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茹琴
新課標指出:高中地理教學應重視實踐性與科學性的有效統(tǒng)一,以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素養(yǎng),更好地適應今后的學習生活。項目式學習是一種新的學習模式,可以讓學生在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過程中,收獲生動、具體的知識,形成良好的大概念思維。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教師會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更好地開展知識學習,同時通過對相關問題的有效設計,引導學生分析材料、規(guī)整信息,以保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使學生對教學知識產生深刻的印象。本文以高中地理“地貌的觀察”教學為例,探尋項目式學習的開展對策,以助力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一、明確學習主題
(一)解讀新課標
針對“地貌的觀察”的教學,新課標提出:運用野外實際觀察方式或者是通過影像、圖片、視頻,識別地貌,同時對地貌景觀特點進行說明。其中“識別”是對地理信息的有效提取,對其景觀主要特點的有效辨識;而“說明”是對景觀特點、形成原因、物質構成的明確描述。新課標中所提出的核心概念“地貌”就是指地球表面的多種形態(tài);“景觀”指的是某區(qū)域所具備的景象,即視覺效果。其中的行為條件是運用野外實際觀察方式或者是通過影像、圖片、視頻。在日常教學中,因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野外考察通常無法實現(xiàn),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的靈活運用,為學生打造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使其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幫助學生清晰、明確地認識與了解各種地貌,掌握對地貌進行觀察的方法。
(二)用心研究教材
“地貌的觀察”是“地貌”單元的第二節(jié)內容,學生已經對常見地貌類型有了大概了解。所以在對觀察方法進行學習后,學生能夠對其進行實踐應用,以便于在現(xiàn)實中對地貌進行觀察與分辨?!暗孛驳挠^察”主要包括觀察順序以及內容。在實際觀察過程中,首先需要選擇觀察點,即開闊、視野較好的地方,然后由宏觀到微觀、由面到點進行地貌觀察,即先觀察與描述大地貌,其次是一級地貌,最后是更小地貌。對觀察順序、計算方法、描述方法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維以及實踐能力。
(三)深入分析學情
在對本節(jié)內容進行學習前,學生已經了解了常見的地貌類型,掌握了與等高線有關的知識。其中,等高線、地貌觀察法依然是學習的重點與難點。如果只是單純地展示理論知識,會讓教學顯得枯燥。所以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以地球軟件為工具,引導學生對云貴高原地區(qū)地貌特點和人類活動痕跡進行觀察,同時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真實案例進行示范。這樣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掌握地貌觀察的方法和目的。
二、明確學習目標
在“地貌的觀察”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習目標的明確,以為項目式學習活動指明方向,保證學習活動的順利、高效開展。(1)感受自然的神奇,讓學生明確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使其建立良好的人地協(xié)調理念。(2)通過視頻、圖像,確切掌握對地貌進行觀察的順序,建立良好的區(qū)域認知。(3)從多個角度對地貌進行描述與觀測,先觀察與描述大地貌,其次是一級地貌,最后是更小地貌,從而對某個區(qū)域產生有效的綜合認識,形成綜合性的思維能力。(4)鼓勵學生在學校或者是家周邊探尋典型的地貌,自愿開展實地考察,使學生對家鄉(xiāng)產生更深入的了解,促進其實踐能力的良好發(fā)展。
三、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學伊始,教師將徐霞客旅行足跡地圖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材料:“徐霞客是我國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文學家。他對祖國山河大川的游歷,不是只為了尋奇訪勝,而是對大自然奧秘以及規(guī)律的尋求有重要的意義。所以,他在對大自然的調查與研究方面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與當下社交媒體的分享有著明顯不同,他的游記是其分享旅行生活的重要載體。徐霞客還被稱為中國喀斯特地貌研究之父?!贝藭r教師提出問題:“我們可以到我國的哪里欣賞喀斯特地貌?”地理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探究熱情,明顯提升學生的區(qū)域認知能力。為了對相關知識進行了解與掌握,學生會積極了解徐霞客的生平以及他創(chuàng)作《徐霞客游記》的背景,激活對祖國大好河山進行探究的欲望,充分了解我國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區(qū)域。
(二)學習探究
1.了解與掌握觀察地貌的順序
徐霞客在他的游記中寫道:“瀘源洞在城西北四里。新寺后山西盡,環(huán)塢而北,其中亂峰雜沓,綴以小石岫,皆削瓣駢枝,標青點翠。北環(huán)西轉,而瀘源之水,涌于下穴,瀘源之洞,辟于層崖,有三洞焉。上洞東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后洞在后山之北岡,其上如眢井。從井北墜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東北下而小,一穴東南下而廓。此三洞之分向也。其中所入者皆甚深,秉炬穿隘,屢起屢伏,乳柱紛錯,不可窮詰焉?!彼J為,喀斯特地貌非常美麗,并且形態(tài)非常怪異,可謂美輪美奐、巧奪天工、鬼斧神工。在《徐霞客游記》文段的引導下將《航拍中國》中貴州溶洞的相關視頻展示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對云貴高原地理位置示意圖進行觀察,同時提出問題:
(1)為什么徐霞客在西南地區(qū)游歷時對喀斯特地貌景觀的描寫,與當下我們所看到的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
(2)通過對視頻的觀看,用心感受由宏觀到微觀對溶洞進行觀察的過程。
(3)通過《徐霞客游記》中的描述,說一說對喀斯特地貌進行觀察的順序。
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通過對空間尺度的有效轉換,可以對不同情況下的地貌景觀特征進行觀察。同時通過與注釋的有機結合,學生能夠實現(xiàn)對《徐霞客游記》片段的仔細品讀,利用《徐霞客游記》中觀察喀斯特地貌的順序進行深入思考與總結。這樣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宏觀到微觀,對地貌觀察的順序以及過程進行總結,既有利于學生綜合思維能力的發(fā)展,還能夠提升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學生有效引導:對地貌進行觀察時,我們需要觀察地貌的坡度、高度。而針對這些,我們應該怎樣進行觀察,并運用怎樣的方式表示出來?利用問題給予學生引導,可以使學生積極動腦思考,然后給予教師有效回應。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適當補充:坡度指的就是地表單元陡緩的程度,一般會運用坡面的垂直高度與水平距離的比進行表示。想一想,其中的垂直高度可以代表高度嗎?并給予學生進一步引導:高度包括絕對高度以及相對高度,你們可以說一說,什么是相對高度?什么是絕對高度?而垂直距離屬于哪一種嗎?
