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鏡園浴鳧堂,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坐對蘭蕩,一泓漾之,水木明瑟,魚鳥藻荇,類若乘空。余讀書其中,撲面臨頭,受用一綠,幽窗開卷,字俱碧鮮。
每歲春老,破塘筍必道此。輕舠飛出,牙人擇頂大筍一株擲水面,呼園中人曰:“撈筍!”鼓枻飛去。園丁劃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無可名言,但有慚愧。
(選自《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注釋]
①天鏡園:紹興張氏園林。②樾(yue):樹蔭。③破塘:紹興西郊村落名,以產(chǎn)竹筍著稱。④輕舠(dao):輕快的小船。⑤牙人:舊時集市中為買賣雙方撮合生意并抽取傭金的人。文中指筍販。⑥橙:船槳。
[今譯]
天鏡園的浴鳧堂,高高的槐樹、竹子,樹蔭幽暗、重重疊疊。坐著觀看(前面)的蘭蕩,一片蕩水蕩漾,蕩水清澈、樹木鮮靈,游魚、飛鳥(的倒影)及水草,都好像飄在空中。我在這里讀書,撲到臉上、遮在頭上的,(都是)很受用的一種綠色,在幽靜的窗下翻開書,字字都呈碧綠、新鮮的顏色。
每年春末,一定有破塘村的筍從此經(jīng)過。輕快的小船飛一般地劃過來,筍販揀一株很大的筍扔到水面上,對園中人喊道:“撈筍!”劃槳飛也似的離去。園丁劃小船去撈筍,(這筍)形狀像象牙,潔白如雪,鮮嫩如花藕,甜如蔗糖。煮熟了吃筍,(味道)妙不可言,(我)只是感到慚愧。
[點評]
本文中,張岱主要以“景美”和“情真”兩個角度寫天鏡園。天鏡園浴鳧堂是張岱早年讀書的地方,張岱主要圍繞“綠”字,描繪其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高槐深竹,樾暗千層”,寫高處槐、竹之綠;“藻荇”寫“蘭蕩”中的綠色植物;“撲面臨頭”中的“撲”,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綠色人的性格,表現(xiàn)了張岱對充滿盎然生機的綠色的喜愛之情;“字俱碧鮮”更為形象,突出了張岱讀書時滿窗幽綠的環(huán)境,似乎連書上的字都變成綠色的了。天鏡園的綠色是立體的、層次鮮明的,使人如臨其境。接著,張岱寫“牙人”擲筍、呼人撈筍、飛速離去,“擲”“呼”“飛”三個動詞突出了其熱情、豪爽、大方、麻利的特點,表現(xiàn)出鮮活、生動的水鄉(xiāng)生活氣息。張岱的“但有慚愧”與“牙人”的豪爽、熱情形成對比,突出了張岱對樸實、熱情、豪爽的鄉(xiāng)民的贊美之情。短文融寫景、敘事、狀物、言情于一體,景美情真,言淺意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導讀/蘇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