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風云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頒布后,語文課堂教學改革進入關鍵階段,新課程強調(diào)教學增加實踐性和情境性,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拓展語文的學習空間。然而,長時間以來,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教學融合存在弊端,限制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也影響了語文學科的教學方向。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是當前進行語文教學需要關注的重點。文章以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紫藤蘿瀑布》一課為例來說明。
一、教材分析
《紫藤蘿瀑布》為閱讀課文中的精品課文,該單元的主題是“體味人生、關愛生命”。這是一篇抒情散文,描寫作者在見到紫藤蘿花瀑布后,情不自禁地駐足欣賞,為花兒旺盛的生命力而感到欣慰,讓作者心中的焦慮化為寧靜。文章通過“觀賞—追憶—感悟”的寫作思路,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小小的生命挖掘人性中的美好,贊美生命的魅力與永恒,借此激發(fā)學生關注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教學依據(j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欣賞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從中獲得感悟”。信息技術應用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具備十分顯著的優(yōu)越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明白使用信息技術不僅是節(jié)約書寫的時間,更主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積極思考,開闊學生的思維模式。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紫藤蘿瀑布》一文語言優(yōu)美靈動,學生通過閱讀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能夠體會文章的精妙,尤其是對文章富有個性的語言進行閱讀,體會其內(nèi)涵。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形式,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鼓勵學生大膽閱讀、大膽思考、創(chuàng)意表達。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2.揣摩句子的含義,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學習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
3.制作與《紫藤蘿瀑布》相關的短視頻,以圖文和閱讀的方式進行深入的分析、解讀。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文章句子的美,體會優(yōu)美而有哲理的語句。
5.精讀課文升華對生命的感悟,體會生命的美麗和永恒。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品味優(yōu)美且富有哲理的語言,理解作者在十年之間情感的變化,逐步學習托物言志的寫作方法,學會用這種方式描寫自己喜歡的事物。
五、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抒情導入(自主學習)
教師通過提問,以花語導入課堂:“大家知道紫藤蘿的花語嗎?”在課件上顯示,紫藤蘿的花語是“依依的思念”。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提問:大家對大自然的某種花或草有什么感悟嗎?試著思考,作者宗璞面對紫藤蘿的時候有什么感悟呢?
在預習環(huán)節(jié),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感官協(xié)同定律,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沉浸在課堂中。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時,教師利用圖文、音頻和視頻營造氛圍,為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創(chuàng)造舒適的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設計意圖:以圖片、音頻、視頻導入,打造智能、情景式、充滿趣味的課堂,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緊緊抓住學生的眼球,讓學生沉浸在課堂氛圍中。教師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展示各種學習資料,利用圖文資料、短視頻和音頻等相關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打破傳統(tǒng)學習方式的束縛,以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二)自主學習,預習檢查(合作探究)
1.了解作者與寫作背景
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宗璞的生平,展示她的主要作品,主要作品有《紅豆》《弦上的夢》以及系列長篇,利用PPT展示其語言風格。
寫作背景: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弟弟處于癌癥晚期,命在旦夕,作者非常悲痛,在弟弟病逝后,作者徘徊于庭院中,見到盛開的紫藤蘿花樹,在旺盛的花樹面前睹物思人,感悟花兒的綻放到衰敗,由此感悟生命的美好與永恒,寫成此文。
2.字詞反饋
(1)瀑布(pù)? 迸濺(bèng jiàn)
沉淀(chén diàn) 佇立(zhù)
伶仃(Iíng dīng) 不禁(jīn)
盤虬臥龍(pán qiú wò lóng)
仙露瓊漿(xiān lù qióng jiāng)
酒釀(jiǔ niàng)
(2)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汉?。
仙露瓊漿:形容鮮美的酒。
盤虬臥龍:回旋盤繞像臥著的龍。形容枝干蒼勁有力。
(3)三個多音多義字:禁、挑、嚷
《紫藤蘿瀑布》的合作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計劃,找到學習目標,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尋找“珍愛生命”相關主題的文章,了解“珍愛生命,面對困難挫折”背后的故事,體會“托物言志”的寫法。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習興趣選擇合適的學習方式,部分學生習慣跟隨老師的講課節(jié)奏,跟隨PPT、慕課完成學習;部分學生喜歡自己上網(wǎng)查資料,打印相關的內(nèi)容,教師都應該理解且尊重。教師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品味語言的魅力,探討情感的表達方式。探討任務是作者宗璞在描寫紫藤蘿花的時候,使用怎樣的寫作技巧,在描寫紫藤蘿花的生動的時候,她內(nèi)心對生命的贊美、對生命充滿希望的情感是怎樣表達出來的;描寫紫藤蘿花的“稀落、伶仃”是怎樣體現(xiàn)出來的,背后又有怎樣的故事。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尋找答案,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重點研讀,賞析文章語言(精講)
