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在膠東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一種形象獨特的建筑——海草房,它與北京四合院、蒙古氈包、云南竹樓、陜北窯洞、徽派建筑等一起被稱為中國21種傳統(tǒng)特色民居,也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態(tài)民居之一。海草房曾大量分布在膠東半島鄉(xiāng)村,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大多已經(jīng)消失,現(xiàn)在只有零星存留。
膠東半島海草房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宋代前后逐步形成現(xiàn)在看到的建筑風格并在膠東半島廣為流傳。到了元、明、清時期,海草房的建設進入繁榮時期。
膠東半島三面環(huán)海,海岸線漫長,夏季多雨潮濕,冬季多雪寒冷,在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之下,民居要考慮冬天保暖避寒,夏天避雨防曬,極具聰明才智的居民根據(jù)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建筑經(jīng)驗,以厚石砌墻,用曬干后的海草作為材料苫蓋屋頂,建造出海草房。
萊州市港城街道朱旺村位于萊州灣,是煙臺至今海草房保存完好的村落之一,該村共存留海草房670多間,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明代,最晚的也有百年歷史。
這里的海草房大多以青磚為墻、海草為頂,在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墻上,有著高高隆起的屋脊,灰褐色的干海草層層疊壓,自然彎曲下垂,形成50度角的屋頂,遠遠高于普通的磚瓦房。
海草房鑿山取石,撈海取草。用于建房的“海草”,一般選的是生長在7-10米深淺海的大葉海苔等野生藻類。海草含有大量的膠質,用它苫蓋屋頂,除了有防蟲蛀、防霉爛、不易燃燒等特點外,還具有冬暖夏涼、居住舒適、年久不壞等特點,深得當?shù)鼐用竦南矏邸訉盈B壓的海草不用任何黏合、捆綁,也不會被大風吹走。海草中含有大量的鹽分和膠質,耐久性可達四五十年之久。海草房屋頂三角形高脊大陡坡的結構設計,適應了當?shù)仫L多雨頻的自然條件,便于快速排泄雨水,進一步避免了海草的腐爛。
一到深秋季節(jié),大風浪就會將大量的海草卷到岸邊,人們將這些海草打撈上來,曬干整理,等到蓋房子的時候使用。
用海草蓋房子工序繁瑣。地基一般用石塊兌著石灰渣滓砌成?;A筑牢后,支好木板,將和好的一大堆摻雜著麥草和小石子的泥土灌注,然后用人力打夯,再繼續(xù)下一層。砌好后,整個墻體厚度在80厘米以上。隨著建筑進度的加快,窗戶和門的位置早已預留好,木柵欄的窗和門框安裝上之后,等兩邊的屋山墻砌起來,房屋就可以平口了。
在墻外打夯砌墻的同時,屋內(nèi)施工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用土坯把內(nèi)墻砌出來之后,將八字木、檁條逐根找平后固定,然后把一包五谷雜糧和一雙筷子用一塊紅布包裹好,懸掛在大梁中間。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響起,便上梁大吉了。
小工負責把麥秸、黃泥攪拌均勻,幫工在房頂上負責將其吊上屋面,根據(jù)瓦工的要求,均勻熟練地攤平攤勻。趁著泥土黏度最好的時候,把干海草梳理平整,束成寬度大約一摟、厚度30多厘米的一大束,從下而上開始苫海草房頂。一邊苫一邊一把一把地將束好的海草“擠”在屋頂上,一層壓一層,一級壓一級,嚴嚴實實。為了便于排水、保溫,越往上,海草越厚,坡度也越大。
壓好的房頂講究“板平”,當整個屋面鋪設完后,瓦匠用一根長木板,不停地壓平蓬松的海草,使海草與草泥黏合在一起。
由于曬干的海草蓬松開來體積龐大,往上苫海草的過程中不需使用其他建筑材料。這樣,冬暖夏涼的房子就建成了。海草房是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態(tài)民居之一,具有就地取材、防風防潮、抗寒保暖的特點,蘊含著當?shù)厣詈竦奈幕滋N。著名畫家吳冠中曾這樣描述膠東海草房:“那松軟的草質感調(diào)和了堅硬的石頭,又令房頂略具緩緩的弧線身段,有的人家將廢漁網(wǎng)套在草頂上,大概是防風吧,仿佛婦女的發(fā)網(wǎng),卻也添幾分俏麗。看一眼那漁家院子,立即給你方穩(wěn)、厚重的感覺。大塊石頭壘成粗獷的墻,選材時隨方就圓,因之墻面紋樣在規(guī)則中還具靈活性,寓樸于美,譜出了方、圓、橫、斜、大、小、曲、直石頭的交響樂。三角形的大山墻,在方形院子的整體基調(diào)中畫出了豐富的幾何形變化,肩負著房蓋上外覆的一層厚厚的草頂?!边@段文字準確細致地描繪出了海草房獨特的美感。
國家郵政總局曾經(jīng)發(fā)行過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為主題圖案的郵票。在膠東民居的郵票上,人們看到的是一處別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塊或磚石塊混合壘起的屋墻上,有著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質感蓬松、繃著漁網(wǎng)的奇妙屋頂。這就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居——海草房。
漫步在朱旺村,古樸厚拙的海草房在藍天的映襯下,既有一種滄桑感,又有一種如城堡般的浪漫感。在藍天、碧海、綠樹的映襯下,愈加顯得古樸而莊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高樓大廈、別墅洋房逐漸代替了低矮的海草房。而今,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日益減少,原料難以取得,海草房幾乎無法再建造。在萊州,現(xiàn)存的海草房主要分布在海廟于家、海廟孫家、東西泗河村、東朱杲、西朱杲、朱旺、朱由等10余個村鎮(zhèn)里。
如今,這種具有海洋文化韻味的民居,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并作為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十二大新發(fā)現(xiàn)”之一,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標本。
In the long history of Jiaodong, there is a unique build- ing—seaweed house, which is one of Chinas 21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 dwelling houses, along with Beijing courtyard, Mongolian yurts, Yunnan bamboo house, Northern Shaanxi cave dwelling, and Anhui-style house,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marine ecological residences in the world. Seaweed houses were onc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rural areas of the Jiaodong Peninsula, bu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most of them have disappeared and only a few still remain today.
The history of seaweed houses on the Jiaodong Peninsula can be traced back to as early as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