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麗娟 張秋林 茶麗華
摘? 要:近年來,隨著博士研究生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遇到挑戰(zhàn),一些問題便突顯出來,如博士生延期畢業(yè)率逐年攀升。在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學校、學院與導師形成培養(yǎng)共同體,其中導師應是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第一責任人與具體培養(yǎng)政策執(zhí)行人。基于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的現(xiàn)狀,目前很多實施單一導師制,形成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導學共同體,該文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師生初始互選的信息錯位從而引起導師與學生產(chǎn)生矛盾。為解決這一問題,該文提出以兩位及以上導師組成導師組,有利于更加科學地培養(yǎng)具有復合特性的博士生人才,也有利于將導師對博士生第一責任進行分置,減輕導師責任;最后但同樣重要的是,實施導師轉換制用以解決導師組也無法克服的導學矛盾,以避免引發(fā)學校、學院、導師與學生之間產(chǎn)生更嚴重的矛盾,避免可控的導學問題演化為不可控的惡性糾紛,給學校乃至社會造成惡劣影響。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導學共同體;單一導師制;導師組制度;導師轉換制
中圖分類號:G643?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17-0014-04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doctoral students, the quality of doctoral training has encountered challenges, and some problems have become prominent, such as the increasing rate of delayed graduation for doctoral students.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doctoral students, the school, college, and supervisor form a training community, where the supervisor should be the first person responsibl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s and the executor of specific training policie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ctoral student training, many have implemented a single supervisor system, forming a guidance community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graduate students. This article finds through research that the initial information mismatch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leads to conflicts between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proposes to form a doctoral supervisor group with two or more supervisors, which is conducive to more scientific cultivation of doctoral talents with composite characteristics, and also helps to separate the first responsibility of supervisors for doctoral students, reduc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doctoral supervisor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ctoral supervisor conversion system aims at resolving the teaching conflicts that cannot be overcome by the supervisor group, in order to avoid causing more serious conflicts between schools, colleges, doctoral supervisors, and students, and to prevent controllable teaching problems from evolving into uncontrollable malicious disputes, causing adverse effects on schools and even society.