1.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紫藤蘿的圖片,背景音樂可選擇《寂靜之聲》,在視聽結(jié)合的環(huán)境下,利用課堂時間組織學生分享學習心得,寫作能力強的學生,也可以寫成文字進行傳閱。通過交流、討論、發(fā)言,學生實現(xiàn)互相學習。教師引導學生說出或者寫出想到了什么。
2.教師朗讀學生的作品
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創(chuàng)作與《紫藤蘿瀑布》相關的主題,如短文、模擬等,以展示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
3.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合作,比較異同點。
這個環(huán)節(jié)通過小組討論展開,討論描寫的順序和手法、感官內(nèi)容的表達、思想情感的表達方式等。需要明確要點:
(1)作者是怎樣安排描寫順序的,如何實現(xiàn)從整體到局部的跨越,提示學生搜索關鍵詞:一片、一穗、一朵……
(2)作者對景物的描寫,有靜態(tài),也有“化靜為動”的轉(zhuǎn)變,提醒學生品味關鍵的動詞,根據(jù)《紫藤蘿瀑布》的特征找出好詞佳句,讓學生朗誦、讀寫優(yōu)美的句子,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感知另外一種生命。
(3)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品讀語言,體會修辭手法的巧妙。教師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分享的模式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紫藤蘿會給作者帶來這么大的感悟”,走進故事了解其中的曲折,讓學生代表發(fā)言,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4)教師將在網(wǎng)上找到的《紫藤蘿瀑布》相關的視頻、圖文信息通過微課或者社交軟件發(fā)布,方便學生課后學習,這些資源是課堂學習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也可以豐富課堂,讓教學更真實、趣味、多樣化。
(5)紫藤蘿花是不是無時無刻不給作者旺盛的感覺,這里通過與背景聯(lián)系起來進行對比。
△特別關注:在閱讀中,畫出表現(xiàn)紫藤蘿遭遇不幸的詞語,如“稀落、伶仃”,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紫藤蘿花的慘敗的,讓學生認識到今昔對比,旨在用花兒的“不幸”映襯作者的“不幸”。作者為什么會在精神上感到“寧靜和喜悅”?
這里,教師引進生命教育:經(jīng)歷過不幸和苦難的人,會更珍惜生活中的小美好。在歷史轉(zhuǎn)折時期產(chǎn)生如此深沉的快樂,獲得精神上的滿足,這何嘗不是生活的獲得?閱讀與《紫藤蘿瀑布》相關的散文,如史鐵生、余光中的散文,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寬度,以拓展認知。教師鼓勵學生課后上網(wǎng)查找資料,如寫作背景,相關文章推薦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補充“馮鐘越”的歷史背景,搜集作者的相關文章,如“我活著,隨即得了一場重病,偏偏沒有死。許多許多人去世了,我還活著……——《1966年夏秋之交的第一天》”。
△特別思考: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作者卻說“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兩者之間存在矛盾,你是如何理解的?引導學生挖掘教材,找出“一朵”與“萬花”之間的聯(lián)系。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寫作訓練與提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寫作習慣。學生閱歷比較淺,在學生心里埋下對生命感悟的認知,使學生觸摸有厚度的生命,學會體會、感悟生命的價值。)
(四)學生歸納(有效訓練)
1.出示探究問題:文章在書寫方面的特征。
2.男女配合閱讀,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3.引導學生學會托物言志的寫法,理解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歸納與分析,達到觸類旁通的效果。)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展開評估,積極反思自己的學習。如,教師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修辭手法的使用情況、文章主題的理解情況、人物命運的惋惜等,了解作者是怎樣托物言志的,對散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法進行模仿,再進行自我評價,逐步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
(五)再讀經(jīng)典,感悟真諦
齊讀課文最后兩段,體會作者頓悟之后的情感變化。
(設計意圖:延伸到課堂內(nèi)外,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好。)
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記錄學生在《紫藤蘿瀑布》中的語言掌握情況、情感傳遞等情況。如學習和模仿寫作能力,解讀思想情感。教師要仔細觀察和記錄,以便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根據(jù)學生線上查看資料的情況、各種學習軟件的測評情況,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
六、總結(jié)
基于信息技術背景的初中語文教學設計應該盡可能滿足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在設計中,教師從導入課程到課外查閱,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需要圍繞生命意識、強健精神追求等核心展開。通過個性化教學和多樣化教學,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fā)展,促進學生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讓學生經(jīng)歷生命教育,為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大謝集鎮(zhèn)第一中學)
編輯: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