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貞 李成齊
【摘 要】特殊教育教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比較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感。特殊教育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受個人因素、組織因素、交易因素和社會支持因素的綜合影響,對教師自身的身心健康、學生的學業(yè)進步和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不良影響。正念作為一種不加批判對當下進行覺察的心理品質,可以提高教師的認知靈活性、調節(jié)情緒的能力、注意力和接納程度,從而緩解職業(yè)倦怠。特殊教育教師的正念訓練可以從正念初練以覺察身心反應、情緒感知訓練以接納負面情緒、關懷與傾聽訓練以提升同理心三個方面展開,提高教師的正念水平并緩解職業(yè)倦怠。
【關鍵詞】正念 職業(yè)倦怠 特殊教育教師 機制分析 訓練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4)04-72-06
中國共產(chǎn)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促進“特殊教育普惠發(fā)展”。教師隊伍的建設是促進特殊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2022年,教育部印發(fā)的《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價指南》指出,以“提升師德水平、配齊師資力量、助力專業(yè)發(fā)展、提高待遇保障等4項關鍵指標”,“促進學校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和師德師風建設工作,加大力度配備特殊教育專業(yè)教師,健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機制,切實提高教師特殊教育專業(yè)素質,完善激勵機制,提升教師職業(yè)幸福感,激發(fā)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由于特殊教育教師(以下簡稱特教教師)以有身心障礙的特殊需要學生為教育對象,這些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生活不能自理和挑戰(zhàn)性行為等問題,需要特教教師在針對不同學生時使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以矯正其行為,因此會加大教師的工作量和工作難度,致使他們比普通教師更容易產(chǎn)生倦怠,并產(chǎn)生較大的情緒和身心痛苦[1]。
正念最初源于佛教禪修。1979年,卡巴金將正念從佛學語境中引入心理學領域,并將其定義為有意識地將注意置于當下,并對當前出現(xiàn)的各種身心經(jīng)驗時刻保持不加評判的覺察的過程。[2]國外研究表明,正念訓練不僅可以減少個體的焦慮、抑郁情緒,提升幸福感,改善心理狀態(tài)[3],而且是緩解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有效策略[4]。國內(nèi)關于正念、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研究多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考察正念與職業(yè)倦怠之間的相關關系或中介作用,干預研究較少。目前的正念干預項目多為每周一次的集中訓練,再加上每天30~60分鐘的正念練習作業(yè)。由于訓練時間長、內(nèi)容多,訓練過程中教師流失率較大[5],效果不佳。綜上,本文先對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表現(xiàn)及危害展開論述,然后分析導致其職業(yè)倦怠的因素,接著聚焦于分析正念得以緩解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機制,最后綜合前述,為學校和特教教師適時開展正念練習提供策略,以期能夠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提升幸福感。
一、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表現(xiàn)及危害