Keywords: doctoral student training; guidance community; single supervisor system; supervisor group system; supervisor conversion system
在當前博士研究生逐步擴招與博士研究生延期畢業(yè)率日趨增高的雙重趨勢之下,作為從事研究生教育培養(yǎng)工作者,應探求如何提高不斷擴招的博士生群體的質量;如何助力博士研究生按期畢業(yè);促進成熟的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導師組機制和導師轉換制是破解此種僵局的關鍵舉措,值得深入剖析。
一? 導師與學生產(chǎn)生矛盾的原因:師生初始互選的信息錯位
在近期進行的關于博導與博士生之間的導學關系的研究中表明,在進行博士生招生工作中,學校對于每個導師近幾年所指導的學生準時畢業(yè)率等信息并不進行公布,該類信息對于學生進行博導選擇至關重要[1]。在招生目錄中可獲取的僅為博導姓名、專業(yè)和招收名額,另外除了學校官網(wǎng)的教師簡介,進一步的詳細信息并未提供。大部分常規(guī)的學生無法獲取關于導師更加詳細的信息,僅憑有限的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博導與學生的匹配。
以德國社會學家滕尼斯的“共同體”概念為基礎,形成由緊密的主體關系、共同的道德規(guī)則、趨同的精神意志和體驗經(jīng)歷為主要特征的導師與研究生之間的導學共同體[2];導學共同體理論充分點出了導師與研究生利益共同體關系,由導師占據(jù)主要地位的“被動”工作關系,重塑為具有內部共同驅動力的“主動”合作關系[3]。隨著研究生擴招,碩士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的同質化程度增加,實質意義上的導師制真正實施的范圍逐漸縮限在博士研究生教育階段,即便同時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導師,相較于數(shù)量較多、年限較短的碩士研究生,其傾向于將有限的精力用于更有潛力的博士研究生;從博士研究生教育范圍繼續(xù)限縮,甚至有非常大的一部分博士研究生已經(jīng)處在了無指導的散養(yǎng)模式之下,自己進行選題研究。在此種情境之下,更無法期待對碩士生甚至本科生投入實質意義之下的導師制指導。健康導學關系應使導師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模式,建立學生的信心,不畏懼導師話語權威,勇于與導師進行表達真實想法的學術溝通,最終在自己獨立研究的基礎之上,在學校、導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下,使學生善于學術研究,善于解決問題[4]。
二? 導師組制度
(一)? 導師組的組成人員
導師組制度是通過學生自己聯(lián)系意向老師人選或者導師推薦人選讓學生聯(lián)系,在意向老師也統(tǒng)一的前提下,經(jīng)過學校申請程序,形成導師組共同指導研究生進行研究。導師組的設置發(fā)揮實質作用之時,可以使研究生博采眾長,有更大長進。但為了避免導師資源在導師組中的閑置,導師組構成人員為2至4人是目前導師組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模式。導師組成員應該有所限制,首先以文科型高校的中央財經(jīng)大學的導師組成員數(shù)量舉例,導師組成員最少2位老師,最多4位老師;導師組的設置為可選擇的行為,并非必選項目;且導師組的構成可以是校內教師加校外教師,甚至可以包含國際導師。但值得注意的是:因考慮師門傳承以及導師之間教學方式協(xié)調難度較大等多方面因素,以中央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培養(yǎng)為例,從2013年開始掛靠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博士培養(yǎng)工作,至今為止博士生由導師組指導占比極少。雖然導師組制度在學校層面有明文規(guī)定,但導師組制度的落實自由度受復雜的因素影響,值得深思。然后又以昆明理工大學為例,對于導師組的規(guī)定如下:導師與研究生應在雙向選擇的基礎上,建立互相尊重、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鼓勵推行導師團隊的研究生指導方式。導師團隊中招收研究生的導師為主導師,其他導師團隊成員可由不同學科背景、研究專長的導師擔任,以促進論文質量的提高和交叉學科人才培養(yǎng)。導師團隊的組建應由主導師提出。