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鵬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歌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它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具有獨立閱讀能力。……能根據需要,用書面語言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p>
新課標背景下,筆者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童詩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利用,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一、用好教材中的童詩資源
首先,可以“變文為詩”。教材中的文章,特別是寫景、抒情類散文,語言雋永,意蘊深遠,是很好的童詩練習切入點。以五年級上冊《白鷺》為例,文章先贊嘆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然后從顏色、身段方面描寫白鷺的外形之美。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隨機提示:“課文用詩一般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白鷺的美,那么同學們嘗試用詩歌來抒發(fā)對白鷺的喜愛吧?!?/p>
其次,可以“以詩寫詩”。小學統(tǒng)編教材中共收錄經典詩歌30余篇,在學習這些詩歌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在思考與交流中打開詩歌寫作思路。以童詩《家》為例,可利用“藍天是白云的家”一句,引導學生思考:“白云會在藍天這個家中干些什么?”馬上有學生回答:“調皮的白云,每天都會在藍天的懷里捉迷藏,一會變成這樣,一會變成那樣?!?/p>
二、發(fā)現(xiàn)童話中的童詩資源
童話會讓小讀者發(fā)揮想象,變成一朵花、一株草、一只螞蟻、一頭大象等。當孩子化身為童話中的一員時,想象力就會被無限激發(fā)。在《淘氣的風》童話故事中,笨笨熊被淘氣的風捉弄,想要抓住風卻怎么也抓不到,最后聽從小花鴨的主意,舉起一個大袋子奔跑起來,袋子越來越鼓,終于抓到風了。筆者在教學中借機啟發(fā)學生:“笨笨熊和淘氣的風最后成了好朋友,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呢?請用詩歌的形式來講一講?!币幻瑢W把自己想象成笨笨熊,和風一起捉迷藏,寫出了這樣的詩歌:“跟風玩?zhèn)€游戲/閉著眼睛3,2,1/我來抓你了/張開雙臂/嘿!我抓到你了……”
三、挖掘本地文化中的童詩資源
在豫西地區(qū),流傳著大量有當?shù)靥厣拿裰{,比如“月奶奶,黃巴巴,爹織布,娘紡花,小妮纏個線疙瘩”等。對農村學生而言,這種全家一起勞動的場景很能引起共鳴。很快,一名學生跟著父母去地里刨紅薯,寫出了一首小詩:“月花花,霜花花/爹刨紅薯娘來撒/一片一片擺好它/哪個小淘氣/跳上我的小腳丫……”寥寥數(shù)語,溫馨的勞動場景躍然紙上,生動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
筆者所在的宜陽縣趙保鎮(zhèn)是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現(xiàn)有中共伊洛區(qū)抗日革命根據地馬河會議遺址、趙保紅色收藏館等,有著豐富的紅色教育資源。學了《七律·長征》之后,筆者帶領學生到馬河會議遺址、紅色收藏館參觀,重溫戰(zhàn)爭歲月,引導學生用詩歌的形式去講述革命故事、歌頌前輩英雄……
總之,生活處處有詩意,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會讓學生“詩興大發(fā)”。
(責 編 林 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