職業(yè)倦怠是指工作過程中個體所體驗到的一組負性癥狀,例如長期的情感耗竭、身體疲勞、工作卷入程度降低、對待服務對象不人道的態(tài)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包含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個人成就感降低三個維度。[6]情緒衰竭是指工作量過大導致特教教師承受較多壓力,例如融合教育教師需要兼顧普通學生和特殊需要學生,并花費額外的精力關照特殊需要學生,從而容易處于疲憊狀態(tài),感到情緒耗盡,缺乏對工作的熱情。人格解體是指特教教師對工作環(huán)境的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冷漠和消極態(tài)度,表現(xiàn)為教師對特殊需要學生不關心、不理解和不尊重等,與同事之間缺乏交流,甚至對家人也表現(xiàn)出冷漠態(tài)度。個人成就感降低是指在工作過程中看不到自己的工作能力,也不期望得到他人的認可。例如當特殊需要學生難以配合教師進行教學活動,導致教學效果未達到預期時,教師就容易產(chǎn)生無力感和低成就感,認為自己無法勝任該工作。
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危害包括對自身身心健康、對學生學業(yè)進步和對社會的危害。對教師自身來說,長期處于職業(yè)倦怠狀態(tài)的教師存在健康風險,如慢性疲勞、免疫受損、頭痛和睡眠障礙等,同時在心理健康上,教師可能會易怒、煩躁不安、焦慮和抑郁等。[7]此外,教師的職業(yè)倦怠也會影響學生的發(fā)展。[8]職業(yè)倦怠的教師容易對學生失去耐心和愛心;備課不充分導致課堂效果不佳,阻礙學生的發(fā)展;由職業(yè)倦怠引發(fā)的頻繁離職使學生需要不斷適應新教師的教學風格;教師自身難以調節(jié)情緒并表現(xiàn)出的不良行為給特殊需要學生樹立不好的榜樣,從而影響學生處理不良情緒的方式方法;等等。對于社會的影響,特教教師頻繁的人員流動會造成師資緊缺并加大特教教師的培訓成本,且不利于我國特殊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二、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因素
(一)個體因素
在人口學變量上,特教教師的性別、年齡、教齡、學歷和婚姻狀況等都會對其職業(yè)倦怠產(chǎn)生影響,如女性教師比男性教師更容易倦?。?]、學歷越高的教師越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感[10]、教齡越久的教師越容易感到有壓力[11]等。此外,教師的人格特質、從教動機、情緒調節(jié)能力、職業(yè)壓力和專業(yè)素養(yǎng)等均與其職業(yè)倦怠相關。在人格特質方面,神經(jīng)質維度與職業(yè)倦怠相關程度最高,高神經(jīng)質的教師容易感知負面情緒,產(chǎn)生心理壓力,所以更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12]從教動機也影響著教師的職業(yè)倦怠,當教師的從教動機為內(nèi)部動機時,教師會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育事業(yè),其職業(yè)倦怠程度較低;當教師的從教動機為外部動機時,其職業(yè)倦怠程度會較高。[13]在工作過程中,教師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也是影響職業(yè)倦怠的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教師使用認知重評情緒調節(jié)策略的次數(shù)越多,其職業(yè)倦怠程度越低。[14]此外,當教師缺乏特殊教育的相關知識時,會感到難以勝任工作,由此產(chǎn)生更大的職業(yè)壓力,造成職業(yè)倦怠。[15]因此,為緩解教師的職業(yè)倦怠,要激發(fā)教師積極的內(nèi)部從教動機,幫助教師學會調節(jié)負面情緒,如厭教情緒、壓力情緒等,使其在工作過程中體驗到更多的積極情緒。
(二)組織因素
組織因素指在工作場域,學校組織或工作特征等給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帶來的影響,如工作負荷、教師的角色沖突、學校領導的正念水平和學校氛圍等都會影響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根據(jù)工作要求-資源模型,工作要求過高或持續(xù)時間較長會導致職業(yè)倦怠產(chǎn)生,而工作資源則能夠促進個體工作投入、緩解工作要求對個體的消耗。[16]工作負荷由過多的工作要求造成。一方面,工作要求會加劇教師的工作退縮,降低教師工作的意義感和滿足感;另一方面,會促進教師為平衡工作要求和工作資源而主動做出改變,提高其工作滿意度。[17]特教教師由于兩種或多種工作需求而造成工作壓力過大,為了滿足一種需求可能需要另一種需求做出讓步,不同工作角色之間的不平衡和沖突會加劇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18]學校良好的氛圍可以緩解教師的工作壓力,激發(fā)教師的能動性,從而緩解職業(yè)倦怠。[19]此外,學校領導作為教師學習模仿的對象,其言行舉止會對教師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其正念水平會負向影響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即當領導傳達出對當下的覺知和專注力時,教師也能夠更有意識地去覺察工作過程中自己的狀態(tài),并以更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的壓力和倦怠。[20]綜上,為緩解教師的職業(yè)倦怠,需要學校組織方面做出調整,如適當減輕教師的工作負擔,將工作量控制在合理范圍內(nèi),減少教師的角色沖突,激發(fā)特教教師的工作熱情。學校領導也要為特教教師樹立榜樣,共同營造良好的學校氛圍。
