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宸
二十四節(jié)氣中,驚蟄緊跟著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隨著土地解凍,雨水滋潤,春雷始震,動物從漫長的冬眠之中蘇醒過來,驚蟄便是因為這些物候變化而得名。
追溯早期的漢字,“驚”和“蟄”都是形聲字,在它們各自的義符和聲符里,寓含著古人的生活經(jīng)驗。
驚,古代寫作“驚”,《說文解字》:“驚,馬駭也。從馬,敬聲。”在漢字中,“驚(驚)、駭”二字皆以“馬”為義符,本義是指馬受到驚駭而狂奔,引申指驚懼,也可指使人受到驚嚇。早期漢字中,“驚”之所以取“馬”為義符,反映出造字時對心理動詞的獨特取象:象形、指事、會意這些形象可感的造字方法,很難為豐富而又細微的心理情緒造字。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則思”,先民認為,“心”是思考的器官,故漢字中絕大部分和心理有關(guān)的字,是取“心”為義符的形聲字。同時,漢字中也有一小部分和心理有關(guān)的字,是取和動物有關(guān)的義符的形聲字。比如“驚、駭”以馬為義符,就體現(xiàn)出了古人對馬匹狀態(tài)的觀察;“猜、狂、狷”以犬為義符,記錄了猜疑、驕狂、狷介等心理,又反映出古人對狗之天性的理解。“驚”的聲符是“敬”,敬、警、驚等詞同源,詞源意義是一瞬之間的震動——敬,是心頭肅然的震動;警,是言語警戒的觸動;驚,既是內(nèi)在心理的震動,又表現(xiàn)為言談舉止的驚動。
蟄,《說文解字》:“蟄,藏也。”“蟄”的本義,指動物冬眠,而它的特點,也蘊含在漢字部首和漢語詞源中:“蟄”的義符是“蟲”,在古代,“蟲”是寬泛的總名,可以包括鳥獸蟲魚等不同門類的動物,而“蟄”字從“蟲”,正與古人觀察到許多動物有冬眠習(xí)慣有關(guān)?!跋U”的聲符是“執(zhí)”,墊和蟄等詞同源,詞源意義是沉潛在下——墊,是地勢低洼,處于下陷之處;蟄,是寒冬凜冽,動物潛藏在洞穴和土地深處冬眠,為來年的活動積蓄力量。
顧名思義,驚蟄就是驚醒了冬眠蟄居的動物。驚蟄,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名字:它既展現(xiàn)出“驚”之迅速、突然,又勾連起“蟄”之潛藏、蟄伏。是誰,迅疾而突然地喚醒了蟄伏在大地中的動物們呢?是陣陣春雷。先民很早就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注意到了春雷和驚蟄之間的聯(lián)系,如《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有“雷驚蟄”的記載,《月令》中也有“雷乃發(fā)聲,始震雷,蟄蟲咸動,啟戶而出也”的描寫,道出了春雷和驚醒蟄蟲的物候關(guān)聯(lián)。
驚蟄是春光美好的時節(jié)。在塵封千年的敦煌石窟里,有一組托名元稹的《詠廿四氣詩》,其中《驚蟄二月節(jié)》中說:“陽氣初驚蟄,韶光大地周。桃花開蜀錦,鷹老化春鳩。時候爭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間務(wù)生事,耕種滿田疇?!痹诖阂獍蝗坏募竟?jié),大自然正徐徐展開它的美麗畫卷。
驚蟄也是忙碌開始的時節(jié)。唐代詩人韋應(yīng)物在《觀田家》中寫道:“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guī)兹臻e,耕種從此起?!辈蓍L鶯飛,田家開始了新一年的耕種。
驚蟄更是充滿生機的時節(jié)。春雷聲聲,喚醒了冬眠的動物,也喚醒了我們心中潛藏的干勁。讓我們昂揚振奮,砥礪前行吧!
(選自《光明日報》2024年3月8日)
◆提煉
古語云:“孤證不立?!彼?,我們應(yīng)當(dāng)力求使自己文章的論據(jù)充足,論證充分。但是,這種充足并非簡單疊加,而需要我們在運用材料時精心選擇,盡量做到在主旨統(tǒng)一的基礎(chǔ)上,材料的內(nèi)容和形式異彩紛呈,這樣才能既顯示出材料的豐富,又無堆砌之感。考生可以采用并列式,將不同時間、空間的人物或事件同時呈現(xiàn)出來,類似于組接鏡頭,從不同角度對論點進行論述。這樣不僅使作文視野開闊、角度多樣,而且使內(nèi)容顯得縱橫捭闔、豐富精彩。如這篇時文,將名言、典故進行陳列,內(nèi)容緊扣“驚蟄”展開。為論證中心論點,文章把“驚”“蟄”二字義符、聲符這兩個不同角度的解讀,并列起來構(gòu)成主體部分,進而充分地擺事實、講道理。這篇時文取材角度與領(lǐng)域既有廣度,又顯深度;取材風(fēng)格大體一致,保持了文章風(fēng)格的整體性;取材非常有新意,體現(xiàn)出個性的閱讀積累;論證非常到位,搭建起了論點與論據(jù)間的橋梁。綜合來看,既在選材上跨越時空,又在思維上縱橫馳騁,論證主體采用并列排比段式,外在形態(tài)和內(nèi)在韻律鮮明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