鼓勵主導師選擇青年教師進入導師團隊參與指導工作,幫助青年教師積累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對于無獨立培養(yǎng)研究生經(jīng)驗的新任導師,鼓勵其首次招生時與研究生培養(yǎng)經(jīng)驗豐富的資深導師組建團隊,共同指導研究生。專業(yè)學位導師應與行業(yè)導師組建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專業(yè)學位研究生。鼓勵不同學科專業(yè)、具備一定合作基礎的博士生導師通過交叉學科項目等途徑,以“校內雙導師”形式共同指導研究生。校內雙導師共享招收、指導、評價、管理研究生和成果署名的權利,共同承擔研究生培養(yǎng)的責任。筆者有幸參與學校組織的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學習,以該校為例,對于導師組的規(guī)定如下:新加坡的研究生導師制度規(guī)定,學生在申請新加坡研究生學位時,必須有一名導師指導其研究工作。新加坡的研究生導師制度旨在確保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研究成果。新加坡的研究生導師制度要求導師按照一定的標準來指導學生的研究工作。首先,導師應為學生提供有關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的建議。其次,導師應給學生提供指導,幫助學生完成研究工作。此外,導師應定期與學生溝通,以確保學生的研究進展順利。確保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得到有效的指導,從而使學生能夠獲得良好的研究成果。最后,導師應在學生畢業(yè)前審閱學生的論文,并給出有效的建議,以幫助學生完善論文。
從指導效果和教學成本等各方面因素考慮,導師組的人數(shù)不宜過多,應控制在合適的范圍之內,并保證設置導師組能夠發(fā)揮相應的作用。導師組的設立應確保每位老師的所屬類型是從不同方面進行確定,不應造成師資資源的浪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導師組成員的多樣性有利于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人才更符合社會的需求。比如,國內大連理工大學和浙江大學,這兩所高校在復合研究生領域形成較為完善的招生和培養(yǎng)制度[5]。在當前導師制模式中有為解決學生理論能力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的問題,存在校內導師和校外管理部門或者企業(yè)部門導師相結合的雙導師制度[6]。以筆者于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于北京工商大學法學院完成法律碩士的教育階段為例,在此過程中筆者通過固定程序配備了一名校內學業(yè)理論導師和一名律所高級合伙人作為校外實踐導師,從兩個方面促進完成法律碩士的培養(yǎng)。此種模式下的兩位導師針對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的教導,各司其職,形成互補關系,根本上排除導師之間的競爭關系,有利于導師制作用的充分發(fā)揮,減少出現(xiàn)導師之間相互掣肘的情況。值得注意的是,在較早時期,研究者通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門進行27所高校相關的實證調研中表現(xiàn)出:導師組制度中的雙導師制度有較高的認可度;師生對彼此關系認同主要趨向于傳統(tǒng)師徒制和科研伙伴關系,參與導師課題是研究生接受培養(yǎng)的主要途徑之一[7]。
(二)? 導師組成員的權利與義務
導師組成員最基本的權利應是在博士生的博士學位論文的指導教師一欄上的署名,署名行為是對導師組成員指導博士生行為的一種肯定,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此種行為也是對指導教師的一種約束——能促進指導教師切實履行指導職責。在計算年底績效之時,對于參與導師組指導工作的教師應計算相應的績效指標,此行為既是對教師完成導師組工作的肯定,也是一種激勵機制,進而避免參與導師組工作成為教師的正式工作內容之外的負擔。此種考核機制有利于導師組制度發(fā)揮實質作用。與之相反,當導師組成員不履行相應的指導職責,應與單一導師制瀆職懲戒同等處理,應進行績效扣減,考核不合格,嚴重的應限制甚至免除其博導資格。面對日益增多的指導任務①, 導師應該有獲取相應經(jīng)濟報酬的權利、有政治自由的權利和其他履行職權所需要的正當權利,但應當避免責任導師責任的泛化,以避免導師履責負擔過重,打擊導師履責的積極性。另外,不可忽視的是,學生某些不負責任的行為比如對自己課業(yè)和論文的不認真或者是自己評獎材料造假等各種問題導致未完成培養(yǎng)方案要求,卻將不合格的責任推脫于自己的導師,給導師帶來負面影響[3]。
導師最基本義務是完成對學生的指導,不管是單一導師制或者是導師組制度,導師的基本責任是對學生的指導;但應該注意到的是,導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是無法檢驗其是否完成的一個過程,是一個相對抽象的過程,也許這也是為何出現(xiàn)有些老師在學生畢業(yè)之時,和自己的學生的熟悉程度和陌生人無異。在無法對導師指導的質量進行嚴格把控之時,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對導師指導的過程進行量化,至少通過提高導師與學生接觸的頻率,減少不論是因為導師個人原因或者是學生的個人原因導致的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導學頻率過低的問題。
