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種培
姚家垛子在村莊的東北隅,住著30多戶人家。聽老人講,垛子早先是一姚姓大戶人家的四周環(huán)水的私家垛田。
姚家垛子最東北角,是沈家三房兄弟的幾間草屋。老大學筀對《易經(jīng)》很有研究,他家藏有一套不知哪一代祖上傳下來的乾隆年間的木刻本《周易》。學筀還對“醫(yī)卜星相”有研究,有時小試牛刀,還蠻靈驗的。
雖還稱姚家垛子,但其也只剩二邊臨水,因為西南邊早與莊子連為一體。記得小時候垛子的東南邊還有一段很深的“旱溝子”,我們時常在溝里挖“地道”,做打仗的游戲。
姚家垛人崇尚“好男兒立志參軍報國”,全垛有20多人參過軍。劉文驥、劉永安、劉強,祖孫三代都是兵。吳增存和吳榮,楊正和和楊素華,顧維珍和顧小兵都是父子兵。顧進魁、顧進生二兄弟則是參加過新四軍的抗日老兵。顧種云是參加解放上海戰(zhàn)役犧牲的垛上唯一的革命烈士。顧三田、顧響田二兄弟都上過朝鮮戰(zhàn)場。顧德珊是共和國第一代海軍水兵。
現(xiàn)齡95歲的沈?qū)W志老人,在參加由粟裕將軍指揮的鹽城伍佑戰(zhàn)役時被打斷了一條腿,當年他才18歲。好在黨和政府給予老人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和照顧,春節(jié)、建軍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市里領(lǐng)導還親自登門慰問老人。老人現(xiàn)在過得蠻幸福的。我小時候和學志老人也曾同床睡過一宿呢。
住在垛上西南角的劉家大房二兒子劉永輝,現(xiàn)任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教授、碩導、科研部部長,海軍大校軍銜,是姚家垛上最大的官。
姚家垛上還有四房姚家后代。姚天中戰(zhàn)爭年代任溱潼縣(解放后撤銷了)梓辛區(qū)宣傳部長,飽讀詩書、學識淵博,因患有嚴重眼疾,解甲歸田,回鄉(xiāng)農(nóng)務(wù)。姚天中的夫人顧細玉(我的嫡親大姑母)活了整整100歲,是姚家垛上最長壽的老壽星。
姚家垛上有木匠、瓦匠、鐵匠、皮匠,有開糟坊的、彈棉花的、做裁縫的,有在外辦企業(yè)、搞運輸?shù)?,有在各級政府部門擔任要職的。最受人尊敬的是有十多名人民教師,有三位在興化中學任教。
與姚家垛子向南一街之隔的是莊上的小學,由邑人徐寶和(民國興化縣第一任教育局局長)于民國初年創(chuàng)辦。向東一橋之隔是縣屬大顧中學。中美雙籍院士王存玉,求學大顧中學高中部三年后,考取南京醫(yī)科大學?!拔裘夏?,擇鄰處”。朗朗書聲中的姚家垛上人對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視,改革開放后,30多戶人家的姚家垛子,岀了30多名大學生,其中不乏名校生。垛上第一代老教師、飽學之士顧進燦老先生,每逢春節(jié),大門前總是貼著一副“吃千般苦,讀萬卷書”的春聯(lián),也是全垛人重視教育的寫照了。
30多戶的姚家垛子,近十多年來,走出了三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顧堅、顧天璽父女和顧堅的堂弟顧維萍先生),也算是“一門三進士”啦!一個地圖上找不到的偏僻水鄉(xiāng)小村莊,竟然岀了三位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恐怕全國也罕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