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少年近視率偏高,個人、社會、國家正迫切尋求有效對策以減少近視患病率。筆者發(fā)現,近視眼的防治存在投機心理、從眾心理、享樂心理、消極心理四種心理妨礙因素。因此,本文提出在近視眼防治宣傳工作中運用合理情緒想象技術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技術幫助學生走出認識誤區(qū),采用陽性強化法監(jiān)督青少年科學用眼,對個別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參考心理咨詢模式建檔,以期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近視問題。
(一)青少年近視率偏高亟待解決
2017年6月6日,基于“北京眼病研究”,中國政府指出了“高度近視眼底病變已成為華人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2019年4月29日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 53.6%,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36.0%,初中生近視率為71.6%,高中生近視率為81.0%。在此背景下,筆者對新鄉(xiāng)市三所中小學的學生近視情況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新鄉(xiāng)市小學的近視率達到了49.15%,中學達到了76.56%。青少年的近視問題不容小覷。
(二)個人、社會、國家迫切需要減少近視患病率
高比例的近視危害極大。從學生個人角度來看,其不僅不利于學生自身長遠發(fā)展,還會影響學生體育運動和日常生活;從社會角度來看,治療近視加重了社會經濟負擔,學生不管是配眼鏡還是進行近視眼矯正都將增加家庭支出;從國家角度來看,青年一代近視率的提高會極大影響國家安全,國家難以征集到符合要求的兵員,不利于提高國家的綜合戰(zhàn)斗力。因此,為了國民健康與國家安全,防治近視迫在眉睫。
(三)國內缺少心理咨詢干預下的近視眼防治研究
在此背景下,我國學者及衛(wèi)生工作者提出了中醫(yī)、西醫(yī)、體醫(yī)融合等應對方案,且很多學者從學校角度出發(fā),提出了保護眼睛的一些基本要求,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文獻資料。然而,近年來,社會上也出現了很多妨礙近視眼防治的因素,一方面,學生、家長、教師對近視眼疾病的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近視眼的嚴重危害;另一方面,部分不近視的學生將眼鏡視為裝飾物,有佩戴欲望。此外,盡管很多學生擁有一定的科學用眼常識,但由于自律性較差、學習壓力較大,往往會出現近視問題與心理問題的惡性循環(huán)。
近視的形成70%源于生活方式,30%源于遺傳。通過幫助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用眼習慣,改掉不良用眼生活方式,可有效預防近視,控制青少年的近視發(fā)病率。然而,在推進預防近視眼工作中,不管是學生、家長還是教師群體,都存在一些心理妨礙因素。
(一)投機心理:對近視眼疾病危害的認識不足
首先,從學生角度看,近視患病的普遍性降低了青少年預防近視的欲望。在關于近視眼的走訪調查中,筆者發(fā)現,有50.8%的學生認為近視并不是一種疾病,且這些學生有一大部分是小學生,也有個別初中和高中學生。而當被問及為什么認為近視不是一種疾病時,其認為身邊戴眼鏡的同學有很多覺得近視并沒有太多疼痛感,戴眼鏡就能看清,因此不是疾病。其中,49.2%的學生雖認為近視眼是一種疾病,但是在談及近視危害時,大多數學生只看到了近視對自身學習與生活造成的不便,而沒有考慮到其深層次的危害,如因此而產生的心理障礙等。并且,有12%的學生認為,佩戴隱形眼鏡會減少近視危害,幾乎沒有學生能看到近視疾病對家庭和國家造成的危害。
其次,教師群體近視率較高,存在負面“榜樣”影響。在教師群體走訪調查中,筆者發(fā)現,教師近視率達到了94%。這讓教師的預防近視教育變得只有“言傳”,而缺少“身教”。同時,教師群體對預防近視醫(yī)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不高,只有73%的教師能說出學生書本距眼應在33㎝以上,40%的教師能夠說出使用電子產品“20-20-20”的口訣,即看屏幕20分鐘后應遠眺20英尺(6米外)20秒以上。