2.了解與掌握地貌的觀察內容
徐霞客在游戲中寫道:“遙望東界遙峰下,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復見粵西面目。蓋此叢立之峰,西南始于此,東北盡于道州,磅礴數千里,為西南奇勝,而此又其西南之極云?!闭故玖说乇砜λ固氐孛驳木坝^。此時教師可以將峰林、峰叢的VR影像視頻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其對喀斯特地貌景觀圖進行觀察,以便于學生依照觀察地下喀斯特地貌景觀的順序,對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觀進行觀察。在此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徐霞客游記》中的片段,想一想徐霞客是從什么角度對自己所看到的地貌景觀進行描繪,以幫助學生對地貌觀察的內容形成更深層次的理解。圖文的有效轉換,讓學生將單純的文字與真實情景進行有效結合,能夠更好地認識峰林、峰叢景觀。在對VR實景進行觀看的過程中,對屏幕的左右、上下滑動,能夠有效改變觀察的角度;對屏幕的縮小、放大,可以實現(xiàn)對觀察尺度的改變。這樣學生就能夠從幾何形狀、高低起伏、坡度等諸多方面對所看到的地貌景觀特征進行描述。并且通過對《徐霞客游記》片段的仔細品讀,進一步實現(xiàn)對徐霞客描述地貌景觀的方法進行思考與總結。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生對地理信息工具的應用能力,還能夠使其更好地識別地貌景觀,發(fā)現(xiàn)事物的特征,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從而為其地理實踐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助力。
對學生學習探究進行總結: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景觀是云貴高原最突出的地貌特征。進一步思考:由宏觀而言,地表崎嶇。由微觀而言,云貴高原地區(qū)的不同區(qū)域具備怎樣的形態(tài)特征呢?不同的形態(tài)特征對云貴高原上人們的生產、生活有著怎樣的影響?
3.地貌形態(tài)要素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將云貴高原某地的等高線地形圖(見圖1)以及梯田、道路與吊腳樓等景觀圖展示給學生,并引導學生觀察祁連山的位置示意圖、景觀圖以及遙感影像圖。
通過對圖1的觀察,計算A、B兩地的相對高度。結合云貴高原梯田、道路、吊腳樓景觀圖想一想,哪個地方適合建梯田,原因是什么?在對吊腳樓進行修建時,人們主要考慮的地貌形態(tài)要素是什么?如果要在A地與C地之間修建一條公路,怎樣設計才能夠降低公路線路的坡度?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與整理,分析祁連山不同坡向處景觀存在明顯不同的原因。
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計算出A、B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教師給予相應提示:人類活動通常會受到坡度以及坡向的影響。如果坡度較大,很難保證對水土的存留,所以人們時常會通過修建梯田的方式防治水土的流失。并且不同的坡面接受到的陽光、降水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水與陽光均是其中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坡度較大的地方修建公路,可以采用“之”字形,這樣可以通過對路線的延長,有效減緩道路的坡度,以保證道路的安全性,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通過教師的點撥與引導,學生可以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并通過對資料的分析,運用所學方法進行觀察,明確影響人類活動的因素,從而形成正確的地理理念。
(三)實踐拓展
學生可以利用假期時間,通過網絡搜索家鄉(xiāng)所在地區(qū)的地形圖、遙感影像、文學資料等,通過對地形圖的觀察、閱讀,由宏觀角度識別家鄉(xiāng)的地貌類型,并對其地貌特征進行描述,同時對相關的微觀地貌進行識別。找到家鄉(xiāng)所在區(qū)域的最高點以及最低點,并計算兩地的相對高度,繪制兩地的地形剖面圖,以對當地的地勢起伏狀況進行了解?;蛘邔亦l(xiāng)地貌進行實地考察。實地考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xiàn)相應的安全風險,這就需要學生重視對相關風險的認識,并提前制定預防風險的措施。在開展實地考察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找到合適的觀察點,并對地貌觀察進行有效記錄。最后,有效整理地貌觀察記錄,形成觀察報告,然后在互動交流中分享觀察成果。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運用《徐霞客游記》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主動開展地貌觀察,為學生高效完成學習任務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凸顯,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自主性與積極性。只有不斷強化課堂教學的互動性,才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更好地理解與掌握所學知識,并對相關內容進行有效應用,促進學生地理素養(yǎng)與能力的良好發(fā)展。盡管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項目式教學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能力良好發(fā)展的重要方式,但依然有相關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對項目式教學的深入探究,并不斷優(yōu)化,盡可能保證項目式教學作用的充分發(fā)揮。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清市宏路中學)
編輯:常超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