三? 導師轉換制
(一)? 導師轉換制的來源
碩博連讀是一種不同于統(tǒng)招博士的博士生招生方式,是一種非常利于研究生科研成長的博士生培養(yǎng)方式。且碩博連讀的博士生出現(xiàn)某些客觀情況之時,可以選擇在該平臺只拿碩士學位進而結束學業(yè)。對比統(tǒng)招博士生而言,碩博連讀的博士生具有了較有優(yōu)勢的及時止損的途徑。保持導師的一致性和長久性,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教育教學,碩博連讀的學生在前兩年完成碩士學業(yè)期間,有較多機會對自己的導師有深入的了解,能較為深入地甄別該導師的培養(yǎng)方式、風格與具體研究方向,是否符合自己繼續(xù)取得博士學位。與此相對而言,碩博連讀只取得碩士學位畢業(yè)視為碩博連讀生的一種正常路徑,那筆者同樣想要去探究對于統(tǒng)招博士生而言,有沒有一種類似的路徑,以盡可能弱化影響的方式去轉化遇到的不適配導學關系。
在我國較早的相關調查研究中顯示:碩博連讀是除了公開招考之外博導較為認可的一種招收博士生的方式,博導不僅從專業(yè)知識方面,還從學術興趣發(fā)展、科研能力的精進,治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和道德修養(yǎng)提升等各方面影響著博士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此調研驗證博導對于博士生的培養(yǎng)教育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師組制度應成為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手段[8]。
對于環(huán)境工程專業(yè)研究生的培養(yǎng),因其是趨于實踐類型的研究生,需要進行實驗操作,依托實驗平臺,才能推進所進行的研究。所進行的研究一般情況下是無法在短時間取得成果,一方面研究生還需要完成除實驗操作之外的一些論文的課程,還要完成培養(yǎng)方案中各種要求;另一方面碩士研究生2至3年的學制,除去對環(huán)境的適應時間和畢業(yè)季找工作的時間,真正用于踏實學習和研究的時間并不多。綜合分析而言,對于偏重實踐的研究生教育,碩博連讀研究生的設置是較好的選擇。
與此相對應,應該也設置碩博連讀學生有完備且選擇性的退出機制。因為并非所有學生都適合碩博連讀,博士生延畢率越來越高,拿到碩士學位直接工作不可否認是一個較好的選擇。涉及到這方面,在平時的研究生教育中,就需要對學生是否有科研潛力進行識別,而此種識別唯有研究生導師可盡到職責。針對統(tǒng)招普通博士生,提供一個正常的解決導學不適配關系的方式,有利于學生及時止損;學校、學院有常規(guī)化的轉換導師的機制,應成為導師或者學生在博士生入學之后一個常規(guī)選擇的機會,其本質值得進行深入探究。
(二)? 導師轉換制的本質
導師制想要切實落實,需要導師與學生的雙向配合與互動,當導師與學生之間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可調和的矛盾之時,單一導師制和導師組制度無法發(fā)揮實質作用,此時需要實施導師轉換制,為學生更換導師,以防止更加嚴重的后果產(chǎn)生。但應注意,導師轉換制并非簡單更換導師,需要一系列嚴格的步驟確保該制度實施,其本質上仍屬于非常態(tài)的教學機制。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秩序,導師與學生之間的基本關系仍然需要以彼此信任為基礎。
導師轉換制度是指研究生在符合一定條件之后,具備新舊導師同意的前提下,更換研究生的導師,即原導師同意自己的研究生轉入其他導師的名下,新導師也同意接受該名轉入的研究生,愿意指導其完成學業(yè),對該轉入學生負責。導師轉換制度是否可以實施,牽涉到的因素非常多,但具體實踐仍需探索,其地位應作為導師組制度的補充而存在。在有招生指標的導師之中,如何進行導師轉化換制。在入學1年或者相應時間之后,設置導師與學生之間再次雙向選擇的機會。碩士研究生階段的導師轉換制實施會比博士生導師制度制約因素少。博士生用固定導師的招生指標招入學校,在某種程度上被設定為博導個人范圍,博士生會處于更加封閉的“環(huán)境”,博導對于博士生的影響指數(shù)陡然增大。轉換博導,需要達成的因素:初始博導愿意與該學生解除指導關系,并得到新的招生指標;轉換接受的博導愿意用自己的招生指標來帶實施了導師轉化制度的學生。招生指標需要學院來統(tǒng)籌,轉導制度的實施需要進行更多協(xié)調,該制度的實施難度增大。
