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欣欣,朱敏奎,耿夢慧,李 美,侯顯明
(牡丹江醫(yī)學院 1.護理學院;2.附屬紅旗醫(yī)院,黑龍江 牡丹江 157011)
膀胱癌是指發(fā)生在膀胱黏膜上的惡性腫瘤,是最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惡性腫瘤,也是全球最普遍的癌癥之一[1]。大多數(shù)膀胱癌患者以無痛性肉眼血尿為首發(fā)癥狀,其他癥狀如膀胱刺激癥狀、排尿困難或尿潴留以及尿路梗阻等。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膀胱癌新發(fā)病例約為57萬,死亡病例約為20萬,其中男性的發(fā)病率約為女性的4倍[2]。癌癥給患者帶來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痛苦,更多的會影響患者的心理,使患者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心理彈性是面對壓力情境的一種積極適應,代表了應對和超越困難的能力,是主體對外界變化環(huán)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tài),近年來逐漸成為護理學領域的研究熱點[3]。患者高水平的心理彈性可以增強其創(chuàng)傷后的疾病應激能力,促進心理健康并提高生活質量。本研究對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相關內容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緩解膀胱癌患者不良情緒,促進心理健康提供指導意義。
心理彈性[4]又稱心理韌性,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最初的研究人群為遭受過重大逆境的個體,后經過不斷發(fā)展,逐漸成為心理學等各個學科的研究熱點。目前關于心理彈性概念,國內外尚未統(tǒng)一,主要分為三種[5]。(1)能力性定義:將心理彈性看作是個體的一種能力,是個體所具有的特征,如具備良好心理品質的人可以更好的面對應激,從而減輕消極影響;(2)過程性定義:把心理彈性定義為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主要為個體在面對壓力和逆境時積極改變去適應的過程;(3)結果性定義:把心理彈性看作為一種結果,著重從個體發(fā)展的積極結果上來定義心理彈性。
Kumpfer[6]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論提出了更富整合意義的心理彈性框架,該框架側重于環(huán)境因素與個體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認為個體對環(huán)境刺激所產生的結果取決于已有的環(huán)境特征、個體的心理彈性特點以及個體與環(huán)境之間的作用過程,即首先是環(huán)境刺激作用于個體,使個體與環(huán)境間相互作用,同時強化個體的內部心理彈性因素,使個體的心理彈性與環(huán)境之間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了彈性重組、適應及適應不良重組三種結果,該框架內容完整且全面,是目前心理彈性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理論模型。
2.1 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Connor-Davidson心理彈性量表[7](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是由心理學家Connor和Davidson于2003年編制,用于評估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主要為通過一系列問題測量個體在壓力下的積極心態(tài)、恢復能力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該量表包括5個維度及25個條目。中文版CD-RISC由于肖楠[8]等人進行漢化并在我國使用,漢化后量表為堅韌、自強及樂觀3個維度,25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表示個體心理彈性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shù)為0.91,內容效度為0.90,為目前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量表。董夢媛[9]應用該量表對膀胱癌患者進行了心理彈性水平調查研究,結果顯示,膀胱癌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偏低,表明疾病不僅給患者帶來了軀體創(chuàng)傷,也嚴重影響了其心理狀態(tài)。
2.2 心理彈性量表簡版心理彈性量表簡版(10-item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10)是在原有CD-RISC量表的基礎上,由Campbell[10]等進行簡化提取而形成的10個條目的簡化版量表,該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85,量表得分與個體的心理彈性水平呈正相關。中文版量表由我國學者Wang等[11]首次翻譯并進行修訂,Cronbach's α系數(shù)為0.91,表明內部一致性良好,適用于測量我國成年人的心理彈性。程錦[12]采用該量表對膀胱癌手術患者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心理彈性水平高的患者其術后的應對能力、自護能力也較高。
3.1 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水平狀況心理彈性水平與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促進疾病恢復和提高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對于膀胱癌患者而言,高水平的心理彈性有利于患者更好的面對疾病,促進身心恢復。然而常艷[13]的一項調查研究表明,我國膀胱癌患者的心理彈性總分為(51.22±13.32)分,整體處于較低水平。
3.2 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
3.2.1 人口學因素 研究顯示[14],年齡、文化程度和付費方式是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因素,年齡越大的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低,可能與患者身體機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降低、患者在患癌后身體恢復速度慢且時間長有關;文化程度高,患者心理彈性水平也高,主要是文化水平高的患者認知和理解能力會更高,有利于促進對疾病知識的理解,降低疾病恐懼心理,從而提高心理彈性;付費方式中自費的患者心理彈性水低于醫(yī)保患者,主要與自費患者治療疾病時花費更高,產生更重的經濟壓力有關。此外,Dong[15]等的研究表明,性別也是影響患者心理彈性的因素之一,男性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高于女性患者,可能與男性患者承擔著主要的家庭責任,社會經驗更豐富,抗壓能力也更強有關。但目前關于年齡和性別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影響還存在一定爭議,需對更多的研究以證明其相關性。
