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路途上布滿了一個個問號,我們四處奔跑,急迫地想從外界求得答案。但我們長大之后常常發(fā)現(xiàn),其實很多問題,父母已經(jīng)遇到過,他們的經(jīng)驗不論是好是壞,都值得我們借鑒。這也是與父母溝通的重要性之一,他們是我們最親近的人,也是最愿意毫無保留地告訴我們?nèi)绾纬砷L的人。
學生時代,最讓你遺憾的事情是什么?
王嘉麗的媽媽(“80后”):我最遺憾的事就是早早輟學,外出打拼。家里兄弟姐妹多,加上我小時候容易生病,父親就決定不再讓我讀書了?!捌鋵嵶x書是能夠讓普通人把路走寬的唯一途徑?!备赣H臨終前緊緊握著我的手說了這句話。他后悔當初做了那個決定,要是讓我多讀點書,我現(xiàn)在也不至于這么辛苦地討生活。
學生時代里,你覺得最辛苦的事情是什么?你是怎么克服的?
留悅的媽媽(“75后”):辛苦的事情有不少,我們上學需要坐很久的船過河,在學校里一待就是一個星期。因為家里窮,帶去的肉很少,往往前兩天就吃完了,后面幾天吃飯只能靠咸菜。洗漱需要自己打水,水井在離宿舍很遠的地方,扁擔壓在肩上很痛很痛。至于怎么克服這些辛苦和困難的,都是靠毅力支撐的吧。
哪一刻覺得自己長大成人了?
趙怡可的爸爸(“75后”):我上高中的時候,村里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養(yǎng)魚,結果魚太多了導致滯銷。眼看快過年了,魚也沒賣掉,家里當時已經(jīng)欠了不少債,全等著賣魚來還債。后面好不容易聯(lián)系到一個魚販子,也談好了價格,全家人忙到晚上9點多,才把魚從池塘撈出來并運到收購地。那是寒冬臘月的晚上,非常冷,結果魚販子以魚不夠大為由,要求降價,不然就不要了。我記得爺爺非常無奈,但又不知道如何說服對方。我當時又冷又餓又憤怒,沖上去和魚販子理論,最后總算把魚賣出去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長大成人了。
潘羿卓的爸爸(“80后”):真正感受到自己長大的時刻,是我的爸爸離世的時候。即使我們爭吵了一輩子,但是在真正面對離別的那一刻,我才明白了他的壓力、他身上肩負的家庭責任。父母一直給你無條件的愛,可能你不覺得自己需要,但是當你發(fā)現(xiàn)這些一去不復返的時候,你就意識到之后都要靠自己了,也就自然明白自己長大成人了。
你是如何確定自己的職業(yè)的?
蔡羽晗的媽媽(“70后”):那個時代無法通過手機獲取招聘信息。我們都是通過熟人和朋友的介紹得知工廠招工的消息,而且通常會選擇去離家不遠的工廠打工。我們家一共有四個小孩,家里負擔比較重。所以,我們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根據(jù)自己的專業(yè)或者興趣去找工作,而是哪里缺人就去哪里打工。
潘羿卓的爸爸(“80后”):我確定自己職業(yè)的方式和大多數(shù)人不太一樣,并不是根據(jù)自己學習的專業(yè)或者喜好,而是出于年輕時的固執(zhí)。我的爸爸是我們當?shù)睾苡忻慕ㄖ?,年輕時我就在心里定了目標,一定要超過他,就這樣,我踏入了建筑行業(yè)。
和自己的父母發(fā)生沖突的時候,你是怎么做
何鑫偉的爸爸(“50后”):我小的時候,家里很窮,但你爺爺奶奶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讓我過上好日子。他們默默地付出,從不求回報。現(xiàn)在,輪到我為他們做點什么了。每當有沖突時,我會先冷靜下來,然后試著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理解問題。我們都有自己的立場,但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溝通和愛。兒子,你要記住,無論和誰有沖突,都要用理解和愛去化解,而不是用爭吵和仇恨去爭個輸贏。
第一次喜歡一個人是什么時候?是怎么處理自己的感情的?
金妙俐的爸爸(“80后”):在青春懵懂期,我覺得成績優(yōu)異或聊得來、長相好看的人是自己喜歡的人。但是長大以后發(fā)現(xiàn),這些人和自己真正喜歡的人是不一樣的,你最可親可愛的媽媽的出現(xiàn),讓我不想再去接觸別的女孩子?,F(xiàn)在所謂的“共同語言”“門當戶對”,對當時的我們來說都是浮云,年輕的時候敢愛敢恨,或許這樣的感情才是真愛吧。
如果你是我的師父,我來向你學藝,你會把你的哪項技能傳授給我?為什么?
王沈偉的爸爸(“80后”):我想把生活的本領教給你,主要就是燒飯做菜的技能,因為你常常會一個人在家,你得學會自己燒飯做菜,才能更好地養(yǎng)活自己,然后我們才能指望你來幫我們分擔一些家務活。
劉家亦的爸爸(“80后”):我沒什么技能,但“大丈夫能屈能伸”這句話,也想讓你領會。
你從自己的父母那里學到了怎樣的價值觀或道德準則?
翁靈龍的爸爸(“75后”):我父母早年都是農(nóng)民,勤勤懇懇種糧食。后來父親自己鉆研、求學,學會了基本的電工技術,慢慢成了鄉(xiāng)村電工。雖然他一直屬于編外電工,工資并不穩(wěn)定,但是鄰里之間,但凡有修電路、裝燈的事情,父親幾乎都是義務幫忙,并且答應的事從來都是風雨無阻,所以我們和鄰里之間的關系非常和睦。早些年,電費還要電工挨家挨戶收,記得有一次收到了假鈔,我父親主動掏錢把空缺補上了。父母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著我的價值觀。
屠杭瑩的媽媽(“70后”):總的來說,就是別偷懶、勤勞點。以前父母沒地方掙錢,整天待在田里,早上起床到田里,吃完午飯又去田里。上半年種早稻,下半年種晚稻,割完晚稻以后就種麥子,用來做饅頭、大餅、面疙瘩,多出來的糧食就背到糧站賣掉換錢。一家六口,一個人一畝地,一畝地666平方米,哪里肯讓土地荒廢了。從小,父母辛勤勞作的畫面就刻在了我的心頭上、骨子里,這也讓我很早就明白只要勞作,就有飯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