(三)交易因素
交易因素是指個體因素與組織因素的交互作用,指教師在何種情況下會容易產(chǎn)生職業(yè)倦怠[21],例如特教教師對自己的工作是否有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能否產(chǎn)生教學效能感,以及是否感知到組織支持等。教師在工作場域中的職業(yè)認同感、教學效能感與其職業(yè)倦怠呈負相關。當教師對自己在學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有積極的看法,并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有積極的認識和評價時,其教學效能感就越高,能夠增強職業(yè)認同感,激發(fā)工作熱情,緩解職業(yè)倦怠。同時,特教教師的組織支持感,即特教教師對組織如何看待自己的貢獻和對自己關心的感知,也會影響其職業(yè)倦怠。當特教教師感知到學校組織管理的合理性,感受到學校對自己福祉的關心時,其組織支持感較高,職業(yè)倦怠感較低。[22]此外,特教教師如何對學生的行為問題歸因也會影響其職業(yè)倦?。?3],但目前的相關研究較少。
(四)社會支持
除了教師個人、學校組織以及教師與學校組織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社會支持也可以緩解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職業(yè)倦怠感。社會支持是指教師所得到的來自社會網(wǎng)絡或他人的各種支持。社會支持的作用模型指出,一方面社會支持可以對個體的工作和健康直接起作用,另一方面社會支持能夠緩沖壓力事件給個體身心狀況帶來的負面影響[24],且已有研究證明社會支持可以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5]。同時,教師還要提升自身領悟社會支持的能力,領悟社會支持水平高的教師,其自身感受到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程度越強烈,面對壓力情境時更能積極應對。[26]因此,為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需要學校、社會、教師家人等各方共同努力,給予特教教師支持與關愛,同時特教教師也要提升自己的覺察能力,感知周圍人對自己的支持。
三、正念在緩解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中的機制
正念已被證明可以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本文從正念能夠提高特教教師的認知靈活性、情緒調節(jié)能力、注意力和接納程度四個方面來論述其機制。
(一)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師的認知靈活性
認知靈活性是指個體調整認知策略以應對新的意外情況的能力。通過正念練習可以幫助教師靈活轉變角度來看待工作過程中的事件,能更敏銳地察覺到自身和學生的變化,并采用積極的方式應對。[27]例如當特教教師不斷更改教學策略而特殊需要學生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時,會加劇教師的壓力和低個人成就感,此時教師容易產(chǎn)生非理性信念,會認為“我是無能的人”“我的教學能力非常差勁”等。正念與非理性信念呈負相關,正念可以幫助教師改變非理性信念[28],認識到事件本身的問題,改變不合理的、容易引發(fā)負面情緒的想法,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有更客觀的評價,例如“我僅僅是這次的教學目標未完成”,并提升教學效能感。
(二)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師的情緒調節(jié)能力