牛津大學導師制是以精英教育為理念產(chǎn)生的本科生培養(yǎng)制度,是一種充分給予學生自由發(fā)展空間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培養(yǎng)模式[9]。培養(yǎng)導師轉換制有利于降低師生矛盾,提高學生培養(yǎng)質量,也有利于減少教師不作為的現(xiàn)象,減少導師有招生資格又無帶學生能力的情況,做到實質上培養(yǎng)學生,才能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質量。在招生量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師生比嚴重失衡。其次教師科研與教學考核機制的模式對于教師壓力的增加,然后學生的就業(yè)壓力不斷增加,在考證、考公務員等實際趨向之下,對于和導師交流促進科研學業(yè)的積極性下降。最后綜合而言,導師制的成效在逐步下降,并無法發(fā)揮導師制在國外傳統(tǒng)教學的地位與作用[10]。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推廣,如何在當今時代的潮流之下發(fā)揮導師制應有的作用,根據(jù)我國師生數(shù)量的實際情況,導師制在研究生教育中精耕細作的可行性遠大于在本科教育實踐中的可行性,導師制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博士生教育值得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改進。導師轉換機制的實施,是切實提高導師制度在博士研究教育領域發(fā)揮作用的路徑:高校本碩博導師制泛化背景下,導師轉換機制的設置無疑是提高導師制實施質量的一劑強心劑,值得切實探索與落實。
四? 結束語
導師組教學適用于綜合素質較高的學生。在導師組教師們從不同的角度指導之后,學生發(fā)展能夠達到更好的層次。綜合而言,學校通過給學生提供組建導師組機會的方式,使學生得到了更高層次的發(fā)展平臺。導師轉換制適合原有導師無法起到實際指導作用的學生,甚至導師的指導對學生發(fā)展出現(xiàn)阻礙的情況下,學院應該提供有效的導師轉換途徑。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有更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師生關系激化,避免產(chǎn)生不確定的消極教學事故,對學院教學造成負面影響。導師組制度與導師轉化機制的實施是面對提高博士生培養(yǎng)質量與效率的時代挑戰(zhàn),面對時代對高端人才需求的強烈回應。
注釋:
① 黃宗旺等文中指出:“2020 年全國教育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46萬研究生導師承擔著310多萬研究生的指導任務,平均每個導師指導近7個研究生。”
參考文獻:
[1] 劉寧寧.主動選擇還是被動分配:導師選擇模式對博士生科研績效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高教研究,2022(3):67-73.
[2] 張榮祥,馬君雅.導學共同體:構建研究生導學關系的新思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0(9):32-36.
[3] 董宗旺,田鵬慧.研究生導師職業(yè)權利的內涵、困境與實現(xiàn)路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9):63-70.
[4] 王燕華.從工具理性走向交往理性——研究生“導學關系”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60-66.
[5] 呂旭峰,范惠明,吳偉.跨學科研究生培養(yǎng)復合導師制度的構想[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5,35(11):33-39.
[6] 周紅康.雙導師制:創(chuàng)新型研究生培養(yǎng)的新機制[J].江蘇高教,2006(5):91-93.
[7] 周文輝,張愛秀,劉俊起,等.我國高校研究生與導師關系現(xiàn)狀調查[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0(9):7-14.
[8] 張巧林,孫建軍,卞清,等.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博士生視角與導師視角的比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9(4):32-38.
[9] 別敦榮、蔣馨嵐.牛津大學的發(fā)展歷程、教育理念及其啟示[J].復旦教育論壇,2011,9(2):72-77.
[10] 李國倉.應然與實然的距離:牛津大學導師制在我國的發(fā)展與困境[J].中國高教研究,2013(8):55-59.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雙碳目標背景下我國地區(qū)環(huán)境規(guī)制的敏感性博弈及其績效研究”(72204044);內蒙古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青年項目“內蒙古資源型地區(qū)綠色轉型發(fā)展新路徑研究”(2023NDB140);昆明理工大學對外合作交流處2023年國際交流合作項目(CA22369M008A)
第一作者簡介:茶麗娟(1987-),女,彝族,云南大理人,博士,實驗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