觀眾,如今的他卻已經(jīng)是參展的職業(yè)畫家了。那次展出的是他用雙勾法繪制的《竹枝伯勞》。只見疏竹與蘭草簇擁著兩塊山石,枯枝上則立著一只栩栩如生的伯勞鳥,畫風清麗,筆法工整,堪稱佳作。這幅畫被選登在當時代表北平繪畫最高創(chuàng)作水準的《藝林月刊》第一〇二期上。中國畫學研究會會長周肇祥對此評價極高,說“此法三百年來未有矣”。
此后,田世光的畫作不斷在報刊上發(fā)表。1940年開始,他回到母校京華美院教課;1943年到1945年,他又去了藝專教課,逐漸成為美術(shù)生眼中的名師。
田世光治學嚴謹,創(chuàng)作勤奮,十幾年內(nèi)都沒在凌晨1點之前睡過覺。作為職業(yè)畫家,他加入了當時北平的著名藝術(shù)團體“湖社”,并開始在榮寶齋等大牌畫店掛筆單,在國畫界憑借“工(筆)寫(意)結(jié)合”的特色而嶄露頭角。
逮麻雀去見恩師張大千
1945年,二十九歲的田世光成為張大千門下“大風堂”的一名弟子。大風堂是張大千從日本回國后,在上海與兄弟張善孖一起創(chuàng)立的畫室,后來兩人收徒授藝,弟子們便被稱為“大風堂門人”。田世光在頤和園長廊東頭的養(yǎng)云軒行了傳統(tǒng)的三跪九叩拜師禮,與他同時拜師的還有梁樹年、王學敏和俞致貞等。
其實在抗戰(zhàn)前夕,田世光就有幸認識了張大千。哪知七七事變后,張大千困居北平,一度被日軍扣押,未能前往古物陳列所。1938年5月,張大千只身離開北平,抵達上海,二人擦肩而過。一直到1945年11月,張大千才回到北平。
因為六郎莊離張大千住的養(yǎng)云軒很近,田世光常去那里為先生理紙磨墨。據(jù)他回憶,張大千留著一縷長髯,作畫時就像大將上陣似的,袖子一挽,運腕提筆,筆墨酣暢,讓人看著都覺得痛快。張大千一工作起來,就會廢寢忘食,師徒倆的勤勉堅毅如出一轍。
張大千說過:“師徒之間如父子。”他除了給學生講解自己的作畫心得,點評古畫得失,為學生答疑解惑之外,生活上也和徒弟們走得很近。張大千是位美食家,喜歡自己燒菜。當時北平飯館把學習他的燒法而做的香酥鴨稱為“張大千鴨”。還有一道干燒桂魚也因他出名,被叫作“張大千干魚”。張大千身體強健,胃口極好,特別愛吃炸麻雀。田世光沒什么東西可以送給老師,就時不時逮一些麻雀去見張大千,麻雀是六郎莊最多的土產(chǎn)了。
張大千不拘小節(jié)、大膽破局的畫法對田世光影響很大。畫家潘絜茲曾在田世光的畫集序言中寫道:“他(田世光)的山水畫也畫得極好,只是為花鳥畫所掩,被人們忽視罷了。”
1983年,張大千在臺灣臨終前,把自己新印的十余冊畫集簽名分贈給了一批大陸畫家。其中給北京畫家的有五本,分別贈送給朋友李可染、李苦禪,學生胡爽安、田世光和劉力上、俞致貞夫婦。田世光得到的那本是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的《張大千書畫集》第四集,扉頁上題有“世光賢弟留閱,不得見者三十余年,弟藝事大進,而爰衰老矣,八十五歲叟爰”。據(jù)說這是張大千去世前十幾天特地為得意門生寫的。然而,等到田世光收到這本輾轉(zhuǎn)寄來的畫冊時,大師已經(jīng)作古月余。
“挑釁”徐悲鴻,結(jié)緣梅蘭芳
1946年6月底,五十一歲的徐悲鴻出任藝專校長。他邀請大畫家齊白石、吳作人、李可染、李苦禪等到校任教。徐悲鴻本人有留法經(jīng)歷,是一個西畫國畫兼通的大家。當時一些山水畫家認為花鳥畫是雕蟲小技,而此前傳聞,徐悲鴻也認為北平畫界沒有巨幅有分量的作品,并為此頗為遺憾。
抗戰(zhàn)勝利后,京華美院停辦,田世光也沒有被藝專續(xù)聘,正賦閑家中,靠在琉璃廠各南紙店掛筆單賣畫為生。徐悲鴻的話傳到田世光的耳朵里,他很不服氣,有意要創(chuàng)作一幅巨幅畫作給徐先生瞧瞧。于是,一幅一丈二尺的《幽谷紅妝》誕生了。這幅畫的主角是海棠花,同時以瀑布、山壁、錦雞作為映襯,是一幅將花鳥與山水相結(jié)合的巨幅作品,技法上使用了田世光一貫擅長的工寫結(jié)合的特色。
《幽谷紅妝》在中山公園水榭展出后引起了強烈反響。徐悲鴻也去看了,不但駐足很久,還向業(yè)界打聽此畫的作者是不是一位世外老者。當聽聞是一位賦閑在家的青年畫家后,徐悲鴻決意要把他請去藝專當講師。