最后,筆者在與學生的交談中發(fā)現,很少有家長能做到定期為孩子檢查視力,大多數學生的近視問題是在學生自己看不清黑板后才發(fā)現的。并且,只有5%的家長會選擇帶孩子去醫(yī)院進行專業(yè)驗光、配鏡,大多數家長會選擇眼鏡店或者視力矯正店對孩子進行眼睛視力矯正。雖然家長不希望孩子近視,但有很大一部分家長認為佩戴眼鏡就可以解決近視問題。
綜上,由于學生、教師、家長在近視眼預防中存在僥幸投機心理,對近視預防不夠重視,導致預防近視工作舉步維艱。
(二)從眾心理:存在近視眼鏡為修飾品的認識誤區(qū)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眼鏡框、平光鏡作為一種裝飾物出現在各種時尚前沿,在街邊精品店里可輕易找到用于修飾的眼鏡框或者平光鏡,在身邊也可看到很多年輕人不近視卻喜歡佩戴眼鏡框或者平光鏡。這對青少年也產生了一定影響。筆者在走訪調查中發(fā)現,小學生中部分高學齡段學生會覺得戴眼鏡好看,并表示以后可能會佩戴平光鏡。在調查中,不近視的學生中有88%認為眼鏡可以作為一種裝飾物,且有購買平光鏡或眼鏡框的欲望,也曾嘗試過佩戴同學的近視眼鏡。這種認識誤區(qū)會降低學生預防近視的動機。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當人實現某種目標的內驅力不足、動力不強時,就會影響其目標的實現。
(三)享樂心理:科學用眼自律性不強
在我國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關于中小學科學用眼不同水平的要求。具體如表1所示。
表1中小學科學用眼要求
可以看出,科學用眼的學習主要是在小學階段。然而,根據筆者走訪調查結果來看,中小學生中還有很多學生不會規(guī)范做眼保健操,69%的青少年都不知道佩戴眼鏡的衛(wèi)生要求。
調查中發(fā)現,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說出一些科學用眼的方法,如不在黑暗地方看書、少看手機和電視、堅持做眼保健操等。但是,當問及“你能做到嗎?”時,很多學生都不好意思地笑了,表示自己并沒有好好堅持。當問及疫情網課期間是否有做眼保健操時,96%的學生都說沒有做。可見,在人類心理活動“知、情、意”三大步中,青少年的科學用眼還停留在“知”層次,不具備科學用眼的意志。
(四)消極心理:高強度學習壓力引發(fā)學生視力與心理問題的惡性循環(huán)
馬格德堡大學醫(yī)生心理學研究所主任伯恩哈德薩貝爾教授指出,“證據清晰地表明,心理壓力使大腦和眼部受傷,是導致青光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神經和老年性黃斑變性等常見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惫P者在走訪調查中發(fā)現,青少年近視出現的高發(fā)期在六年級和初三年級,且大多數學生表示在小學和中學畢業(yè)時期會因學習壓力導致近視問題或者近視加重。在筆者走訪的30位初三、高三學生中,有16位學生表示在學習中會出現眼酸、眼干、眼疼等情況,有8位同學表示自己現在看黑板有些吃力。
另外,中學生視力下降不僅會影響學生閱讀興趣和專注能力,也會引發(fā)一些心理疾病。鄭彩華、方素珍在《低視力病人心理狀態(tài)分析與護理對策》中提出,低視力患者強迫、抑郁平均分得分最高。當青少年處于高強度學習狀態(tài)時,對待近視眼的預防大多持消極的、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導致學生近視與心理問題出現惡性循環(huán)。
(一)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在近視眼防治宣傳工作中的運用
合理情緒想象技術是合理情緒療法中常用的方法,在向求助者進行心理咨詢時,合理情緒想象技術能夠幫助求助者停止傳播不合理信念的方法。在近視眼防治宣傳工作中,學生對于近視眼危害的認識不足,無法真正體會到近視對個人、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危害。此外,合理情緒想象技術也可讓青少年通過想象停止不合理用眼的想法。