3.2.2 疾病相關因素 疾病不確定感、疾病分期、腫瘤病灶及腫瘤復發(fā)是影響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疾病的相關因素。疾病不確定感是指患者缺乏對疾病癥狀、治療與護理等相關知識的認知能力,患者的疾病不確定感越高,心理彈性越低,可能與患者對疾病治療和預后不清楚、無法準確理解疾病有關[16]。研究表明,癌癥分期、腫瘤病灶及腫瘤復發(fā)均與患者的心理彈性呈負相關,腫瘤分期越高、多發(fā)腫瘤病灶和復發(fā)腫瘤的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越低[14]。
3.2.3 人格特質及社會因素 自我效能是指患者對自己進行某種行為能力的主觀判斷。研究顯示,自我效能與患者的心理彈性呈正相關,可能與自我效能高的患者可以通過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疾病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有關[17]。研究表明,希望水平是膀胱癌患者的重要影響因素,希望水平高的患者,其心理彈性一般也比較高[9]。此外,家庭與社會支持也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理彈性,家庭是患者生活的主要場所,患者得到家庭成員的關懷和理解越多,則越傾向于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社會支持有助于緩解患者壓力,提高患者自信心,因此家庭與社會支持程度高的患者,心理彈性也比較高[9,18]。
4.1 辯證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于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學者創(chuàng)立,是認知行為療法的一種改良形式,屬于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其融合了哲學辨證理論和生物社會理論兩大理論基礎,是一種以正念為核心,情緒調節(jié)、人際效能和痛苦承受為輔的心理療法[19]。湯明清[20]等研究者將辯證行為療法應用于膀胱癌手術患者,通過對患者進行正念、壓力承受、情緒調節(jié)、人際效能訓練等進行干預,干預后患者的心理彈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認知情緒調節(jié)量表得分均顯著提高,表明其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彈性,同時也可以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使患者以更積極的情緒應對疾病。
4.2 Roy-Neuman綜合模式Roy-Neuman綜合模式[21]是由Roy適應模式與Neuman系統(tǒng)模式二者相結合形成的一種綜合護理模式,是為聯(lián)合反映機體的主要刺激及壓力源情況,在該模式基礎上對患者進行干預,可更好的調節(jié)患者的身心狀態(tài)。任勝杰[22]將Roy-Neuman綜合模式應用于膀胱癌患者,對患者應用該模式評估后分別進行圍手術期綜合護理,評價患者的心理彈性及治療依從性等。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和治療依從性評分等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Roy-Neuman綜合模式在改善患者生理、心理狀態(tài)等方面效果良好。
4.3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23]是一種尊重并響應家庭需求的新型護理方法,主要是將醫(yī)護人員、患者及家庭成員聯(lián)合成一個整體,通過與家庭的協(xié)同合作來達到促進患者健康的目的。同時,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其護理干預更加個性化且注重家庭護理,可以明顯降低患者的情緒,提高自我效能和生活質量。膀胱癌患者術后家庭護理尤為重要,是患者出院后健康恢復的重要保障。張會軍[24]等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應用于膀胱癌根治術患者,通過心理疏導、造口護理、制定家庭護理目標、建立出院指導標準等措施,結果顯示干預組患者的心理彈性得分及生活質量得分顯著提高,表明該模式在膀胱癌患者中應用可以提高患者的心理彈性,促進患者自我管理,從而提高生活質量。
4.4 延續(xù)性護理延續(xù)性護理[25]是一系列旨在確保患者從醫(yī)院到家庭和社區(qū)后也能繼續(xù)接受專業(yè)護理服務的方法,作為出院后護理的延伸,其被認為是高質量醫(yī)療服務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對患者健康恢復至關重要。程錦[18]將延續(xù)性護理應用于膀胱癌術后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平臺的方式推送疾病相關知識視頻,并對患者每兩周進行一次電話隨訪、設立造口門診以及定期舉行專題講座等,促進及時與患者溝通,了解患者需求,從而提高了患者的心理彈性和生活質量。
目前國內外對于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較少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研究的方法的局限性,現(xiàn)階段國內外關于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研究多集中于量性研究,主要為相關因素調查和干預研究,缺乏質性研究,未來可采用質量結合的研究方法,更多的了解患者的心理感受狀態(tài),以便對其進行更優(yōu)質的護理。其次,研究工具也存在局限,目前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研究中使用廣泛的量表為CD-RISC,該量表為國外量表,是由我國學者翻譯后使用,缺乏對我國膀胱癌人群的獨特性的研究,未來應制定出膀胱癌特異性的心理彈性量表以更好的評估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此外,關于膀胱癌患者心理彈性的干預研究樣本量少且缺乏一定的規(guī)范性,未來可制定更規(guī)范的研究方案,進行多中心大樣本的研究,以更好的提高患者的心理彈性,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