幾個星期后,藝專教務(wù)科長劉均衡來到了田世光家中。劉均衡坦誠問他可否去藝專教課并建議他去拜訪一下悲鴻先生。又過了幾日,藝專注冊科長張衛(wèi)銓來訪。張衛(wèi)銓說,徐悲鴻校長次日擬登門看望,不知可否。畫壇長輩親自登門,聘請一個待業(yè)的青年畫家,田世光哪能不感動。于是第二天,田世光便主動去拜訪了徐悲鴻,并受聘成為藝專講師。
會面后,徐悲鴻的胸懷與人品給田世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對美術(shù)界后輩的抬愛之心,頗有長者之風,令人敬佩。
從1947年暑假開始,田世光就一直在藝專授課,從講師逐步升任副教授、教授,20世紀80年代還帶過研究生。
在這段漫長的歲月里,他和徐悲鴻常有筆墨來往。徐悲鴻把自己的畫交給田世光添補合作的有十幅左右,其中一幅《竹外桃花》的題簽上寫道:“東坡詩意。悲鴻、世光合作1943、1950年?!保?943年徐悲鴻先畫了竹,1950年再由田世光補畫桃花。)1973年,田世光與俞致貞、白雪石、羅爾純等畫家同赴廣西桂林沿江旅行寫生期間,特地到徐悲鴻早年的桂林居所憑吊。彼時,徐悲鴻已經(jīng)去世整整二十年了。
田世光將個展從北平開到了天津,之后又在上海等地多次舉辦個展,得到了恩師張大千和另一位社會名流的鼎力支持,這位名流就是齊白石的弟子梅蘭芳。
就像梅蘭芳精通繪畫一樣,田世光對京劇也頗為了解。他說京劇中的曹操是大白臉,代表奸雄,但歷史上的曹操并非舞臺上的相貌,這就是藝術(shù)里的真實。因此,在中國畫中畫家所畫的花卉禽鳥也并不是生活中的鳥類,是在真實形象的基礎(chǔ)上加以概括提高,取其神韻。又如,京劇中的諸葛亮,在舌戰(zhàn)群儒中羽扇輕搖,有時一邊以扇遮面,一邊眼珠來回轉(zhuǎn)動,這表示在揣摩對方的心理,因此花鳥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也要特別注意禽鳥眼睛的畫法,達到以目傳情的效果,才能出佳品。
筆頌大國風范
1949年11月,藝專與華北大學三部美術(shù)系合并成立國立美術(shù)學院,次年正式定名為中央美術(shù)學院。田世光的名字與葉淺予、蔣兆和、李可染等人一同出現(xiàn)在了第一批主力教師的名單里。他和李苦禪、郭味蕖三人被指定為國畫系花鳥專科的主導教師。
之后,田世光相繼在中央美院、中央工藝美術(shù)學院、北京藝術(shù)師范學院任教并兼任外國留學生導師。他向?qū)W生悉心傳授雙勾重彩,為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技法在新中國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貢獻。
1951年,三十五歲的田世光成為第一批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根據(jù)當時的形勢需要,他開始進入肖像畫領(lǐng)域,發(fā)表了很多與時俱進的人物作品。為了更形象地刻畫農(nóng)民形象,他與葉淺予等人深入農(nóng)村,創(chuàng)作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年畫。借這個機會,田世光還回了一趟老家六郎莊。這位已經(jīng)成名成家的“柳浪莊人”回憶起艱辛的童年往事,感慨萬千。
1955年,美國畫家安東·里弗勒吉爾建議:“全世界進步藝術(shù)家應通過他們的藝術(shù)而對世界和平大會做出貢獻?!敝袊憫栒伲Y(jié)了十四位當代著名畫家,歷時十天,于當年6月共同繪制出了一幅彩墨國畫《和平頌》。
此畫長三點九八米,高二點零一米,氣勢恢宏。這十四位畫家按年齡從大到小排列依次是:齊白石、陳半丁、何香凝、于非闇、汪慎生、李瑞齡、馬晉、徐燕孫、楊敏、王雪濤、吳一舸、張其翼、段履青和田世光。未到不惑之年的田世光在第一梯隊的畫家中是最年輕的。他和老師于非闇共同負責畫中的和平鴿部分?!昂推巾灐比謩t由當時的中國人民保衛(wèi)世界和平委員會主席郭沫若題寫。巨作《和平頌》被送往赫爾辛基后,在世界和平大會上得到了積極反響。