正念訓練可以減少個體對適應不良行為的自動化反應。[29]正念通過減少自動化反應,促進個體進行有意識的覺察,既不逃避情緒,也不壓抑情緒,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情緒上,從而對自己的情緒有正確明晰的認知。[30]個體能夠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時,其情緒分化能力會增強,尤其當個體能夠區(qū)分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其情緒調節(jié)能力更強。[31]此外,正念訓練可以促進個體積極地認知重評,減少對意識內(nèi)容的關注,而是更多地關注意識過程,以此來緩解負面情緒,增加幸福感。[32]情緒耗竭是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最常見的表現(xiàn)。通過提高情緒調節(jié)能力來幫助特教教師發(fā)現(xiàn)工作過程中的積極面,以更加樂觀、熱情的態(tài)度來面對工作中的挑戰(zhàn),緩解情緒衰竭。特教教師的情緒穩(wěn)定會給學生樹立榜樣,師生雙方情緒變得穩(wěn)定后會增強教學效果,從而提高教師的個人成就感和對工作的認同度。
(三)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師的注意力
特教教師由于教育對象的特殊性而職業(yè)壓力普遍較大,長期處在精神疲憊的狀態(tài),不能專注于教學和管理,無法將注意力集中于積極正面的情緒,會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從而降低教師的個人成就感。正念可以幫助教師調節(jié)和監(jiān)控注意力。[33]通過正念訓練,教師在工作過程中保持專注,將轉移力集中在當下的任務目標上,提高工作效率,并在任務完成后體驗到勝任感和成就感。[34]例如特教教師在教學時,專注于當下自己的感受和學生的反應,不為發(fā)生過的事情煩憂,也不過分擔憂下一步應該做什么,而是專注于當下的教學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反應調整自己的教學內(nèi)容,使此刻的教學效果達到最佳,提高教學效能感。正念也會幫助教師全面覺察學生當下的表現(xiàn),觀察其是否還有優(yōu)點和進步之處,而不是過度關注其缺點,因其過去有不良行為表現(xiàn)而對其產(chǎn)生偏見。此外,對于教師的角色沖突,正念將幫助教師在不同角色下專注于當前的工作,減少其他工作角色的干擾,幫助教師高效完成不同工作并減少教師的角色沖突感。
(四)正念能提高特教教師的接納程度
“接納是以不判斷、開放性和認同的態(tài)度對待當下時刻內(nèi)外部經(jīng)驗。”[35]特教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難免會遇到無法解決教學問題、無法較好處理家長問題、因工作事務受到校方指責以及社會偏見和歧視等而產(chǎn)生痛苦情緒。正念并不能幫助教師消除不良情緒,而是鼓勵教師去接納現(xiàn)實的痛苦情緒。接納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一味接受情緒,而是有意識地去覺察并探究這種情緒,明白該情緒從何而來,并對其進行回應。接納情緒和想法可以幫助個體在面對壓力時體驗到更低的負性情緒,從而表現(xiàn)出更高實現(xiàn)型幸福感。[36]例如教師在對班上特殊需要學生的教育感到力不從心時,應學會接納此時專業(yè)能力不強的自己,減少對自己的批判,建立積極的情緒,改變認知并接納自己會產(chǎn)生更多正向行為。此外,以更加接納的態(tài)度對待周圍環(huán)境,接納特殊需要學生因其缺陷帶來的不足,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教學策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潛能,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受到鼓舞而取得進步,而且能使教師獲得成就感。
四、針對特教教師的正念訓練策略
目前針對教師的正念訓練有多種方案,例如美國加里森研究所開發(fā)的“培養(yǎng)教育中的覺知和復原力”項目,以正念為基礎,包含正念訓練、情感技能指導、關懷與傾聽三大主題。[37]英國學校正念計劃的基礎課程由三個模塊構成,分別為關注身體、關注想法、培養(yǎng)自我同情。[38]正念干預法基于正念減壓療法,針對教師群體,干預活動分為三大類:正念減壓練習、正念情感技能指導、正念同情與寬恕練習。[39]這三個正念項目對緩解中小學教師的工作壓力、提升幸福感等具有顯著效果。但以上項目均基于西方文化背景開發(fā),需要進行本土化研究。且普通特殊學校既缺乏專業(yè)的正念指導教師,特教教師又難以參加完整課程,所以這些項目較難廣泛地在特殊學校開展?;诖?,本研究結合上述正念干預項目和我國特教教師的特點,從正念初練以覺察身心反應、情緒感知訓練以接納負面情緒、關懷與傾聽訓練以提升同理心三個方面,為特教教師的正念練習提供策略。
(一)正念初練以覺察身心反應