合理情緒想象技術可用于近視眼防治宣傳工作,例如,在科學用眼講座、主題班會等活動中設置“近視體驗”環(huán)節(jié),設置合理情緒想象的三個步驟:
1.使學生想象進入到近視情境中,讓學生體驗近視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
2.幫助學生改變情境中的不適感,讓學生找到改善近視負面情緒的方法。
3.停止想象,讓學生講述自身感受,強化學生科學用眼意識。
(二)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方法在糾正近視眼防治認識誤區(qū)的運用
改變求助者不合理的信念可以通過與求助者辯論的方法進行。這種辯論的方法是指從科學、理性的角度對求助者持有的關于其自身、他人及周圍世界的不合理信念和假設進行挑戰(zhàn)和質疑,以改變其不合理信念(Ellis,1970)。在近視眼防治認識誤區(qū)中,學生存在著近視眼鏡是裝飾物的錯誤認知,甚至出現有同學主動戴眼鏡框、戴同學眼鏡的行為。針對這種情況,可展開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進行近視眼的防治工作。
與不合理信念辯論的方法可以糾正近視眼防治的誤區(qū)。例如,開展“眼鏡是否應該是裝飾物”的辯論會,在辯論會開展過程中,引入蘇格拉底“產婆術式”辯論技術,讓雙方說出自我觀點,按照對方觀點進行推理,找出觀點中的謬誤,讓雙方分別在辯論過程中發(fā)現彼此認知中不合理的地方,并主動進行矯正。在這一過程中,主持人角色非常重要,和普通辯論賽不同的是,主持人要引導雙方辯論的方向,通過引導語讓雙方發(fā)現辯論中的不合理觀點。這些引導語包括“按你所說……”“因此……”等。
(三)陽性強化法在科學用眼監(jiān)督方面的運用
陽性強化法的基本原理是指如果想要建立或保持某種行為,可以對其進行陽性刺激,即通過獎勵強化該行為,從而提高該行為的產生和出現頻率,使該行為得以產生或改變。在近視防治中,由于缺乏自律,很多學生并不能很好地堅持科學用眼,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班主任和家長可參考陽性強化法對學生進行陽性刺激,鼓勵學生科學用眼,積極預防近視。
陽性強化法可以用于監(jiān)督科學用眼,教師和家長可以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與學生共同制定陽性強化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1.明確目標行為。目標的設定要具體且有相應的評估手段與方法。例如,可將目標行為設定為養(yǎng)成科學用眼的行為習慣。
2.監(jiān)控目標行為。詳細記錄和觀察科學用眼行為習慣的實施情況和阻礙條件,如記錄眼保健操、寫作業(yè)的時間等,并分析是哪些因素影響了科學用眼。
3.設計干預方案,明確陽性強化物。和學生一起商量科學用眼的行動方案,明確什么時間、什么情況下應該如何科學用眼,并設定獎勵機制,當學生有效完成方案時,及時給予獎勵進行強化。
4.實施強化。將學生科學用眼行為與陽性強化物緊密結合,當學生完成目標行為時,立即給予強化,逐步讓學生養(yǎng)成科學用眼的習慣。
5.追蹤評估。隨著科學用眼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可逐步建立起自律性,舉一反三地將其運用到培養(yǎng)其他行為習慣中去,獲得心理成長。
(四)心理咨詢模式在壓力大學生近視眼預防中的運用
心理咨詢模式是對求助者進行心理疏導時遵循的一定程序,即初診接待、初步診斷、建立咨詢關系、制定咨詢方案、咨詢方案的實施、回訪。在整個過程中,每個求助者都有自身單獨的檔案記錄,使心理咨詢師能夠有針對性地解決每個求助者的實際問題。
針對學習壓力大的學生,學??梢越梃b心理咨詢模式,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近視眼防治。具體建議如下。
1.建立壓力大學生近視問題的咨詢檔案。
2.針對學生近視情況作出初步判斷。
3.建立防治方案,定期進行會談,緩解學生學習和近視間的矛盾。
4.一段咨詢關系結束后,定期進行回訪,避免問題的反復。
(作者單位:新鄉(xiāng)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