1957年恰逢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三十周年,于非闇與田世光師徒再次合作,與張其翼、王學敏、俞致貞共同創(chuàng)作《江山如此多嬌》以示祝賀。
寫生采風、積極創(chuàng)作的同時,田世光在教學工作中熱情投身于“油畫民族化,國畫現(xiàn)代化”的美術(shù)教育改革中,為中國畫走向世界盡到了身為當代藝術(shù)家的使命。
1963年,田世光為郵電部繪制的“牡丹”特種郵票及小型張共計十六枚,被評為最佳郵票繪畫創(chuàng)作獎,他也因此被尊稱為“牡丹之父”。十九年后,“益鳥”特種郵票一套及小型張問世。從此花鳥兩全。
“文革”期間,田世光等人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勞動。后因身體原因,田世光得以返京,獲得了繼續(xù)創(chuàng)作的寶貴機會,陸續(xù)發(fā)表了《新安江水庫春景圖》《衣紅理繡》 《玉羽翎霜》《玉羽翎霞》等多幅畫作。
1975年,北京各美術(shù)院校開始復課。哪知第二年就發(fā)生了唐山大地震,更令人驚訝的是地震的時候,田世光竟然還在作畫。原來他應邀為中國國際貿(mào)易促進委員會作畫,是要作為國禮贈送給外邦友人的。為了按時完成任務(wù),田世光在北京甘家口大街十字路口地震棚內(nèi)堅持到了最后。
1979年7月,來自全國七個省市的畫家在頤和園藻鑒堂歡聚一堂,田世光與吳作人、李可染、葉淺予、李苦禪、張仃、吳冠中、黃永玉、關(guān)山月等暢談繁榮國畫之大事。興之所至,他賦詩道:“畫家漁叟喜相逢,明媚湖山春意濃?!?/p>
進入花甲之年后,田世光的工作重心是宣傳與創(chuàng)新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技法。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弟子們在雙勾渲染技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將中國寫意畫和西方繪畫結(jié)合起來,用現(xiàn)代審美的意趣,進入了傳統(tǒng)花鳥畫的新境界。
20世紀90年代后,年事已高的田世光先后受聘為北京大學藝術(shù)教研室顧問及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藝術(shù)顧問等,且被國務(wù)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但他沒有停止筆耕,畫展也在繼續(xù)舉辦。但凡遇到申奧、香港回歸之類的大事,田世光總有出上一份力的使命感。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書畫作品集》中,有田世光的名字;在慶祝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時,老藝術(shù)家還選擇了高難度的巨幅國畫創(chuàng)作。
1999年7月28日,田世光因心臟病突發(fā)在家中去世,享年八十三歲。就在去世前一晚,他還張羅著為朋友創(chuàng)作冊頁。8月15日,其家屬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告別儀式,首都各界千余人送來花圈和挽聯(lián)并參加吊唁。
2023年5月5日,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防止近現(xiàn)代珍貴文物流失,田世光被國家文物局列入1911年后已故書畫類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單?!按沽酪来迳岷旅缒锍?。”昔日的柳浪莊少年,儼然是國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