進行正念訓練時,首先向特教教師講解正念的內(nèi)涵,激發(fā)其對正念練習的興趣,促進教師以放松的狀態(tài)全身心地投入練習。特教教師在練習初期時可以選擇一些簡單的正念練習,例如正念吃飯、正念呼吸、正念行動練習(正念行走、站立、拉伸等)。正念吃飯是指在吃飯時減慢吃飯速度,感受咀嚼與吞咽的過程,感受饑餓感與飽腹感的差別,進而感受吃飯過程中身心的變化。這些正念練習能增強注意力和非評判性意識,從而提升情緒和認知的靈活性、提升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目的是幫助教師減少反應性,減少對事件的自動評估。還可以創(chuàng)設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堂環(huán)境,通過角色扮演讓特教教師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進行正念練習。[40]例如創(chuàng)設一個特殊需要學生總是扔東西,多次勸阻后仍然繼續(xù)扔東西的場景,幫助教師練習正念覺察。教師要覺察在這種情況下自己的感受為何、有哪些身體反應和情緒反應、反應強度如何,然后將“我”與“我的情緒或想法”分離,減少集中在負面情感上的注意力,而是更多地關注事件本身,如覺察到這個學生扔東西的頻率降低了,從而對這件事有積極的評價,并減少負面情緒。特教教師要有計劃地進行正念練習,例如每天固定時間練習30分鐘,并記錄感受與反思等。這些練習可以使特教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更加理性地覺察工作挑戰(zhàn),減少自動化反應,增加積極體驗,緩解職業(yè)倦怠。
(二)情緒感知訓練以接納負面情緒
情緒衰竭是職業(yè)倦怠的典型特征,基于正念的情緒感知訓練可以緩解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首先,特教教師要理解情緒是如何產(chǎn)生、如何影響教學和生活的,理解產(chǎn)生負面情緒是正?,F(xiàn)象。情緒感知訓練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接納自己的情緒,而且可以幫助教師在人際交往中理解他人的情緒。其次,教師需要覺察不同情緒帶給自己的感受,包括軀體反應、心里感受、認知和行為反應等[41],可以通過身體掃描練習來感知。在進行身體掃描時,教師要選擇一個安靜的、不被打擾的環(huán)境躺下,然后逐步將意識集中在身體的各個部位并覺察其感受,每個部位停留20~30秒,有困意時可以隨時睜開眼睛。當覺察到某個部位反應較為強烈時,可以通過深呼吸緩解此處的緊張感或壓力感。掃描完整個身體后,再感受身體的整體性,感受氣息在整個身體里的流動,并以溫和的方式與自己的情緒共處。教師也可通過記錄自己某次情緒的起因是什么事件、當時的軀體感受是什么、如何看待這樣的情緒、面對這樣的情緒會做些什么等,將抽象的情緒通過文字或圖像記錄下來,以更好地感知并理解自己的情緒。最后,教師要提升情緒調節(jié)的能力以應對工作過程中的倦怠感。通過討論情緒反應的個別化差異,可以了解他人如何感受情緒、表達情緒、處理情緒,為找到適合的情緒處理方法提供借鑒。教師也可以通過比較自己在類似事件中的不同情緒反應和處理方法,發(fā)掘自身處理情緒的潛能,并不斷總結適合自己的情緒處理方法,由此減少負面情緒帶來的倦怠感。同時教師還可以采用一些正念策略應對情緒,如通過重新評估事件來降低情緒自動性反應和強度。
(三)關懷與傾聽訓練以提升同理心
關懷與傾聽練習主要是為了提高教師對自己和他人的關懷感與同理心。職業(yè)倦怠的教師往往會對工作產(chǎn)生冷漠的態(tài)度,對學生也不關心。為緩解職業(yè)倦怠,需要讓教師在工作過程中感到溫暖與關懷,并將該情感傳遞到學生中去。教師首先要能夠覺察到是什么在滋養(yǎng)自己,什么在損耗自己,做到真正地愛自己,關懷自己,做自己的朋友。[42]在進行關懷練習時,指導教師將意識集中在呼吸上,然后想一個讓自己感到溫暖和親密的人或想一件讓自己感到溫暖的事,可以是自己的家人,也可以是工作過程中曾給自己帶來溫暖和幸福感的事件,然后讓這種溫暖與親密的感覺遍布全身,再將這種感受拓展到更多人身上。此外,特教教師也要獲得家庭成員的支持,其在家庭中獲得的幸福感也會傳遞到工作場域中。
傾聽練習是要培養(yǎng)教師專注地傾聽對方講話,并且不需要作出評判,因為專注地傾聽也是一種有效的回應。該練習可以在兩個教師之間進行,一個教師傾訴,另一個教師進行正念傾聽,并覺察此刻自己的感受,是不自覺地想要反駁對方,還是給予其理解和支持,同時還可以去覺察說話人話語背后隱藏的情緒。當覺察到自己注意力不集中時,及時將其拉回即可,減少對自己的責怪。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使特教教師在傾聽特殊需要學生講話時有更廣泛的察覺,可以保持理性,對學生的話進行全面的思考,而不是由某句話片面地評價學生。鼓勵特教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加強練習,完成一定的練習作業(yè)鞏固學習成效,并總結自己的練習經(jīng)驗和結果,體會這些正念技巧給自己工作帶來的改變,以增強工作勝任感和幸福感。
