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
且放底線在心間,莫因失德“凋朱顏”
(擬題不當,與后面的內容不符。)
與蒼蠅為伍,所到之處皆為溝渠污穢;與大雁齊飛,目之所及皆為寰宇蒼穹。一個良性發(fā)展的社會不可能只有解構而無建構,不可能只有曲解、誤讀,而沒有敬畏、沒有向上的力量。破底線者難以為繼,守底線者風禾盡起。
如何寫好一個“人”字?正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為何會如此?原因在于莎翁寫的是人性,而人性是永恒的主題。好人有卑劣的一面,壞人有良善的一面。用人性的復雜來表現(xiàn)戲劇的沖突,就如我們的現(xiàn)實社會,良莠不齊。我們當自知,自明得與失,堅守自我道德準繩,造就和諧自我。我想我此刻已有答案。吾輩當如“人”字,逆鋒起筆,在逆境中堅守自我底線;中間不偏不倚,堅守道德準則;最后提筆收鋒,將自己的底線堅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何寫好一個“國”字?它從史實的廣袖中迤麗而來,在大國崛起的故事里潛滋暗長,構成了一個民族不卑不亢的性格。且看百年前的中國,餓殍遍地,民不聊生,清政府為了“求和”毫無底線可言,“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他們從不敢睜眼看世界,只點頭哈腰討好,毫無底線,釀成了那一段黑暗歷史。然而,月缺不改光,劍折不改剛。你問我何為一個民族的底氣?它是那洪水濤天時,無數(shù)英雄不懼風浪、抗洪救災、英勇拼搏;是那重慶山火肆虐時,消防員和廣大人民群眾無畏高溫團結協(xié)作。我們的底氣,無關乎底線,為的是心中的道德和兼濟天下的大愛。
康德曾說:“位我上者,燦爛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奔o伯倫曾言:“請你不要以后天的德行來粉飾你先天的缺陷。我寧愿有缺陷,這些缺陷和我自己的一樣?!薄白飷菏切枰膭e名,或是疾病的一種。”道德是人心中的一桿秤,底線是自衛(wèi)戰(zhàn)中的最后陣地。核污水入海,于日本,成本得以下降,災禍得以轉嫁,責任得以消解;于世界,破毀的是共適之煙景,敗壞的是公序與良俗。國際社會反對的浪潮也證明了底線意識的重要。
艱難方見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吾輩應繼往開來,不卑不亢,堅守底線,造就和諧自我。
本文就“堅守底線”展開論述,但由于構思與積累的不足,直接導致內容出現(xiàn)了以下“硬傷”:
1.沒有概括提煉出明確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議論文的要素不齊全,論證無的放矢。升格時,首先要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確立全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樹立“靶子”,確保議論文的要素齊全,做到有的放矢,避免成為病文。
2.結構不合理,本論部分按照“人→國”行文,那么標題“底線”就不能涵蓋統(tǒng)領全文,有文不對題之嫌。針對存在的問題,本論部分應采用“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重新構建,這樣才符合事理、邏輯嚴密。
3.中心段之間缺乏過渡性文字,議論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嚴密的邏輯關系,只是機械、拼盤式地組合、羅列,思維淺表化。整篇作文沒有邏輯紐帶的聯(lián)系,有明顯斷裂的痕跡。在表達上也存在一些瑕疵,如有些地方論據(jù)不夠充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論證力度;幾處對名言的運用也不恰當,由于對材料的理解不充分,導致論證偏離論點;個別句子表意不明,或過于絕對化。為了避免文意的斷裂,使全文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連貫順暢,應在本論的三段之間添加過渡句段,承上啟下。內容稍嫌空洞的文段,可適當增添事實論據(jù)、理論論據(jù),做到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增強說服力;對文句也要作適當修改,特別是首尾兩段文字,要使之明了、暢達,符合邏輯,前后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