特教教師的職業(yè)倦怠受到個人、組織、交易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的影響,會危害教師及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促進中國特色特殊教育現(xiàn)代化發(fā)展,提高特殊教育質量,關注并提升特教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專業(yè)素養(yǎng)尤為重要。正念練習可以增加特教教師工作過程中的積極情緒體驗,緩解職業(yè)倦怠,使其投入更多工作熱情于特殊教育事業(yè)之中。同時還需要學校、社會等各方的共同努力,為特教教師提供支持與幫助,共同促進特殊教育的普惠性發(fā)展,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參考文獻】
[1]羅良針,葛賓,邱夢窈.特殊教育教師工作壓力對離職傾向的影響:情緒耗竭與職業(yè)承諾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3(1):82-89.
[2]郭璞洋,李波.正念是什么:從正念內(nèi)涵研究發(fā)展角度的思考[J].心理科學,2017,40(3):753-759.
[3]WIMMER L,VON STOCKHAUSEN L,BELLINGRATH S.Improving emotion regulation and mood in teacher trainees:effectiveness of two mindfulness trainings[J].Brain and behavior,2019(9).
[4]SHARP DONAHOO L M,SIEGRIST B,GARRETT-WRIGHT D.Addressing compassion fatigue and stress of speci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professional staff using mindfulness and prayer[J].The journal of school nursing,2018,34(6):5.
[5]何元慶,翟晨靚,曹曉燕,等.正念團體咨詢對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干預效果[J].中國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8,35(8):631-632,640.
[6]伍新春,齊亞靜,臧偉偉.中國中小學教師職業(yè)倦怠的總體特點與差異表現(xiàn)[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37-42,189-190.
[7]OGBA F N,ONYISHI C N,VICTOR-AIGBODION V,et al.Managing job stress in teacher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a rational emotive occupational health coaching control trial[J].Medicine,2020,99(36):2.
[8]郭絨.國際教師職業(yè)倦怠研究:知識基礎、熱點主題與前沿進展——基于WOS數(shù)據(jù)庫的文獻計量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1,43(12):28-37.
[9]李靜,解會欣,李愛華,等.學前融合教育教師憂慮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園長家庭支持型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3(4):18-25.
[10]藍媛美,馬亞兵,董柯,等.廣西特殊教育教師職場孤獨感、職業(yè)倦怠與盡責性關系[J].中國職業(yè)醫(yī)學,2019,46(4):438-441.
[11]李悅旻,王彥堃,李國瑞.特殊學校教師職業(yè)倦怠與成就動機、歸因方式的交互作用[J].心理月刊,2022,17(8):8-11.
[12]胡維芳,趙慧莉.人格特質對西北地區(qū)高職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9,30(4):50-55.
[13]劉珈宏,馮劍峰,秦鑫鑫.中小學教師從教動機對職業(yè)倦怠感的影響研究:教師社會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教師教育研究,2023,35(2):97-104.
[14]趙月.情緒調節(jié)策略對特殊教育教師職業(yè)認同與職業(yè)倦怠的影響[J].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科學雜志,2021,19(5):389-391.
[15]謝正立,鄧猛,李玉影,等.融合教育教師職業(yè)壓力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1(3):46-52.
[16]高昕,魏峰,周曉璐.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多維審視: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的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3,43(2):44-51.
[17]馬麗娜.工作負荷對幼兒園教師的雙刃劍效應:基于工作退縮和工作重塑的雙中介模型[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4):69-76.
[18]XU L.Teacher-researcher role conflict and burnout among Chinese university teachers:a job demand-resources model perspective[J].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2017,44(2):1.
[19]周丹,王雁.學校融合氛圍對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工作壓力和教師能動性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2(7):82-88,96.
[20]劉貝妮,孫百惠.領導正念緩解高校教師情感耗竭的作用機制:工作—個人沖突的中介作用與高校教師正念的調節(jié)作用[J].教育學報,2022,18(6):117-133.
[21]同[8].
[22]陳奕榮,魏揚帆,張澳環(huán),等.組織支持感與特殊教育教師職業(yè)倦怠的關系:職業(yè)使命感的中介作用及職稱的調節(jié)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3(5):90-96.
[23]同[8].
[24]同[14].
[25]邱俊杰,何吳明,王馥蕓,等.影響特教教師職業(yè)倦怠的心理因素:基于優(yōu)勢分析的比較[J].中國特殊教育,2022(5):88-96.
[26]蔣良富,談珊,龍晴琴.工作壓力對幼兒教師生活滿意度的影響:基于自我效能感和領悟社會支持的作用[J].學前教育研究,2023(3):87-90.
[27]MOORE A,MALINOWSKII P.Meditation,mindfulness and cognitive flexibility[J].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2009,18(1):177.
[28]PETRIDES K V,G[ ]MEZ M G,P[]REZ-GONZ[ ]LEZ J. Pathways into psychopathology:Modeling the effects of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mindfulness,and irrational beliefs in a clinical sample[J].Clinical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2017,24(5):1130-1141.
[29]SHANKLAND R,F(xiàn)AVRE P,KOTSOU I,et al.Mindfulness and de-automatization:effect of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s on emotional facial expressions processing[J].Mindfulness,2021,12:226-239.
[30]SCHUMAN-OLIVIER Z,TROMBKA M,LOVAS D A,et al.Mindfulness and behavior change[J].Harvard review of psychiatry,2020,28(6):371-394.
[31]葉偉豪,于美琪,張利會,等.精準的意義:負性情緒粒度的作用機制與干預[J].心理科學進展,2023,31(6):1030-1043.
[32]HANLEY A W,DE VIBE M,SOLHAUG I,et al.Modeling the mindfulness-to-meaning theorys mindful reappraisal hypothesis:Replication with longitudinal data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Stress and health: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Stress,2021,37(1):778-789.
[33]同[29].
[34]楊剛,高夢竹,紀譜華,等.挑戰(zhàn)性—阻礙性壓力源是否導致員工知識隱藏?:情緒耗竭與正念思維的作用[J].軟科學,2021,35(9):68-74,87.
[35]賀淇,王海英.冥想對注意能力的影響[J].心理科學進展,2020,28(2):284.
[36]FORD B Q,LAM P,JOHN O P,et al.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benefits of accepting negative emotions and thoughts:laboratory,diary,and longitudinal evid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8,115(6):1075-1092.
[37]JENNINGS P A,F(xiàn)RANK J L,SNOWBERG K E,et al.Improving classroom leaning environments by cultivating awareness and resilience in education(CARE):results of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13,28(4):374-390.
[38]BESHAI S,MCALPINE L,WEARE K,et al.A non-randomised feasibility trial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for teachers to reduce stress and improve well-being[J].Mindfulness,2016,7:198-208.
[39]TAYLOR C, HARRISON J,HAIMOVITZ K,et al.Examining ways that a 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reduces stress in public school teachers:a mixed-methods study[J].Mindfulness,2016,7:115-129.
[40]同[37].
[41]同[39].
[42]HWANG Y S,GOLDSTEIN H,MEDVEDEV O N,et al.Mindfulness-based intervention for educators:effects of a school-based clus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Mindfulness,2019,10:1417-1436.